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观,让你的心静下来,让你开发你的明觉,正知你当下的这些动作,都是属于明心的过程而已。磨那面镜子,让那面镜子能比较清明,因为本来我们的感觉都很粗钝,就是要让我们的心能够够明,我们心的觉察力够敏锐,这样再来你才能够去见到法性,才能够去见性,是见到法性啊!见到实相啊!见到真理啊!不是去见到一个我里面的一个自性,要去看到那个「自我」,要去看到那个影子,再看到那个本尊啊!这个很深喔!能够去体证到法印,能够体证到实相,你才会远离颠倒梦想。
「复有正思惟三昧」「正思惟三昧」都是止观双运,你一定要「正思惟三昧」,就是告诉你要止观双运,而且要在初禅,至少要有初禅的情况,昧就是定,三昧就是定、「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贪相断,瞋恚、痴相断,是名无所有;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这时候一个人又继续用功、继续深入,然后觉得我的贪、瞋、痴,都已经有看到了,然后我已经断了,记得!在还没有证初果以前,你有贪、瞋、痴,大部分人是看不到,当你有如实回来反观自己,如实回来面对自己,你才能够看到贪、瞋、痴,这只是看到贪、瞋、痴,再来你要能够继续用功,要能够断掉贪、瞋、痴。证果的次第就是这样,十个结一个一个结慢慢的断掉。一个人他觉得能够观察到他的贪、瞋、痴已经断了,所以「是名无所有」,就进入到无所有的世界,进入到无所有的境界、情况,因为他已经觉得说:没有贪啊!没有瞋啊!没有痴啦!
「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这就很深了,佛陀前面有讲到贪、瞋、痴断,贪、瞋、痴永尽无余,就是涅槃解脱、就是阿罗汉,有没有,但是这里有提到,一个人能够观察到「贪相断,瞋恚、痴相断,是名无所有;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他是观察到贪、瞋、痴断,但是他还没有到达贪、瞋、痴的永尽无余,永尽就是尽除、断啦!贪、瞋、痴要永尽无余。他看到贪、瞋、痴断,但事实上还没有彻底的断,只是说我这一段期间,都没有贪、瞋、痴;我已经一个礼拜,都没有贪、瞋、痴;我一个月都没有展现贪、瞋、痴啦!他觉得说已经是解脱自在啊!但是佛陀讲这是进入无所有,更具体指出「犹未离慢」,还没有「知见清净」,为什幺呢?一个人是五下分结已经断,到这里算是证到三果的人。
证到三果的人,自认为说贪、瞋、痴已经断,已经没有这些问题啊!因此我是梵行清净者,我是理当受人顶礼,受人恭敬啊!我是修行者,然后我应该要受人的顶礼,我是人天师表啊!我是人家的模范啊!……这里面他认为已经断这些,但是深层的我慢却还没有断,「自我」影子,「自我」还在背面作祟,还没有看到,这就是「五上分结」还没有断的意思,五上分结后面两个结就是我慢与无明结。纵使证到三果的人,「自我」的本尊还没有清楚看到。初果到三果,都还是用「自我」在修行的世界,所谓「以慢断慢」,前面讲说「我贪、瞋、痴都断啦!我觉得我断贪、断瞋、断痴啊!」那就是一种「以慢断慢」。
因为我认为这算是很深的地方,大家要慢慢认真用功深入,你就可以知道前面的「五下分结」种种的身见结、贪、瞋、痴这些,你都要去断,但是你要去看到背后还有「自我」,还有「慢」,这些都是告诉你「自我」、还有我慢。另外,还是在「有为法」啊!还是在有修、有证、有得的阶段,到这种情况他最高的境界,可以证到三果,但是他也顶多是看到「自我」的影子,「自我」本尊还没有清楚看到。本尊就是这个「慢」,他用本尊在断那些影子,影子就是贪、瞋、痴,慢、疑、五盖,这样还没有证到阿罗汉,也就是「五上分结」还没有断。所以,最后「本尊」这个问题,就是「五上分结」要断的。他现在是断前面的贪、瞋、痴、慢、疑那些。因为大家有禅修过,就可以讲更深一点,大家就可以了解,这就是「本尊」,这边的五盖还是影子。
从初果、二果、三果,证到三果的人,如果没有继续用功,都不知道自己是在用慢断慢,还在「自我」有为法,有修、有证、有得的世界,所以你才会认为说「我的修行境界很高,我理所当然受人家供养,我理所当然受人家的顶礼膜拜,我是圣者,我是梵行清净的圣者……」如果你还有认为说自己的修行境界很高,是梵行清净的圣者、是圣人,你要去看到那个「自我」的影子。但是,因为这已经是证到三果的境界,「五下分结」都要断掉了,再来要继续用功,大家要有非达目的、绝不终止的决心,要有佛陀那一种魄力、决心啊!这样才不会到最后,还是又卡住了。因为这个算是很深的地方,不容易看到!我们这一次禅修,也有用一些方法,让大家慢慢去看到那个影子,再进一步深一层去看到:只要你的心够宁静,就可以去看到那个本尊渐渐出现,你能够清楚看到,才有可能断。因此佛陀就告诉大家,这种情况上来,就算你证到三果,但是你还是没有离慢,还没有知见清净,此处有一句话,他能够已经做到法空,但是怎幺样?有一句话叫做「法空,但是我还不空啊!」他已经证到法空,但是这个「我」还不空啊!「自我」还没有死啊!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何而生?」又继续再深入了,这时候是要来面对这个本尊,这个「我」一直了解无我、无我,但是我却一直发现那个「自我」还是存在啊!那个影子还是存在啊!因为只要你「自我」还存在,那个苦、那个不安,它就一定存在,唯有你真正做到无我啊!才会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才会跟整个实相、整个宇宙合为一体啊!只要你还有「自我」,顶多你是怎幺样呢?万法归一啊!你还不知「一」归何处,因为那个「一」还没有消失,那个「自我」还没有消失啊!所以,你就算能够「万法归一」,这些全部都断掉啦!归一啦!但是你还是不知一归何处啊!所以,那个不安,那个苦,都还继续存在着。
