..续本文上一页「我」就是在那里投胎转世。「他作他觉则坠断见」如果认为你的生命是由别人来主宰你,你的生死都是别人帮你注定好好的,别人让你出世、别人让你死,就是「他作他觉」。
认为你的命运各方面都是受别人主宰、别人掌控,这样就是「堕入断见」,佛陀就讲:常见、断见都不正确,真正的正见是「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佛陀所讲的「中道」,是「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经文里面都常常可以看到「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比喻「贪爱」方面来说,为什幺会有这个爱?因为「此有故彼有」,因为你有这些乐受,所以才会有贪爱--「此有故彼有」;你为什幺会去抓取呢?为什幺会去取呢?因为「此有故彼有」,因为你有贪爱,所以就会抓取。
佛教把这方面解释得很详细,任何事情的产生,都可以去了解到它背后深层的原因,包括说你为什幺会痛苦、为什幺会烦恼?你要去看到深层的原因,不是在那里怨天尤人,你有所得、有所抓取、有得失的心态,就会有痛苦、烦恼的这个果;为什幺有痛苦、烦恼呢?为什幺会有这些现象呢?因为「此有故彼有」,你有抓取、有贪爱、有得失,你的痛苦、烦恼就跟在后面。所以,「十二缘起」的解释可以很深入,任何事情都要去看到它的因、果,因为多因、多果,就是佛教所讲的,包括说一般认为灵魂、投胎识方面,佛陀讲说那都不是单独的存在,都有很多的原因形成俱足之后,才会产生的。整个因缘都是不断一直在变化、在变化,错综复杂的变化,佛陀讲出「此有故彼有,此起故比起,谓缘无明行」现象界的一切,都是各种因缘错综复杂而形成。
(第六节)一般人都是在是非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绕,凡夫不是对、就是错,都是在那里「零、一」、「有、无」、「好人、坏人」、「大、小」、「高、低」……分辨、分别,所谓「中道的智慧」,它是一种善观缘起,而处在一个灵活的平衡点上面,你要能够平衡,否则你的身心就失去平衡,它就会有苦、就会有用力、就会有抓取,你没办法全然放开的。所以,平衡就是你的身心是处在一个平衡的情况。
(第七节)「云何彼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不得正受,而复说言,自知作证?」「不得正受」没有进入深定,没有进入止观双运,但是却说他能够有所见法、有所体悟,他有见到法、有开悟,为什幺这样说呢?佛陀就告诉须深:「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因为他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但是须深这个人就说:我不知道您所讲的「先知法住,后知涅槃」是什幺意思啊?须深又继续问佛陀:「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智」佛陀就告诉须深:「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耶?」佛陀就讲一般学佛、解脱道的整个过程,是你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什幺叫做法住智呢?「法住智」就是三法印、四圣谛、缘起法,缘起性空,这些是可以透过闻思、渐渐地去体会、深入……,再来渐渐进入实修,你可以体证到。
只要你有在「未到地定」的这一种情况,就可以见法、就可以开悟、就可以证果,初果、二果、三果……上来,这一种情况所到达的解脱,就是属于一种「慧解脱」,就是「先知法住智」。什幺叫做「后知涅槃智」呢?就是「涅槃智」所讲的,亦即涅槃、无为、空,这是四果阿罗汉所能够体证到的境界。如果没有经过初果、二果、三果这样上来,你没有这些基础,没有「先知法住智」,没有办法体证涅槃、空这方面的。所以,我们修行是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还有以后也会讲到「法住法界」方面的,也就是什幺叫做法?什幺叫做法界?要清楚知道。
一般讲说要回到自依止、法依止,经文里面的「四念处」,一样是提到自依止、法依止,但是我所体会过来的,发现要再更深入来到「法界依止、自依止、法依止」,然后又要进入到「法界依止」,所谓「善知识」是协助你「自依止、法界依止」,这里我就直接改为「界依止、莫异依止」,以大自然为师。所谓「法住法界」,「法」就是三法印、四圣谛,缘起性空、苦集灭道,这些法都是归纳出整个法的真理实相,这些法则是佛陀、智慧者、开悟者,他们如实现观整个法界的实相真理,然后归纳出这些法则,所以你要先清楚了解这些法则,整个大自然的游戏规则。
当你清清楚楚知道游戏规则,才会知道怎幺去玩游戏。你要真正溶入法界,最后一定要溶入整个法界;你要溶入法界以前,必须要先清楚知道「法」,叫做「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整个的法界,就是我们整个的大自然,更广泛来讲,这是整个时空、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叫做「法界」。所以,你最终的皈依处,不是来到「依法」而已。如果你来到依法,还是在自我意识的运转里面,因为无常、苦、无我,都还在自我的意识里面。因为无常、苦、无我,都还是属于我们人类头脑归纳出来的一个法则、一个名相,你必须要再超越这些,然后再回到整个法界。就像说你真的口渴,你是要喝水,那个水就属于法界;你真的口渴、你是要喝水,你不是去喝「那个水是H2、水是O,水是自燃、水是灭燃,水是无常流动变化,水是清凉……」你不是喝那些啦!那些只是一个观念,一个诠释水的各种性质,你要喝的是真正存在的那个水,真正存在的那个水才能够止渴。
