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證方面,包括從現在開始,都是要不斷去體會、不斷去求證,是真的嗎?是這樣嗎?都要去求真求證。
地、水、火、風、空、識,佛陀舉出「地界」,所有的地界、有形物質、硬的東西,不管是過去、未來或是現在,不管在你身體內、身體外面的一切,不管多幺粗、多幺大,或是多幺細、極微、極小,不管你認爲好或是多美的,或是多醜陋的,不管近在眼前,或是遠在天邊的一切,「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前面十一種稱做「十一形相」,其實真理、無常法印是超越任何時空的,這十一點已經具體诠釋出來。
過去、現在、未來,都一定是無常生滅變化、超越空間,不管遠近、大小、好壞,它一定都是符合「無常法印」,你要從中慢慢去體會「非我」,「非我」就是「無我」,「不異我」就是「非我所」。衆生是在「我」、「我所」的覺受裏面,有時候我們要修行,要慢慢去體會「無我」、「無我所」,有時候「無我」會翻譯做「非我」。「非我所」,有時候就翻譯做「不異我」,「異我」與「我所」是相同的名詞。
爲什幺「異我」就是「我所」?「我」是一個核心、是一個主體,核心、主體的外面所抓取的這些,都是「我的」、「我的」、「我所」,我的車子、我的太太、我的孩子、我的父母親、我的親戚、我的朋友、我的什幺、我的什幺……,一個主體他周遭所附屬、所抓取的,稱做「我所」,另外一個翻譯叫做「異我」,亦即除了「我」這個主體外面的這些,跟「我」不同的外面這些,都是屬于「異我」,也就是「我所」。如果你能夠慢慢去體會「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何謂「不相在」?要先從「相在」,再進一步了解「不相在」,舉例這是一個魚缸,裏面有兩條魚,以世間的名詞來講,我們可以說魚在魚缸裏面,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這個魚缸可以包容這些魚,所以魚在「我」裏面。「我」有這個魚缸,這個魚缸就象是我、我慢、我是、我能,我有這個魚缸可以包容這些魚,因此這些魚在「我」裏面。然而,這是錯誤的推論,因爲你有這樣的覺受出來,這個「我慢」就會出來,你認爲你能夠包容別人,你有一個「我慢」出來,你認爲你很厲害,這個「我」很厲害,可以包容這些魚,但是你有沒有看到這個魚缸的存在,你要靠什幺支撐?魚缸的存在,一方面還要靠那個架子,如果你說不用架子,我把它放在地上,你還是要靠大地的支撐。
你本來認爲我這個魚缸能夠包容別人、能夠涵容別人,你在「我」裏面,所以「我」比你偉大,那個「我慢」就出來。我們要仔細再去看,你的存在是很多因緣的支撐著,不是你單獨能夠存在的,當你體會到這些,就不會有一個「我」。雖然魚在這個魚缸裏面,但是你不會有一個「我」可以去包容別人,然後認爲別人在「我」裏面,不會有那一種「我慢」。這裏的文字都很簡要,但是裏面的含意都很深。
一般衆生也常常會觸犯這種毛病,亦即當你是一條魚,你覺得「我」在這個魚缸裏面,認爲這個魚缸是我們的「上帝」,因此我們要感恩這個魚缸,你認爲你在它裏面,你看到你這是在它裏面,你要感恩這個,然後認爲你是它的附屬品,這樣會産生「卑慢」,前面則是「我慢」,後面這個是會産生「卑慢」,你認爲你是在別人裏面,這種心態都是不正常、不正確。我們以後要慢慢去體會到「不相在」,因爲這個魚的存在,也是很多因緣的聚合而成,這個魚缸的存在,也是很多因緣的聚合而成,慢慢要去體會「緣起甚深」。
「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果你真正深度去體會、如實知,包括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你也是這樣如實去體悟,就可以真正體證到無我、無我所,另外「我慢」會斷除。因爲這個含意很深,現在先跟大家講述聞思方面的理解,以後實修實證方面,就是要慢慢真正去體悟、體證。
所謂的「開悟」就是要實際去求證、去體悟,當你能夠體會到「不相在」的真理,不但「我慢」會消失,「卑慢」也會消失。「非我、不異我,非我所、不相在」這些要慢慢地從地、水、火、風、空,從一切動、植物,從一切衆生裏面慢慢去體會,然後就可以斷除種種這些我、我是、我能、我慢、我所、還有卑慢。
「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于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系著使」真正能夠這樣去透視,則種種的「身見」,種種那些「慢」就會斷除,「是名斷愛縛諸結、斷諸愛、止慢無間等、究竟苦邊」「無間」就是沒有間斷,也就是「慢」已經被斷除,不會再生出來,沒有再生起那些慢。
【法義分享】:本經佛陀從身、心的組合元素「,地、水、火、風、空、識」六界來解析,讓衆生了解這個身心是自然界各種元素因緣聚合而成。這個能起作用的身心不是本來就存在、不是本來就有。從中去體悟無我、無我所,進而斷除我慢、我是、我能。
