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界相应 (Part 1)
我们的进度已经要逐渐进入「正法要」,进入到甚深的这些法义,今天来讲解「界相应」(85页),为什幺要从「界相应」开始讲?这与我个人实际所体悟过来的历程有关,因为从这里切入,大家比较容易掌握到修行的纲领,一般都是从「五阴」开始讲,因为《阿含》的汇篇,以及印老他们的整理,认为《杂阿含》方面的核心,是从「五阴」开始,于是认为「五阴」是放在前面,因为它非常重要。不错!「五阴」方面是非常重要,但是以我实际体証过来的历程,觉得「五蕴」、深层的「我慢」要断除,不太容易。为什幺会不太容易?以后大家看经文里面也可以得到印证,就我实际所体悟、走过来的,也是有同样的体会,如果从界方面切入,效果会更快。
为什幺要从界、蕴、处来分析呢?所谓的「界」,有的是讲「四界」、有的讲「六界」,南传地区的泰国、缅甸,他们大部分是讲四种界、四界,再来「五蕴」,再来是「六入处」。「界」就是地、水、火、风、空、识,北传佛教大部份会讲到六界--地、水、火、风、空、识,在泰国、缅甸方面,他们大部分都讲「四种界」--地、水、火、风。所谓的「五蕴」,有时候称为「五蕴」,有时候称为「五阴」,「五蕴」、「五阴」都是一样,「五阴」是色、受、想、行、识,是从我们身体的身跟心这两方面来解析。
「五蕴」最主要是从身体的身与心切入、解析,在身、心之中,没有「我」、没有「我所」,身方面就列出一个「色」,心方面分解成受、想、行、识。「六入处」方面,它是从我们身体的功能方面解析,从功能、功用,也就是从器官、从身体器官方面来解析,于是分成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但是,它是已经组合一个生命体出来了,有一个生命体的存在,才能够进一步解析它的功能。生命体是由什幺组合而成呢?所以,我们要更进一步往前去探讨,生命体就是由地、水、火、风、空……所组合而成。
我们的生命,所有一切的物质,所有一切的生命,无论是动物、植物,都是由地、水、火、风,加上「空」,然后产生「识」,所组合而成。如果是矿物,一般来讲算是地界,地、水、火、风,然后加「空」,这样的因缘组合,地、水、火、风跟「空」组合而成,就会产生「识」,因此地、水、火、风、空、识,总合起来就称做「六界」。但是,由于「空」与「识」是很玄的,一般比较容易看到、容易解析的,就是地、水、火、风。我们生命的组成元素是哪些?明了生命是由这些元素组合而成,然后作用展现出来,综合而言就叫做身、心。
有机生命体诞生之后,才会有生理与心理的作用,然后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解剖它的功能器官来看,又分为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不管界、蕴、处,从哪一个角度,记得一个重要原则,佛陀就是不管从界、蕴、处,哪一个角度都要去解析,就是「无我」之前的「无常」,不管从任何角度,你都要去透彻了悟,它都是「无常」与「无我」两个法印。五蕴、五阴就是在讲解身、心,就是色、受、想、行、识的「无常」与「无我」;「六入处」是在解析眼、耳、鼻、舌、身、意,还有外面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无常」与「无我」。「六界」就是更进一步去解析地、水、火、风、空、识的「无常」与「无我」。
事实上,都是从不同角度诠释「无常」与「无我」的真理实相,「五蕴」是着重在一个人的身、心上面解析。为什幺说「五蕴」很重要,但是又不容易体证到真正的「无我」呢?在此先透露一点,大家慢慢再去体会、再去求证,如果你光从「五蕴」方面解析「无常」、「无我」,还是以「我」在解析「无我」,还是以「我」在说「无我」,用「我」在理解「无我」,习染、习性方面还是很粗层的。「以慢断慢」,「以慢止慢」的修法,就是用「我」去断种种慢,用「我」去断种种我见、身见,但是最后那个「慢」,最后那个「自我」,一定要从这里下工夫,最后那个「自我」,一定要深刻去体会这些。
我们今天先从这个角度来看,因为从色、受、想、行、识这方面,会比较抽象一点,我们现在先从这些了解之后,以后再看这些就会很具体,就会很容易去了解到「五阴」,还有「六入处」的无常与无我,以后到后面又会「水涨船高」,可以断除深层的自我。深层的「我慢」,一定要靠这些来断除,一定要靠体悟这些来断除。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云何众生常与界俱?谓众生行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善心时与善界俱,胜心时与胜界俱,鄙心时与鄙界俱」总括一句话,就是物与类聚,喜欢游荡的人、逞强的人,慢慢就会跟黑社会的帮派,渐渐的会合、渐渐的结合。如果你喜欢行慈善、慈悲的人,渐渐就会跟那些喜欢行慈善的人会合。喜欢修行的人,喜欢出世间法解脱道的人,就会跟力行解脱法、行解脱道的人结合……,以此类推,你喜欢赌博的人,就会去找那些喜欢赌博的人,就是物以类聚,众生常与界俱。
