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八定」不是无依,它是依空、依识,属于「空」跟「识」,这是「无色界」,进入深定的人,称作进入「无色界定」、「无色界」。
不是说修行就可以出三界,如果没有体会到解脱道的「出世间法」,就是在这三界里面绕,包括初果到三果、证到三果的人,都还在三界里面。证到三果的人,「色界」、「无色界」两个部份,就是属于「五上分结」,因为证到三果的人,他还没有看到「色界」与「无色界」的味跟患,所以还没办法出离,因为这是很微细,以后我们在实修的时候,再看因缘来讲。
【法义分享】:「三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三界是指整个宇宙存在的实相世界,是中性的。佛经里面有讲到「三界」,但是很多人却把「三界」错解了,如果没有区分出广义与狭义,何谓真正要出离的「三界」,你拼命的错误出离,就没办法出离「三界」。广义的「三界」是指整个宇宙存在的实相世界,这是中性的。「狭义的三界」是指「自我」所想象、抓取、构筑而成的梦幻三界--是无边的苦海。佛教所要出离的三界,是指由「自我」所构筑而成的梦幻世界。
一般人都不知道佛教所要出离的,是指狭义的个人的梦幻世界,个人欲望所抓取出来的三界,结果偏偏一直在用你的禅定、你的修行,然后要去离开广义的世界、广义的三界。所以,有的人会把这个世界认为说是五浊恶世,我们要赶快离开这个世界,到他方世界去找一个清清净净、永恒不变的地方,那都是向心外去求法,向心外去求一个涅槃寂静的世界。「三界」
什幺是属于「自我」所构筑的梦幻世界呢?如果一个人喜欢禅定、涉猎禅方面,在这种情况往生,他是生到与初禅、禅定的「色界天」相应的那些天,还是属于天人。如果他喜欢在「无色界」,然后在「无色界定」方面往生,就跟「无色界天」的这些天人相应,还是在三界里面、六道里面的天道而已。
为什幺狭义的三界是由「自我」所构成的梦幻世界?因为当你进入初禅到四禅,或是五定到八定,甚至再更深入,就是进入到「灭尽定」。修行人就算能够放下「欲界」,如果还一直迷执在「色界」与「无色界」方面,不要以为进入这些就是修行很高,反而很容易增长「我慢」,这些都属于三界,还是无边的苦海,因为你都是用「自我」,还是透过「有为法」,「入色界定」或是「无色界定」,都是透过你的努力用功修行,透过你的「有为法」而契入的,也就是都还有「自我」,还在「自我」所构筑的梦幻三界里面。
先了解这样的观念,以后大家在实修实证时,要逐步的深入。我们现在把整个从初果到阿罗汉果的次第讲解出来,这样大家才不会得少为足,或是中途被一些禅相、禅定,把你吸住了、迷惑了。「四禅」还是在色界里面,阿罗汉是四果,四禅跟四果不一样,禅定跟证果不一样,如果没有法义闻思基础,这些都算是在「世间定」。所以,为什幺闻思法义、闻思证法,非常重要!因为你不知道什幺叫做「出世间法」,不知道怎幺样「出三界」,你再用功,也都是在「自我」的三界里面绕,都是在「世间定」里面绕,一样都是在梦幻世界里面。
只要有证初果之后,事实上它那种串习力就会出来了。当一个人证初果之后,他再怎幺样他都一定会寻寻觅觅,一直往解脱路上迈进。只是说你如果不是很积极、得少为足,有可能要七世之久,如果你能够好好用功、努力继续,不以得少为足,你很可能现世就能够到达阿罗汉。
以后我们把蕴、界、处这些慢慢看过,你就可以知道,因为只要有「自我」,虽然佛陀一直在解析无我、无我,但是当他因缘形成之后,有这个色身、身心,但是你那个「自我」的幻相会形成,会一直紧抓着不放,然后在往生的剎那,还会抓住一个、形成一个种子出来,就像水果长到最后会生出果实,果实里面又有种子,种子遇缘又会再成长,也可以讲是一种「业识」,只要这一生这一世,还没有证到四果阿罗汉,你那生命核心的抓取,还会存在着,会抓取那个我、我所,他会抓着、所以不放,于是就会在他的意识田里面,形成一个种子出来。
但是,这个种子不是一般所能理解的,一般认为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一个识,不是这样。我们连这个「识」,都要看到它的无常、缘起,这个种子也是地、水、火、风、空、识的组合而成,这个「识」不是单独存在的东西,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元素,它是由地、水、火、风跟空组合而成的。所以,不管它是欲界、色界,或是无色界的这些,都是由地、水、火、风,空、识所组合而成,只是它的比例成分不同而已,包括色界天人、无色界天人方面,也还是一样有这些元素,就像有些比重比较重的,就象是那些鱼,在海里面游;组合比较轻的就像鸟,在空中这样飞。海里面的鱼与空中飞的鸟,组成元素都是相同,都是地、水、火、风、空、识,但是比例不同而已。