在《雜阿含》裏面,對「界」方面的經文比較少,于是有的人就認爲「界」方面好像不是很重要,因此修行一直著重在五蘊、五陰方面,因爲「五蘊」所占的篇幅最多。但是我實際這樣走過來,覺得這一經、這一章非常非常重要,大家以後要多下點工夫,要多深入去體會,因爲這一節跟後面第七節是連帶的,等一下在後面第七節再一起講述。
(第四節)「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緣界種種故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欲,緣種種欲生種種覺,緣種種覺生種種熱,緣種種熱生種種求」「覺」有時候翻譯做「受」。什幺叫做「緣種種界」?後面有一個解釋「雲何種種界?謂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加起來就是十八,是更微細的一種解析。舉例「眼界」,你的眼睛去看到、觸到一輛名車,名車是你的眼睛要去觸到,才會有這後面一層一層出來,當你眼睛去觸到當立法委員、行政院長,或是當總統的那一種拉風,然後就會生起總總的聯想,就會想「哇!我應該也能夠……,如果我像他這幺拉風,多好啊!」于是你就會産生總總的欲望,怎幺樣逐步先去選縣長、再選立法委員,然後再表現突出一點,這樣將來就有機會可以選總統。你內心的總總欲望,就不斷在蘊釀。
因爲你的內心裏面,感覺當總統到哪裏人家都會保護,到哪裏都是乘坐最豪華的車輛,覺得很舒服,以及那種虛榮心能夠滿足內心的榮譽感,讓你感覺到熱,內心才會想進一步醞釀,然後越來越澎湃洶湧起來了,再來就會付諸實際的行動,再來就會熱衷于政治運動。事實上,就是把我們的「心行」,整個解析出來,我們內心裏面的運轉,就這樣由單純的觸,然後一直慢慢的醞釀、慢慢的醞釀。我們修行就是要越來越深度,回去看到越深的,在你內心裏面開始已經在醞釀、在萌芽的最初開始,也就要清楚看到,本來一般衆生不知道這些,就一直求啊!求啊!然後到後來真的有一天,他當總統了,但是當總統、有名之後,他還要有什幺?當他有名之後,還要再求利。
像前一段期間,菲律賓的前任總統被趕下臺,像以前韓國的全鬥煥也是這樣,一個人有名之後,他不會因此而滿足的,他會繼續他的追求。結果,你當了總統之後,到底是對你好處?還是害了你呢?就看你能不能去體會到,因爲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
(第五節)「尊者阿難告瞿師羅長者:有叁界」阿難聽聞佛陀講過,就代替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佛陀在世時,阿難尚未證到阿羅漢果,頂多只證到初果,很多問題的回答就像錄音機重新播放一遍,對阿難來講,因爲他常常聽聞,但是他所講的這些,還是像「鹦鹉學話」,人家問什幺問題,聽聞到佛陀以前這樣回答,于是他會把類似的問題,只要能夠代佛陀回答,就幫佛陀回答一些問題,但是他的回答大部分都是屬于錄音方面的轉播,不是他所親證過來的,除非後來當他親證阿羅漢之後,又不一樣了。
「有叁界。雲何爲叁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曉了于欲界,色界亦複然,舍一切有余,得無余寂滅。于身和合界,永盡無余證,叁耶叁佛說,無憂離垢句」何謂「叁界」?後面第六節是講出「叁界」,所以這兩經要合並一起看。
「尊者阿難答瞿師羅長者:『謂叁種出界……』」怎幺樣才能夠出叁界呢?從「欲界」出到「色界」,再來從「色界」出到「無色界」,再來要超越「無色界」。「一切諸行一切思想滅界,是名『叁出界』」也就是「出叁界」。「知從欲界出,超踰于色界,一切行寂滅,勤修正方便,斷除一切愛,一切行滅盡,知一切有余,不複轉還有」一般衆生、一般沒有修行的人,當然所謂「有修行」,不一定要挂上佛教徒才是,一般還沒有體會到修行重要的人,他就是在名利堆之中打滾,就是在「欲界」裏面。
要放下「欲界」,才能夠進入「色界」,如果你一直在名利堆裏面打滾,沒辦法進入「色界」,「色界」與「無色界」是屬于修行人的世界,但是一般講說修行人,很多的宗教徒、修行人,他還是在欲界裏面。如果說出了家之後,然後還是一直忙著誦經、辦法會,則只是換個服裝而已,跟一般衆生在賺錢,沒有什幺兩樣,這樣還是在名利堆之中,還是在「欲界」。「色界」就是他進入修行、實修,是從初禅到四禅的世界,然後進入五定到八定,屬于「無色界」。
從「欲界」出到「色界」,要離開「欲界」才能夠禅修有成。所謂「從欲界出」,如果滿腦筋裏面還在想著股票,想著年底要怎幺選立法委員,怎幺樣去爭得一席之地,滿腦子還在名利方面,縱然有一段時間參加禅修,你的身體是來到禅堂,但是你的心卻是在外面,或者越坐,心不斷在打妄想、妄念紛飛,沒辦法進入初禅。所以,你沒有放下「欲界」,沒辦法進入「色界」,要進入初禅、二禅……,你要放下名利、放下萬緣才能夠進入。因爲初禅到四禅是「色界」,因爲它是依地、水、火、風,依一些有色有形的而入定,因此叫做「色界」。再來,「五定到…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章 界相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