你真正最后的皈依处是法界,不是法而已。如果法还在头脑里运转,都还是在用「自我」在思维、推论、想象。所谓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这是一般大家所理解的,这是一个过程,是有所需要,但是到最后总皈依还是要归依法界。解脱者、佛陀本身,他们都是回归整个法界,再讲具体一点,它只是一个法性的分析,这才是实体。它只是一个理论、哲学,是头脑里面诠释的一个名相,这个才是实际的。大家要慢慢去体会,如果能够厘清出来,核心就能够抓得到。
如果先后次序没有弄清楚,很容易形成盲修瞎练,很容易落入「真常唯心」。初期的《大乘般若经论》,都是在阐扬《阿含经》里面的,「涅槃、无为、空」的深义,像《金刚经》、《心经》,都是在阐扬《阿含》里面的深义。后来有些大乘的行者,就想直接从「涅槃、空」,从「果地」起修,如果没有深厚的法义闻思基础,很容易走上「真常唯心」,而不知、不觉,也不以为然,这样就容易形成狂傲、我慢、狂禅。有关于「真常唯心」,印老对这方面有所解释。简短来说,你是用头脑去理解「无我」,用「我慢」在断慢,用头脑在理解「无我」,但是你的内心里面,却是很怕「无我」,核心里面却是一直要去抓住一个不变的我、一个恒常的我,这是很微细,大家要慢慢去看到。
很多的修行人,这一关不容易突破,真正生死关头是在这里,如果闻思基础不够,修行这一关很难、很难突破,很难!所以,为什幺闻思基础非常重要?有了正确的闻思基础,后面的实修,才知道重点要放在哪里,不会又落入「真常唯心」而不知道。如果在事实的展现方面,有什幺样的不同呢?如果落入「真常唯心」,是越修、我慢会越大,然后认为自己的境界越高、越厉害;如果你是走在正确的法上、正确的路上,身心会越柔软、我慢会减少,你会生起感恩的心、惭愧的心。在学佛、解脱道的修行路上,如果你一开始没有惭愧心、感恩心,你后面的道路就很难、很难走上正确之路,因此惭愧的心、感恩的心,是非常的重要,因为众生就是习以为常的抓住那个「我」不放。在修行路上,就很容易又去抓住一个恒常不变的我,又落入「真常」。
(第八节)「如来佛陀成就十种力,得四无畏,知先佛住处,能转梵轮(弘法),于大众中震师子吼言:『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佛陀真正的开悟、彻悟,是能够如实现观宇宙人生、身心内外的实相,而大彻大悟。当他看到这些现象界之后,然后归纳出整个生灭变化的总原则,就是十二缘起的总原则--「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生故彼生」。反过来,「此灭故彼灭」。如果爱灭,取就会灭,所谓「此灭故彼灭」,其它的以此类推。「此有故彼有」一样「此灭故彼灭」。
(第九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多闻圣弟子不作是念: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何所无故此无?何所灭故此灭?然彼多闻圣弟子知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法义分享】佛陀归纳出现象界的总则,「缘起法」说明任何现象界的生起、散灭,都是有因、有缘。佛陀就是观察现象界的总原则,然后归纳出「缘起法」,说明任何现象界的生起、散灭都是有因有缘。如果你一直想追问:「为什幺?为什幺?……」想再续问第一因,佛陀就不太喜欢回答这种问题,因为任何人事物、任何事情,如果要追根究底找第一因,就算耗掉一辈子去追寻,也永远找不到第一因。一切问题的最终答案,就是没有答案,这不是在绕口令。一切问题的最终答案,就是没有答案。十二缘起中,「无明」所要透露的深义,与「无明」是中性有关系,慢慢去体会。
世尊就告诸比丘:「多闻圣弟子」真正有正知正见的修行人、解脱者,「不作是念」他不会去做探究「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不会一直要去探讨第一因,探讨第一因、何所有?为什幺会有这些现象呢?为什幺会这样呢?一直在问「为什幺?……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一直要去问「为什幺?为什幺?……何所无故此无?何所灭故此灭?……」就是一直要问第一因。但是佛陀觉得一个修行人,一个正知正见的人,他不去做这方面的探究。
「然彼多闻圣弟子知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因为前面是一直要去追溯第一因,事实上佛陀也曾经去追溯过,但是后来体会到「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你知道是有缘、有因,才会形成这样的果。如果你一直要去追问:…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六章 缘起性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