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证方面,包括从现在开始,都是要不断去体会、不断去求证,是真的吗?是这样吗?都要去求真求证。
地、水、火、风、空、识,佛陀举出「地界」,所有的地界、有形物质、硬的东西,不管是过去、未来或是现在,不管在你身体内、身体外面的一切,不管多幺粗、多幺大,或是多幺细、极微、极小,不管你认为好或是多美的,或是多丑陋的,不管近在眼前,或是远在天边的一切,「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知」。前面十一种称做「十一形相」,其实真理、无常法印是超越任何时空的,这十一点已经具体诠释出来。
过去、现在、未来,都一定是无常生灭变化、超越空间,不管远近、大小、好坏,它一定都是符合「无常法印」,你要从中慢慢去体会「非我」,「非我」就是「无我」,「不异我」就是「非我所」。众生是在「我」、「我所」的觉受里面,有时候我们要修行,要慢慢去体会「无我」、「无我所」,有时候「无我」会翻译做「非我」。「非我所」,有时候就翻译做「不异我」,「异我」与「我所」是相同的名词。
为什幺「异我」就是「我所」?「我」是一个核心、是一个主体,核心、主体的外面所抓取的这些,都是「我的」、「我的」、「我所」,我的车子、我的太太、我的孩子、我的父母亲、我的亲戚、我的朋友、我的什幺、我的什幺……,一个主体他周遭所附属、所抓取的,称做「我所」,另外一个翻译叫做「异我」,亦即除了「我」这个主体外面的这些,跟「我」不同的外面这些,都是属于「异我」,也就是「我所」。如果你能够慢慢去体会「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何谓「不相在」?要先从「相在」,再进一步了解「不相在」,举例这是一个鱼缸,里面有两条鱼,以世间的名词来讲,我们可以说鱼在鱼缸里面,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这个鱼缸可以包容这些鱼,所以鱼在「我」里面。「我」有这个鱼缸,这个鱼缸就象是我、我慢、我是、我能,我有这个鱼缸可以包容这些鱼,因此这些鱼在「我」里面。然而,这是错误的推论,因为你有这样的觉受出来,这个「我慢」就会出来,你认为你能够包容别人,你有一个「我慢」出来,你认为你很厉害,这个「我」很厉害,可以包容这些鱼,但是你有没有看到这个鱼缸的存在,你要靠什幺支撑?鱼缸的存在,一方面还要靠那个架子,如果你说不用架子,我把它放在地上,你还是要靠大地的支撑。
你本来认为我这个鱼缸能够包容别人、能够涵容别人,你在「我」里面,所以「我」比你伟大,那个「我慢」就出来。我们要仔细再去看,你的存在是很多因缘的支撑着,不是你单独能够存在的,当你体会到这些,就不会有一个「我」。虽然鱼在这个鱼缸里面,但是你不会有一个「我」可以去包容别人,然后认为别人在「我」里面,不会有那一种「我慢」。这里的文字都很简要,但是里面的含意都很深。
一般众生也常常会触犯这种毛病,亦即当你是一条鱼,你觉得「我」在这个鱼缸里面,认为这个鱼缸是我们的「上帝」,因此我们要感恩这个鱼缸,你认为你在它里面,你看到你这是在它里面,你要感恩这个,然后认为你是它的附属品,这样会产生「卑慢」,前面则是「我慢」,后面这个是会产生「卑慢」,你认为你是在别人里面,这种心态都是不正常、不正确。我们以后要慢慢去体会到「不相在」,因为这个鱼的存在,也是很多因缘的聚合而成,这个鱼缸的存在,也是很多因缘的聚合而成,慢慢要去体会「缘起甚深」。
「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果你真正深度去体会、如实知,包括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你也是这样如实去体悟,就可以真正体证到无我、无我所,另外「我慢」会断除。因为这个含意很深,现在先跟大家讲述闻思方面的理解,以后实修实证方面,就是要慢慢真正去体悟、体证。
所谓的「开悟」就是要实际去求证、去体悟,当你能够体会到「不相在」的真理,不但「我慢」会消失,「卑慢」也会消失。「非我、不异我,非我所、不相在」这些要慢慢地从地、水、火、风、空,从一切动、植物,从一切众生里面慢慢去体会,然后就可以断除种种这些我、我是、我能、我慢、我所、还有卑慢。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于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真正能够这样去透视,则种种的「身见」,种种那些「慢」就会断除,「是名断爱缚诸结、断诸爱、止慢无间等、究竟苦边」「无间」就是没有间断,也就是「慢」已经被断除,不会再生出来,没有再生起那些慢。
【法义分享】:本经佛陀从身、心的组合元素「,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来解析,让众生了解这个身心是自然界各种元素因缘聚合而成。这个能起作用的身心不是本来就存在、不是本来就有。从中去体悟无我、无我所,进而断除我慢、我是、我能。
