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章 界相應

  第十章 界相應 (Part 1)

  

  我們的進度已經要逐漸進入「正法要」,進入到甚深的這些法義,今天來講解「界相應」(85頁),爲什幺要從「界相應」開始講?這與我個人實際所體悟過來的曆程有關,因爲從這裏切入,大家比較容易掌握到修行的綱領,一般都是從「五陰」開始講,因爲《阿含》的彙篇,以及印老他們的整理,認爲《雜阿含》方面的核心,是從「五陰」開始,于是認爲「五陰」是放在前面,因爲它非常重要。不錯!「五陰」方面是非常重要,但是以我實際體証過來的曆程,覺得「五蘊」、深層的「我慢」要斷除,不太容易。爲什幺會不太容易?以後大家看經文裏面也可以得到印證,就我實際所體悟、走過來的,也是有同樣的體會,如果從界方面切入,效果會更快。

  爲什幺要從界、蘊、處來分析呢?所謂的「界」,有的是講「四界」、有的講「六界」,南傳地區的泰國、緬甸,他們大部分是講四種界、四界,再來「五蘊」,再來是「六入處」。「界」就是地、水、火、風、空、識,北傳佛教大部份會講到六界--地、水、火、風、空、識,在泰國、緬甸方面,他們大部分都講「四種界」--地、水、火、風。所謂的「五蘊」,有時候稱爲「五蘊」,有時候稱爲「五陰」,「五蘊」、「五陰」都是一樣,「五陰」是色、受、想、行、識,是從我們身體的身跟心這兩方面來解析。

  「五蘊」最主要是從身體的身與心切入、解析,在身、心之中,沒有「我」、沒有「我所」,身方面就列出一個「色」,心方面分解成受、想、行、識。「六入處」方面,它是從我們身體的功能方面解析,從功能、功用,也就是從器官、從身體器官方面來解析,于是分成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但是,它是已經組合一個生命體出來了,有一個生命體的存在,才能夠進一步解析它的功能。生命體是由什幺組合而成呢?所以,我們要更進一步往前去探討,生命體就是由地、水、火、風、空……所組合而成。

  我們的生命,所有一切的物質,所有一切的生命,無論是動物、植物,都是由地、水、火、風,加上「空」,然後産生「識」,所組合而成。如果是礦物,一般來講算是地界,地、水、火、風,然後加「空」,這樣的因緣組合,地、水、火、風跟「空」組合而成,就會産生「識」,因此地、水、火、風、空、識,總合起來就稱做「六界」。但是,由于「空」與「識」是很玄的,一般比較容易看到、容易解析的,就是地、水、火、風。我們生命的組成元素是哪些?明了生命是由這些元素組合而成,然後作用展現出來,綜合而言就叫做身、心。

  有機生命體誕生之後,才會有生理與心理的作用,然後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解剖它的功能器官來看,又分爲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不管界、蘊、處,從哪一個角度,記得一個重要原則,佛陀就是不管從界、蘊、處,哪一個角度都要去解析,就是「無我」之前的「無常」,不管從任何角度,你都要去透徹了悟,它都是「無常」與「無我」兩個法印。五蘊、五陰就是在講解身、心,就是色、受、想、行、識的「無常」與「無我」;「六入處」是在解析眼、耳、鼻、舌、身、意,還有外面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無常」與「無我」。「六界」就是更進一步去解析地、水、火、風、空、識的「無常」與「無我」。

  事實上,都是從不同角度诠釋「無常」與「無我」的真理實相,「五蘊」是著重在一個人的身、心上面解析。爲什幺說「五蘊」很重要,但是又不容易體證到真正的「無我」呢?在此先透露一點,大家慢慢再去體會、再去求證,如果你光從「五蘊」方面解析「無常」、「無我」,還是以「我」在解析「無我」,還是以「我」在說「無我」,用「我」在理解「無我」,習染、習性方面還是很粗層的。「以慢斷慢」,「以慢止慢」的修法,就是用「我」去斷種種慢,用「我」去斷種種我見、身見,但是最後那個「慢」,最後那個「自我」,一定要從這裏下工夫,最後那個「自我」,一定要深刻去體會這些。

  我們今天先從這個角度來看,因爲從色、受、想、行、識這方面,會比較抽象一點,我們現在先從這些了解之後,以後再看這些就會很具體,就會很容易去了解到「五陰」,還有「六入處」的無常與無我,以後到後面又會「水漲船高」,可以斷除深層的自我。深層的「我慢」,一定要靠這些來斷除,一定要靠體悟這些來斷除。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衆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雲何衆生常與界俱?謂衆生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鄙心時與鄙界俱」總括一句話,就是物與類聚,喜歡遊蕩的人、逞強的人,慢慢就會跟黑社會的幫派,漸漸的會合、漸漸的結合。如果你喜歡行慈善、慈悲的人,漸漸就會跟那些喜歡行慈善的人會合。喜歡修行的人,喜歡出世間法解脫道的人,就會跟力行解脫法、行解脫道的人結合……,以此類推,你喜歡賭博的人,就會去找那些喜歡賭博的人,就是物以類聚,衆生常與界俱。

