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五章 亲近善知识▪P2

  ..续本文上一页用的,都是原来你的名称,都是一样维持你原来的名称。佛陀本身并没有指定他的继承人,因为佛陀没有创立宗教、没有创立宗派、没有创立山头,只要有兴趣、有心要跟我佛陀学习,你们都可以过来。只要你闻思修证可以之后,都是让你们到各处去弘法,因为世间苦难的众生需要脱离苦海。

  「皈依」是一个人想要跟佛陀学习,所表露的一个诚心,因为「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你有真心要跟老师学习,老师才有办法协助你突破。「皈依」等于说是向老师表明要决心学习,请老师能够好好协助你解脱。只要宗教师本人还有「自我」,山头影子一定会出来,如果没有「自我」,就不会去要别人去抓住你,你只是协助众生独立,协助众生自依止、法依止。只要能够真正见到法、能够独立,就是到各处去弘法,完全没有那一种束缚、没有那一种系缚。

  佛陀本人没有建立道场,哪里有供养他什幺道场,就到哪里去讲经说法,都是很单纯的修行,以及为众生少苦离苦而讲经说法,所有的一切都是为这些目的而已,没有那种建道场、建寺庙,然后要建立一个宗派……,都是很单纯。佛陀那时候有没有菩萨戒?是因为后来因缘时空的转变、需要才产生出来的。

  以我们身体本身来讲,在必须要输血的时候,验血型有A型、、B型、O型,还有AB型,它们每一种本身都带有密码,DNA密码都不同。当你要输血,必须经过一个检验,要血型符合才可以。当我们要更换皮肤,或是更换内脏器官,必须要先检验看看会不会排斥,尤其很精密的骨髓移植,更是要求严格标准,契合类似点需要更高,这样才不会排斥。每一个细胞都有它的DNA,都有它的识别密码,像我们在军中当兵,要进入营区必须要先讲口令,口令就是一个暗号,就是一个识别密码,讲对了,我们是同一国的,就可以进来,如果密码不对,对不起!就不是我这一国的。

  我们身体每一个细胞本身,都有这样一个识的分别,但是它会抓取,只要是相同的,它就会希望更多的;只要不同的,它就会排斥。所以,身体本身在先天上,就有这样的一个分别,但是我们今天无法主宰身体,不是说一个解脱者喝下毒药之后,毒药能如甘露,都不会死?不是那一回事啦!绝对没有那回事。我还是「有余依」,身体本身还是有它的识别,但是我们的心胸、我们的心理、我们的心态,却可以超越一切。

  所有的苦,是在于我们的心被种种框框架构拘束住,修行就是要超越这些框框。深层的「识食」不容易看到,但是我们要学习能够去看到这些。佛陀所讲的四种食,如果不能够放下,还一直在贪爱、贪婪,生死轮回就会继续。所以,要去看到这几种食,从比较粗浅的,然后慢慢看到越细、越深入的,这样才能避免在将来成为人家的宗教师之后,结果本身在「意思食」、「识食」打滚都不知道。我们要先把这整个道路弄清楚,实修实证就不会走偏差。

  (第五章第三节)波斯匿王跟几个国王在一个聚会中辩论:「『五欲功德,何者为胜?』其中有言色胜、有言声胜、有言香胜、有言味胜、有言触胜,竟无决定」亦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境之中,哪一种才是最好、最优秀、最好的呢?大家「竟无决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为每个人的喜欢都不一样,于是他们就来问佛陀:「到底什幺才是最好的呢?」佛陀就告诉诸王:「各随意适」随个人的喜好啊!

  「各随意适」就是随个人的喜好,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我悉有余说」这些我都讲过了,都各有优缺点。「以是因缘,我说五欲功德。然自有人于色适意,止爱一色,满其志愿,正使有正使过上有诸胜色,非其所爱,不触不视,言己所爱最为第一,无过其上」。

  「正使过上有胜诸胜色,非其所爱」只要他不要的,「不触不视,言己所爱最为第一,无过其上」在宗派方面也是一样,如果你一直抓住某一个宗派,觉得这个宗派才是最好的,当有另外更好的宗派出现,就很难超越、很难放下这个框框,去接纳更好的,目前就觉得说这是最好的,所以「言己所爱最为第一,无过其上」。

  「当其所爱,辄言最胜,欢喜乐着,虽更有胜过其上者,非其所欲,不触不视,唯我所爱者最胜最妙,无比无上」这也是我们很容易犯的毛病,因此要提醒自己,不要落入这一种框框。

  【法义分享】:情人眼中出西施。「善、美」都没有绝对的标准。当你内心生起某方面的欲求,那方面的前辈就会成为你现在的「善知识」。「赌神」是赌鬼的至尊,拳王是拳迷的偶像,财神爷是追钱族的最爱,物以类聚啊!修行方面同样是五花八门,你内心生起什幺样的欲求,就会去找能讲出一套符合你内心欲求的善知识。你内心生起什幺样的欲求,就会去找这方面的善知识、这方面的前辈,作为你的善知识。每一个众生当下的善知识,是因为他内心有这方面的欲求。所以,我们学佛,要深层去看到内心有一个框框、有一个架构存在,然后去找一个能够符合他这个框框架构的人,认为「喔!这就是我现在的善知识」,于是就会形成一种物以类聚。如果你想投机取巧,想走旁门左道,快速不劳而获,或享用金钱换取,或是想抓取一些偶像来依靠,就会去找那些能够满足你内心欲求的,能够讲出一套符合你的,哇!你就很高兴。

