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章 界相應▪P3

  ..續本文上一頁八定」不是無依,它是依空、依識,屬于「空」跟「識」,這是「無色界」,進入深定的人,稱作進入「無色界定」、「無色界」。

  不是說修行就可以出叁界,如果沒有體會到解脫道的「出世間法」,就是在這叁界裏面繞,包括初果到叁果、證到叁果的人,都還在叁界裏面。證到叁果的人,「色界」、「無色界」兩個部份,就是屬于「五上分結」,因爲證到叁果的人,他還沒有看到「色界」與「無色界」的味跟患,所以還沒辦法出離,因爲這是很微細,以後我們在實修的時候,再看因緣來講。

  【法義分享】:「叁界」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叁界是指整個宇宙存在的實相世界,是中性的。佛經裏面有講到「叁界」,但是很多人卻把「叁界」錯解了,如果沒有區分出廣義與狹義,何謂真正要出離的「叁界」,你拼命的錯誤出離,就沒辦法出離「叁界」。廣義的「叁界」是指整個宇宙存在的實相世界,這是中性的。「狹義的叁界」是指「自我」所想象、抓取、構築而成的夢幻叁界--是無邊的苦海。佛教所要出離的叁界,是指由「自我」所構築而成的夢幻世界。

  一般人都不知道佛教所要出離的,是指狹義的個人的夢幻世界,個人欲望所抓取出來的叁界,結果偏偏一直在用你的禅定、你的修行,然後要去離開廣義的世界、廣義的叁界。所以,有的人會把這個世界認爲說是五濁惡世,我們要趕快離開這個世界,到他方世界去找一個清清淨淨、永恒不變的地方,那都是向心外去求法,向心外去求一個涅槃寂靜的世界。「叁界」

  什幺是屬于「自我」所構築的夢幻世界呢?如果一個人喜歡禅定、涉獵禅方面,在這種情況往生,他是生到與初禅、禅定的「色界天」相應的那些天,還是屬于天人。如果他喜歡在「無色界」,然後在「無色界定」方面往生,就跟「無色界天」的這些天人相應,還是在叁界裏面、六道裏面的天道而已。

  爲什幺狹義的叁界是由「自我」所構成的夢幻世界?因爲當你進入初禅到四禅,或是五定到八定,甚至再更深入,就是進入到「滅盡定」。修行人就算能夠放下「欲界」,如果還一直迷執在「色界」與「無色界」方面,不要以爲進入這些就是修行很高,反而很容易增長「我慢」,這些都屬于叁界,還是無邊的苦海,因爲你都是用「自我」,還是透過「有爲法」,「入色界定」或是「無色界定」,都是透過你的努力用功修行,透過你的「有爲法」而契入的,也就是都還有「自我」,還在「自我」所構築的夢幻叁界裏面。

  先了解這樣的觀念,以後大家在實修實證時,要逐步的深入。我們現在把整個從初果到阿羅漢果的次第講解出來,這樣大家才不會得少爲足,或是中途被一些禅相、禅定,把你吸住了、迷惑了。「四禅」還是在色界裏面,阿羅漢是四果,四禅跟四果不一樣,禅定跟證果不一樣,如果沒有法義聞思基礎,這些都算是在「世間定」。所以,爲什幺聞思法義、聞思證法,非常重要!因爲你不知道什幺叫做「出世間法」,不知道怎幺樣「出叁界」,你再用功,也都是在「自我」的叁界裏面繞,都是在「世間定」裏面繞,一樣都是在夢幻世界裏面。

  只要有證初果之後,事實上它那種串習力就會出來了。當一個人證初果之後,他再怎幺樣他都一定會尋尋覓覓,一直往解脫路上邁進。只是說你如果不是很積極、得少爲足,有可能要七世之久,如果你能夠好好用功、努力繼續,不以得少爲足,你很可能現世就能夠到達阿羅漢。

  以後我們把蘊、界、處這些慢慢看過,你就可以知道,因爲只要有「自我」,雖然佛陀一直在解析無我、無我,但是當他因緣形成之後,有這個色身、身心,但是你那個「自我」的幻相會形成,會一直緊抓著不放,然後在往生的剎那,還會抓住一個、形成一個種子出來,就像水果長到最後會生出果實,果實裏面又有種子,種子遇緣又會再成長,也可以講是一種「業識」,只要這一生這一世,還沒有證到四果阿羅漢,你那生命核心的抓取,還會存在著,會抓取那個我、我所,他會抓著、所以不放,于是就會在他的意識田裏面,形成一個種子出來。

  但是,這個種子不是一般所能理解的,一般認爲是一個永恒不變的靈魂、一個識,不是這樣。我們連這個「識」,都要看到它的無常、緣起,這個種子也是地、水、火、風、空、識的組合而成,這個「識」不是單獨存在的東西,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元素,它是由地、水、火、風跟空組合而成的。所以,不管它是欲界、色界,或是無色界的這些,都是由地、水、火、風,空、識所組合而成,只是它的比例成分不同而已,包括色界天人、無色界天人方面,也還是一樣有這些元素,就像有些比重比較重的,就象是那些魚,在海裏面遊;組合比較輕的就像鳥,在空中這樣飛。海裏面的魚與空中飛的鳥,組成元素都是相同,都是地、水、火、風、空、識,但是比例不同而已。