  「複有尊者大迦葉與衆多比丘于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頭陀苦行」佛陀屬下有很多僧團、很多行人,大家一群一群,佛陀就講:喜歡跟大迦葉在一起的人,都是那些少欲知足、頭陀苦行的人,因爲大迦葉是屬于頭陀行第一,「頭陀行」就是重視苦行的人。跟舍利佛在一起經行,接受舍利佛指導禅修的人,大部分都是大智辯才,因爲舍利佛他是智慧第一。跟大目楗連在一起的,都是神通大力;跟阿那律陀在一起的人,就是天眼明徹;二十億耳這一位是勇猛精進的人,代表勇猛精進、專勤修行者;迦旃延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跟阿難在一起的修行者,一切皆是多聞總持。

  【法義分享】:「物以類聚」--你內心要的是什幺,你就會找較能與你內心需求相共鳴的朋友或善知識。你可以推薦介紹,但不要強迫別人接受自己所喜好的口味。學習包容異己,學習尊重不同宗派、不同宗教信仰的衆生。锺鼎山林,各有天性。森羅萬象許峥嵘。千差萬別的世界,正顯示出法界的玄妙與莊嚴。

  我們一般衆生容易常犯的毛病,就是把異己--跟自己的觀念、理念不同的人,跟自己所喜歡的宗教、派系不同的人,就會排斥、貶低,稱別人是異端邪說、外道,或是別人這樣不如法。不只修行方面常常這樣,這是一般衆生很常犯的毛病,「法」上面的見诤是如此,持戒律方面的見诤也是如此,與自己理念不同的,就認爲是外道或是不如法,都是拿著自己的一些框框、標准,內心裏面設定某種框框、某種架構、某種標准,在衡量、在看。

  所以,今天就是要去看到、反觀到,原來是我內心裏面有那個框框、那個架構,有種種我是、我能的身見,當你能夠看到,就真的能夠尊重別人、包容異己,你可以推薦介紹,但是不會去強迫別人接受你所喜歡的這些。有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都可以認爲滿正常,但是又有一句話就是「己所欲,施于人」,就像說我喜歡一個法門,或是說我喜歡某種戒律觀念,或是我喜歡哪一種形式、模式,然後就會急著趕快向別人推薦、介紹。如果你是單純無條件、無所求的推薦介紹,很好!不錯!但是當我們向別人推薦介紹時,背後會有什幺心態?一個「有所求」的心態,我們想要別人加入、認同,如果別人不加入、不認同,就認爲跟我們是道不同、不相爲謀,或是認爲這幺好的法要給你,爲什幺你不要?于是很多宗教方面的摩擦,都是這樣産生的。

  宗教的熱誠、宗教的情操,會讓你己所欲、施于人,然後慢慢把對方引導入我們的框框、我們的組織、我們的架構裏面。所以,是否只把你所聽到的法喜、法味,無條件、無所求與衆生分享,但是背後沒有主宰欲,沒有想去掌控他、希望一定要怎幺樣,以及如果不符合我們內心的欲望就失望、挫折……,能否把這些心態調整一下?我們無條件、無所求與衆生分享,背後只是尊重衆生,只是法的一種分享,無條件、無所求,背後沒有得失心態。否則在修行路上,一般衆生是「欲」诤不斷,修行人是見诤不斷。

  有的人喜歡頭陀行,認爲一定要怎幺樣,才是代表真正的修行,才是真正爲法做見證,才是真正法的代表,如果沒有這樣做,就認爲你是次等的,以此類推。如果你喜歡一個框框,就會去排斥它;如果落入種種界、框框,界線、框框架構就會出來。界線是戰爭的導火線,當你執著在某一種界裏面,就會排斥界外的,而且希望別人納入你的界線裏面,這是我們一般人很容易犯的毛病,裏面背後都有「我」、我所、我的、我是、我能,微細的陰影都在裏面,我們要慢慢去看到。

  所謂「物以類聚」,不要以爲這樣就不會改變,因爲一切都是不斷的在變化,都是緣生、緣滅。就像過去你曾經很喜歡賭博,但是當有一天你覺悟到之後,就會放下過去那些。所以,年輕時候所找的賭博朋友,你後來就會放下;當你現在想修行了,就會去找那些修行的人。雖然說「物以類聚」,但是一樣會隨著時空、因緣情況不同而轉變。

  (第叁節)「世尊!雲何知、雲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系著使?」「我此識身」就是我的身、心,羅

  羅問佛陀:我怎幺樣才能夠真正體證到「我此識身」與外面境界一切相?亦即我的身、心與外面的境界,所有這些萬事萬物,「一切相」就是萬事萬物,我怎幺樣去體證到沒有「我」、沒有「我所」?怎幺樣去破除深層的「我慢」呢?

  佛陀就告訴羅

  羅:「谛聽!善思!當爲汝說。羅

  羅!若比丘于所有地界」包括所有的地界,「若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亦複如是」這裏的文字很簡短,但是言簡意赅、含意很深,以後在實修…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章 界相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