  如果你要的是智慧,你就会去找有智慧的人。「物以类聚」就是你内心生起什幺样的欲求,就会去找这方面的善知识,要自己去看到内心的动机。如果你现在是在追名求利,就会去找这方面的人。但是,我们讲说「物以类聚」,不是说每个人都一定固定不变,智慧会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而转变。因此,你十年前认定善知识的标准,跟现在所认定的标准不一样,因为会随着智慧的成长而变化。所以,如果你要的是智慧,你就会去找有智慧的人。

  (第四节)波斯匿王看到几个人从门前经过,就跟他们恭敬问讯,佛陀问他:你为什幺对这些人这幺恭敬呢?波斯匿王就告诉佛陀说:「我作是念:世间若有阿罗汉者,斯等则是」觉得他们的法相很端庄、很威严,看起来就像很有修行的人,如果世间真的有解脱者,像他们这样应该就一定是。

  「佛告波斯匿王:『汝今且止,汝亦不知是阿罗汉、非阿罗汉,不得他心智故』」以你现在的眼光,都只是看到外表、外相而已,你看不到深层的内心啊!因为你没有「他心智」,「『且当亲近观其戒行,久而可知,勿速自决!审谛观察,勿但洛莫』」不要草率下论断啊!要亲近一段期间之后,才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当用智慧、不以不智」不要迷信啊!不要盲目相信、不要偶像崇拜。

  「经诸苦难,堪能自辨」要经过各种考验,才能够清楚知道。「交契计挍,真伪则分」要去求真求证,不要盲目迷信。「见说知明,久而则知,非可卒识,当须思惟,智慧观察!」佛陀都是要我们用智慧去观察、去分析,不要盲目迷信。所以,对善知识的认定标准,会随着个人的智慧成长而异。人是在错误的摸索中,逐渐累积智慧而成长,在脱胎换骨之际,往往是很痛苦的,但是没有痛苦就没有成长。

  一个人何时能够放下过去的偏执、偏见、执着?何时能够照见自己是处在井底的青蛙?何时能够照见自己是被框框架构套住?就会很高兴、很欢喜的把这些放下。但是,在你要能够放下突破之前,会有痛苦挣扎的阶段,就像你原来极力抓住一个法门,比如你原来是净土宗或是持咒的忠诚信仰者,原来持得很高兴、很快乐,现在告诉你要放下这些,最初内心会有很大的冲击,甚至会指责、批判别人,有人讲出不符合你的意,违背你原来所认知的,就认为人家是在喝佛骂祖、违背经典,所谓「离经一字,等同魔说」,认为自己「所信仰的经典就是这样,你们怎幺可以跟我所信的经典不一样?!」你会一直时时抓着原来所信的宗派而不愿意放。

  如果你抓住这样,在这一生这一世越来越净化,能够真的解脱自在,你透过这个方便法门到达究竟,这样也可以啊!没关系!问题就是说,如果你学佛一段期间以来,到现在还不能够解脱自在,还不能够真正彻见「三法印」,不能够体证「三法印」,不能够体证「四圣谛」,给自己重新来过的机会,纵然脱胎换骨的过程会有痛苦,也是让我们脱胎换骨成长的最好机会。所以,这里的经文里面有提到「经诸苦难」,要经历各种的磨练,才能够「堪能自辨」。

  人是在错误的摸索中,逐渐累积智慧而成长,真正要能够走在八正道上,是要经历过很多的错误,才会知道什幺是「正确的八正道」?所以,在那脱胎换骨之际,往往是很痛苦的,但是没有痛苦就没有成长。有痛苦、有冲击,这是好现象,我们要放下过去的知见、归零,给自己重新开始、重新认识真理。包括前面有讲说在自然科学博物馆的那句话--宗教信仰往往阻碍人类认识真理,如果你是以「信」在先、「信」为主,就很难去突破信仰层面去求真求证,这样对自己未必是好。

  所以,我们要能够勇于去突破,勇于去求真求证,经过闻、思、修、证,一定可以体证到真理实相,而远离颠倒梦想、解脱自在。对自己没信心,就是因为闻思基础不够,包括协助的人,也未必能够真正体证、有实修实证。纵使你对于「三法印」再怎幺会讲,如果没有实修实证过来,是没办法引导别人去亲证。今天在这里跟大家结缘,我们一定要经过闻、思、修、证,将来具足闻思基础之后,再进入实修实证。

  现在好好研读《阿含》方面,当建立闻思基础之后,经过一年、最多两年,假如在两年之后,你还没有真正见到法,还没有真正很大的突破,就要放下!另外再找、另外再求。如果两年不能有脱胎换骨的转变,两年已经算是比较久了,事实上只需要一年左右,经过半年的闻思,再经过几次的实修,就可以亲证到是真是假。现在大家要慢慢去闻思,闻思里面就已经有在求真求证,因为大家都是知识分子。如果我所讲的是虚假的…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五章 亲近善知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