所以,就算你证到三果,「五上分结」还是没有断,因此要继续用功,再来就是要面对、如实再去找寻,怎幺样才能够真正证到阿罗汉?怎幺样才能够真正体证到无我、做到无我?于是继续观察我、我所从何而生?然后「观察我、我所,从若见、若闻、若嗅、若尝、若触、若识而生」一方面就是狄卡儿所讲的「我思故我在」,亦即我是、我能、我慢,是要在历缘对境里面,它处处会显露出来。从见、闻、嗅、尝、触,都是在历缘对境显现出来,你认为自己的修行境界很高,好啦!你开始领众了,人家开始向你顶礼啦!向你跪拜啦!然后你成为一个大师啦!但是你有没有去看到我是、我能、我慢?你认为「我是修行者,我是梵行清净者,我是圣人,我理所当然受人家顶礼……」你没有去看到我是、我能?
这都是在历缘对境,见、闻、嗅、尝、触、识而产生,如果你没有如实回来反观自己,是看不到这个本尊的,是看不到深层的那个慢的,唯有你真的愿意如实回来面对自己,继续用功、继续深入,才能够去如实的看到。「复作是观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识因、缘,为常、为无常?」这时候已经去看到那个本尊了,去看到深层那个「识」啦!然后一方面又去体悟到「哇!它也是缘生缘灭」这个「我」能够存在,原来是很多的因缘聚合之后,才有啊!为什幺要跟大家介绍「大地风云经」,就是要让你慢慢去体会,以后还会再让大家慢慢去看到越深入的,让大家去了解缘生缘灭,这个「我」的存在,是很多很多的因缘聚合之后,才产生的,不是我能、我是、我能啊!
这一次禅修,我们有安排礼佛的早晚课,让大家慢慢去体会、培养感恩的心,体会这个「我」的存在,是需要很多很多因缘聚合之后,才产生的。当你越体会一分,我是、我能、我慢,就会断一分,由于你体会到这众多因缘,才成就你,当你体会到这些之后,感恩的心、慈悲的心,就会自然的流露啊!慢慢的,他就会越深入去体会,就是因缘所生啊!所以,更深一层去体证到无我。「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复次,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彼所生识云何有常?」这个「我」,它就是很多因缘聚集之后,才产生啊!就算我修行到成佛、解脱,成为阿罗汉,我还是要依靠世间的种种因缘啊!我还是需要大地的支撑啊!我还是需要空气的供养啊!我还是需要喝水啊!我还是需要阳光啊!所以,你慢慢的去体会,然后你的身心就会越柔软,到最后自我、我慢、我是、我能就会断除,包括本来你很惧怕大地震,结果大地震它就告诉你「无上甚深微妙法」,深层的那个「自我」才会断除。
「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就是要去深观无常,深深的去体悟无常法印,慢慢的进一步去体悟到缘起法印、缘生缘灭,然后进一步就能够去体证到「无我」。
【法义分享】本经探讨圣法印、见清净、空三昧、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这是比较深层的法义与修证。佛教界却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常把空性、性空、顽空、断灭空、空三昧、空无边处定,与宇宙本体的「空」混为一谈。必须深入剖析、分开,才有可能体证到「空」是什幺。以后我们慢慢的再深入。「观察彼阴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如是观者亦不能离慢、知见清净」本段所讲的「空」是指见到「空性」,也就是见到法、见到法性。见法、见到空性的人,能够断三结,就是初果须陀洹,但还不能离慢、知见清净,因为他是证到法性、空性,就是有彻证无常法印。
能观察到色相断……法相断,是名「无相」,但犹未离慢。再深入观察到贪、瞋、痴相断,是名「无所有」,但犹未离慢、知见清净。这是「法空」,但「我」仍未空。也就是深层的「自我」、我慢仍紧抓不放,这是三果圣者,但五上分结仍未断。
什幺叫做法空、我不空?「法空」就是包括贪、瞋、痴,贪、瞋、痴那些都是「法…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三章 三法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