「复有尊者大迦叶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头陀苦行」佛陀属下有很多僧团、很多行人,大家一群一群,佛陀就讲:喜欢跟大迦叶在一起的人,都是那些少欲知足、头陀苦行的人,因为大迦叶是属于头陀行第一,「头陀行」就是重视苦行的人。跟舍利佛在一起经行,接受舍利佛指导禅修的人,大部分都是大智辩才,因为舍利佛他是智慧第一。跟大目楗连在一起的,都是神通大力;跟阿那律陀在一起的人,就是天眼明彻;二十亿耳这一位是勇猛精进的人,代表勇猛精进、专勤修行者;迦旃延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跟阿难在一起的修行者,一切皆是多闻总持。
【法义分享】:「物以类聚」--你内心要的是什幺,你就会找较能与你内心需求相共鸣的朋友或善知识。你可以推荐介绍,但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所喜好的口味。学习包容异己,学习尊重不同宗派、不同宗教信仰的众生。锺鼎山林,各有天性。森罗万象许峥嵘。千差万别的世界,正显示出法界的玄妙与庄严。
我们一般众生容易常犯的毛病,就是把异己--跟自己的观念、理念不同的人,跟自己所喜欢的宗教、派系不同的人,就会排斥、贬低,称别人是异端邪说、外道,或是别人这样不如法。不只修行方面常常这样,这是一般众生很常犯的毛病,「法」上面的见诤是如此,持戒律方面的见诤也是如此,与自己理念不同的,就认为是外道或是不如法,都是拿着自己的一些框框、标准,内心里面设定某种框框、某种架构、某种标准,在衡量、在看。
所以,今天就是要去看到、反观到,原来是我内心里面有那个框框、那个架构,有种种我是、我能的身见,当你能够看到,就真的能够尊重别人、包容异己,你可以推荐介绍,但是不会去强迫别人接受你所喜欢的这些。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都可以认为满正常,但是又有一句话就是「己所欲,施于人」,就像说我喜欢一个法门,或是说我喜欢某种戒律观念,或是我喜欢哪一种形式、模式,然后就会急着赶快向别人推荐、介绍。如果你是单纯无条件、无所求的推荐介绍,很好!不错!但是当我们向别人推荐介绍时,背后会有什幺心态?一个「有所求」的心态,我们想要别人加入、认同,如果别人不加入、不认同,就认为跟我们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或是认为这幺好的法要给你,为什幺你不要?于是很多宗教方面的摩擦,都是这样产生的。
宗教的热诚、宗教的情操,会让你己所欲、施于人,然后慢慢把对方引导入我们的框框、我们的组织、我们的架构里面。所以,是否只把你所听到的法喜、法味,无条件、无所求与众生分享,但是背后没有主宰欲,没有想去掌控他、希望一定要怎幺样,以及如果不符合我们内心的欲望就失望、挫折……,能否把这些心态调整一下?我们无条件、无所求与众生分享,背后只是尊重众生,只是法的一种分享,无条件、无所求,背后没有得失心态。否则在修行路上,一般众生是「欲」诤不断,修行人是见诤不断。
有的人喜欢头陀行,认为一定要怎幺样,才是代表真正的修行,才是真正为法做见证,才是真正法的代表,如果没有这样做,就认为你是次等的,以此类推。如果你喜欢一个框框,就会去排斥它;如果落入种种界、框框,界线、框框架构就会出来。界线是战争的导火线,当你执着在某一种界里面,就会排斥界外的,而且希望别人纳入你的界线里面,这是我们一般人很容易犯的毛病,里面背后都有「我」、我所、我的、我是、我能,微细的阴影都在里面,我们要慢慢去看到。
所谓「物以类聚」,不要以为这样就不会改变,因为一切都是不断的在变化,都是缘生、缘灭。就像过去你曾经很喜欢赌博,但是当有一天你觉悟到之后,就会放下过去那些。所以,年轻时候所找的赌博朋友,你后来就会放下;当你现在想修行了,就会去找那些修行的人。虽然说「物以类聚」,但是一样会随着时空、因缘情况不同而转变。
(第三节)「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我此识身」就是我的身、心,罗
罗问佛陀:我怎幺样才能够真正体证到「我此识身」与外面境界一切相?亦即我的身、心与外面的境界,所有这些万事万物,「一切相」就是万事万物,我怎幺样去体证到没有「我」、没有「我所」?怎幺样去破除深层的「我慢」呢?
佛陀就告诉罗
罗:「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罗
罗!若比丘于所有地界」包括所有的地界,「若过去、未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知,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复如是」这里的文字很简短,但是言简意赅、含意很深,以后在实修…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章 界相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