  【法義分享】:衆生是在「自我」所構築的夢幻世界中打滾。凡夫是在欲界、欲求的欲界中打滾。大部分修行人仍是在欲界中追逐。這裏我們只能點到爲止講,大家慢慢去看。少部分修行人能夠離開欲界,但是仍然在色界(四禅),就是初禅到四禅,跟無色界(八定)中浮沈。證到叁果的阿那含仍未斷色界、無色界貪,因爲他的五上分結還沒有斷。要斷十個結才能「出叁界」。「出叁界」就是「我慢斷盡」,從夢幻世界中醒來,體證涅槃、無爲、空,成爲無學的阿羅漢。

  「知從欲界出,超踰于色界,一切行寂滅……」光從文字上面,你沒辦法體會到它的深義,你都是會做一些負面的取角。「斷除一切愛,一切行滅盡」這一樣從文字上面,你沒辦法了解它的意思,唯有你慢慢的實修實證一路上來,才能夠真正體會到這裏面所講的深義,因爲你從文字上,有的人就會認爲這就是消極悲觀,修到解脫的人、出叁界的人,就會像石頭這樣死灰枯槁。所以,有的人就認爲「涅槃」是焦芽敗種,不好啊!都是被文字所障礙住,看不到它裏面所要透露的深義。

  「一切行滅盡」,體會錯誤是認爲我們要進入涅槃,就要一直打坐、打坐、修行,要放下種種、然後打坐,初禅到四禅,再五定到八定,到八定還不夠,還要進入「滅盡定」,把一切的受、想都止息了。受、想都止息了,就是進入「滅盡定」,就認爲這就是「涅槃寂靜」,就是解脫的世界……。有人提出這樣一種論法、一種論調,但是我實際體悟過來的,不是這樣!解脫、涅槃,不是死板板的,不是你打坐到入深定,才叫做入涅槃。

  所以,有的人體會錯誤,就說一切行滅盡、一切思想滅盡,我們不可以有思想,不可以有這些念頭,因此我們要入深定,進入到「滅盡定」,受、想都滅止的時候,就是入涅槃,于是就要打坐,一直坐到像植物人一樣,「滅盡定」其實跟植物人很類似,結果都把一個活潑潑、活生生的一個解脫,變成一直扭曲、壓抑,成爲很死死板板的。沒有真正去了解「一切行滅」、一切思想滅,一切諸行、一切思想滅界,就是要超越二元對立的頭腦邏輯思惟。涅槃、無爲、空,是甚深極甚深,你用二元對立的頭腦去思惟、去想象,都只是像瞎子摸象,因此都是要實修實証逐步上來。

  絕對不是一定要坐在那裏死板板的不動,才叫做「解脫」。這樣的一個會錯意,一方面也很容易讓人家覺得一個解脫者、出叁界的人,他就是心如枯木、枯槁焦炭,于是難怪人家會批評說阿羅漢像焦芽敗種,這都是會錯意,或是從門外、文字上去理解。真正的解脫,是這叁種都有經曆過,然後看到它的味、也看到它的患,然後又能夠出入自在。他有看到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味、患,每一種界都有看到它的味、也有看到它的患,「離」就是一種出入自在,能夠入叁界、也能夠出叁界,能夠入定、也能夠出定,能夠不執著。

  【法義分享】:「一切行滅盡」就是無爲、無學,但含意很深。若單從經典文字上去理解,百分之九十九都會誤解。因爲那不是頭腦所能思惟想象的範圍。頭腦思惟都是在二元對立的邏輯思惟、推理判斷,常常讓我們陷入一個框框架構裏面,結果都是陷入死板的推理,但是活生生的,卻是不斷地在變化。

  以上所講內容很多是屬于實修實證,才能夠體會到的,現階段是屬于聞思方面,必須要讓大家對整個次第清楚知道,以後在實修時,才不會說進入到一種情況,結果遇有一個分岔點、分叉路,還一直沾沾自喜,走偏差而不知道。所以,現在的聞思基礎要打好,以後當你慢慢提升、體證到,那時候就會看到:「我現在來到這裏了!我看到那個路標了!我知道這裏有分叉路……」你就知道往哪邊走。

  具有正確的聞思之後,你後面的實修方面,就可以事半功倍。如果沒有正確深入聞思,光是在剛才的「叁界」裏面,就很有得繞了!我現在盡量用大家比較容易了解的,不會低估、也不會高估,我是如實估。沒關系!這些看不懂得名相方面,要查看一些解釋予以幫助,有的是在書本後面,所謂「四禅八定」方面,是在禅定後面的章節介紹,有關文字方面,總是要多下點工夫,慢慢去把它消化,所謂「初果」是七有天人、七有往生……,不用擔心這幺多,現在最重要是怎幺樣證到初果,當你證到初果之後,後面方面就知道怎幺走,就知道要怎幺樣。

  如果一個人證到二果的時候往生,二果在經典裏面是屬于「一還果」,還會再到世間一次,但是他來的那一次,就會證到阿羅漢果。二果往生的人,下一世來的時候,因爲在他的意識田裏面,那種修行、薰習的聞、思、修,都有相當的基礎,因此幾乎從小想要修行的念頭都已經有了,當他慢慢長大、智慧漸漸地成熟,像我們一般十五、六歲之後,智慧開始就有很大的轉變,當他慢慢智慧比較成熟,就會想要深入了解宇宙人生、以及生命、生死大事方面的問題,他會要去突破,于是很自然就會一直往這方面,要去追溯、要去探討、要去突破。他前面這些還是很快在走,很快的走過、上來,後…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章 界相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