在《杂阿含》里面,对「界」方面的经文比较少,于是有的人就认为「界」方面好像不是很重要,因此修行一直着重在五蕴、五阴方面,因为「五蕴」所占的篇幅最多。但是我实际这样走过来,觉得这一经、这一章非常非常重要,大家以后要多下点工夫,要多深入去体会,因为这一节跟后面第七节是连带的,等一下在后面第七节再一起讲述。
(第四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缘界种种故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欲,缘种种欲生种种觉,缘种种觉生种种热,缘种种热生种种求」「觉」有时候翻译做「受」。什幺叫做「缘种种界」?后面有一个解释「云何种种界?谓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加起来就是十八,是更微细的一种解析。举例「眼界」,你的眼睛去看到、触到一辆名车,名车是你的眼睛要去触到,才会有这后面一层一层出来,当你眼睛去触到当立法委员、行政院长,或是当总统的那一种拉风,然后就会生起总总的联想,就会想「哇!我应该也能够……,如果我像他这幺拉风,多好啊!」于是你就会产生总总的欲望,怎幺样逐步先去选县长、再选立法委员,然后再表现突出一点,这样将来就有机会可以选总统。你内心的总总欲望,就不断在蕴酿。
因为你的内心里面,感觉当总统到哪里人家都会保护,到哪里都是乘坐最豪华的车辆,觉得很舒服,以及那种虚荣心能够满足内心的荣誉感,让你感觉到热,内心才会想进一步酝酿,然后越来越澎湃汹涌起来了,再来就会付诸实际的行动,再来就会热衷于政治运动。事实上,就是把我们的「心行」,整个解析出来,我们内心里面的运转,就这样由单纯的触,然后一直慢慢的酝酿、慢慢的酝酿。我们修行就是要越来越深度,回去看到越深的,在你内心里面开始已经在酝酿、在萌芽的最初开始,也就要清楚看到,本来一般众生不知道这些,就一直求啊!求啊!然后到后来真的有一天,他当总统了,但是当总统、有名之后,他还要有什幺?当他有名之后,还要再求利。
像前一段期间,菲律宾的前任总统被赶下台,像以前韩国的全斗焕也是这样,一个人有名之后,他不会因此而满足的,他会继续他的追求。结果,你当了总统之后,到底是对你好处?还是害了你呢?就看你能不能去体会到,因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
(第五节)「尊者阿难告瞿师罗长者:有三界」阿难听闻佛陀讲过,就代替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佛陀在世时,阿难尚未证到阿罗汉果,顶多只证到初果,很多问题的回答就像录音机重新播放一遍,对阿难来讲,因为他常常听闻,但是他所讲的这些,还是像「鹦鹉学话」,人家问什幺问题,听闻到佛陀以前这样回答,于是他会把类似的问题,只要能够代佛陀回答,就帮佛陀回答一些问题,但是他的回答大部分都是属于录音方面的转播,不是他所亲证过来的,除非后来当他亲证阿罗汉之后,又不一样了。
「有三界。云何为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晓了于欲界,色界亦复然,舍一切有余,得无余寂灭。于身和合界,永尽无余证,三耶三佛说,无忧离垢句」何谓「三界」?后面第六节是讲出「三界」,所以这两经要合并一起看。
「尊者阿难答瞿师罗长者:『谓三种出界……』」怎幺样才能够出三界呢?从「欲界」出到「色界」,再来从「色界」出到「无色界」,再来要超越「无色界」。「一切诸行一切思想灭界,是名『三出界』」也就是「出三界」。「知从欲界出,超踰于色界,一切行寂灭,勤修正方便,断除一切爱,一切行灭尽,知一切有余,不复转还有」一般众生、一般没有修行的人,当然所谓「有修行」,不一定要挂上佛教徒才是,一般还没有体会到修行重要的人,他就是在名利堆之中打滚,就是在「欲界」里面。
要放下「欲界」,才能够进入「色界」,如果你一直在名利堆里面打滚,没办法进入「色界」,「色界」与「无色界」是属于修行人的世界,但是一般讲说修行人,很多的宗教徒、修行人,他还是在欲界里面。如果说出了家之后,然后还是一直忙着诵经、办法会,则只是换个服装而已,跟一般众生在赚钱,没有什幺两样,这样还是在名利堆之中,还是在「欲界」。「色界」就是他进入修行、实修,是从初禅到四禅的世界,然后进入五定到八定,属于「无色界」。
从「欲界」出到「色界」,要离开「欲界」才能够禅修有成。所谓「从欲界出」,如果满脑筋里面还在想着股票,想着年底要怎幺选立法委员,怎幺样去争得一席之地,满脑子还在名利方面,纵然有一段时间参加禅修,你的身体是来到禅堂,但是你的心却是在外面,或者越坐,心不断在打妄想、妄念纷飞,没办法进入初禅。所以,你没有放下「欲界」,没办法进入「色界」,要进入初禅、二禅……,你要放下名利、放下万缘才能够进入。因为初禅到四禅是「色界」,因为它是依地、水、火、风,依一些有色有形的而入定,因此叫做「色界」。再来,「五定到…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章 界相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