【法义分享】:众生是在「自我」所构筑的梦幻世界中打滚。凡夫是在欲界、欲求的欲界中打滚。大部分修行人仍是在欲界中追逐。这里我们只能点到为止讲,大家慢慢去看。少部分修行人能够离开欲界,但是仍然在色界(四禅),就是初禅到四禅,跟无色界(八定)中浮沉。证到三果的阿那含仍未断色界、无色界贪,因为他的五上分结还没有断。要断十个结才能「出三界」。「出三界」就是「我慢断尽」,从梦幻世界中醒来,体证涅槃、无为、空,成为无学的阿罗汉。
「知从欲界出,超踰于色界,一切行寂灭……」光从文字上面,你没办法体会到它的深义,你都是会做一些负面的取角。「断除一切爱,一切行灭尽」这一样从文字上面,你没办法了解它的意思,唯有你慢慢的实修实证一路上来,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这里面所讲的深义,因为你从文字上,有的人就会认为这就是消极悲观,修到解脱的人、出三界的人,就会像石头这样死灰枯槁。所以,有的人就认为「涅槃」是焦芽败种,不好啊!都是被文字所障碍住,看不到它里面所要透露的深义。
「一切行灭尽」,体会错误是认为我们要进入涅槃,就要一直打坐、打坐、修行,要放下种种、然后打坐,初禅到四禅,再五定到八定,到八定还不够,还要进入「灭尽定」,把一切的受、想都止息了。受、想都止息了,就是进入「灭尽定」,就认为这就是「涅槃寂静」,就是解脱的世界……。有人提出这样一种论法、一种论调,但是我实际体悟过来的,不是这样!解脱、涅槃,不是死板板的,不是你打坐到入深定,才叫做入涅槃。
所以,有的人体会错误,就说一切行灭尽、一切思想灭尽,我们不可以有思想,不可以有这些念头,因此我们要入深定,进入到「灭尽定」,受、想都灭止的时候,就是入涅槃,于是就要打坐,一直坐到像植物人一样,「灭尽定」其实跟植物人很类似,结果都把一个活泼泼、活生生的一个解脱,变成一直扭曲、压抑,成为很死死板板的。没有真正去了解「一切行灭」、一切思想灭,一切诸行、一切思想灭界,就是要超越二元对立的头脑逻辑思惟。涅槃、无为、空,是甚深极甚深,你用二元对立的头脑去思惟、去想象,都只是像瞎子摸象,因此都是要实修实証逐步上来。
绝对不是一定要坐在那里死板板的不动,才叫做「解脱」。这样的一个会错意,一方面也很容易让人家觉得一个解脱者、出三界的人,他就是心如枯木、枯槁焦炭,于是难怪人家会批评说阿罗汉像焦芽败种,这都是会错意,或是从门外、文字上去理解。真正的解脱,是这三种都有经历过,然后看到它的味、也看到它的患,然后又能够出入自在。他有看到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味、患,每一种界都有看到它的味、也有看到它的患,「离」就是一种出入自在,能够入三界、也能够出三界,能够入定、也能够出定,能够不执着。
【法义分享】:「一切行灭尽」就是无为、无学,但含意很深。若单从经典文字上去理解,百分之九十九都会误解。因为那不是头脑所能思惟想象的范围。头脑思惟都是在二元对立的逻辑思惟、推理判断,常常让我们陷入一个框框架构里面,结果都是陷入死板的推理,但是活生生的,却是不断地在变化。
以上所讲内容很多是属于实修实证,才能够体会到的,现阶段是属于闻思方面,必须要让大家对整个次第清楚知道,以后在实修时,才不会说进入到一种情况,结果遇有一个分岔点、分叉路,还一直沾沾自喜,走偏差而不知道。所以,现在的闻思基础要打好,以后当你慢慢提升、体证到,那时候就会看到:「我现在来到这里了!我看到那个路标了!我知道这里有分叉路……」你就知道往哪边走。
具有正确的闻思之后,你后面的实修方面,就可以事半功倍。如果没有正确深入闻思,光是在刚才的「三界」里面,就很有得绕了!我现在尽量用大家比较容易了解的,不会低估、也不会高估,我是如实估。没关系!这些看不懂得名相方面,要查看一些解释予以帮助,有的是在书本后面,所谓「四禅八定」方面,是在禅定后面的章节介绍,有关文字方面,总是要多下点工夫,慢慢去把它消化,所谓「初果」是七有天人、七有往生……,不用担心这幺多,现在最重要是怎幺样证到初果,当你证到初果之后,后面方面就知道怎幺走,就知道要怎幺样。
如果一个人证到二果的时候往生,二果在经典里面是属于「一还果」,还会再到世间一次,但是他来的那一次,就会证到阿罗汉果。二果往生的人,下一世来的时候,因为在他的意识田里面,那种修行、薰习的闻、思、修,都有相当的基础,因此几乎从小想要修行的念头都已经有了,当他慢慢长大、智慧渐渐地成熟,像我们一般十五、六岁之后,智慧开始就有很大的转变,当他慢慢智慧比较成熟,就会想要深入了解宇宙人生、以及生命、生死大事方面的问题,他会要去突破,于是很自然就会一直往这方面,要去追溯、要去探讨、要去突破。他前面这些还是很快在走,很快的走过、上来,后…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章 界相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