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亲近善知识
(第一节)如果亲近恶知识,他会增长你的邪见,会让你的正见退减。如果亲近善知识,刚好是相反,他会增长你的正见,你的邪见会减少。【法义分享】: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但「恶知识」通常不会告诉众生「我是恶知识」。他会设法让跟随者相信他是「善知识」、是「好人」。所以学佛一开始就要以智慧为前导。
社会上也好、宗教上也好,政府或是媒体所在报导的不好宗派,后面有没有死忠的信徒?有啊!还是有啊!他在死忠的信徒心目中,还是他的善知识啊!是大好人啊!所以,近朱则赤,近墨则黑。我们学佛就是要冷静、理智。另外,学佛的一个很重要观念就是一定要「依法不依人」,非常重要!但是很不容易做到。一般都会依宗派,再来依山头的这个人,一般都是一直在依人,依一个宗派啊!依一位大师啊!
如果你依一个宗派、依某个人,立一个宗派的立场,于是「界线」就划分出来了,「我是某某宗、某某派的,我是某某人的继承人……」都被那个框框套住了,你很难跳出那个框框之外,而且别人跟你讲框框之外的观念,你都不听、不接受啊!假如一个善知识或是一个宗教师,还会引导信徒去抓住他、依靠他,对他越抓越紧,坦白讲:这样的人他的「自我」都还没有消失。
在此先介绍所谓的「四食」,因为在亲近善知识方面,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不容易突破的结。(第94页)第十一章讲「四食」,我们一般都只知道吃东西的这个吃,我们看后面的【法义分享】:四种食是「粗抟食」、「触食」、「意思食」、「识食」。
什幺叫做「粗抟食」?就是指三餐饮食,能够滋养色身,又称为「段食」。为什幺三餐的饮食,叫做「抟食」?有时候简称作「抟食」,为什幺简称「抟食」?有时候就讲「粗抟食」,有时候讲「抟食」?在两千五百年前,佛陀他们在印度的时候,包括现在的泰国、斯里兰卡,他们在吃饭的时候是用手抓,佛陀以前是托钵,吃饭还是一样用手抓,那些食物必须要把它捏成一抟,这样才好送到口里,因此捏成一抟一抟的。所以,「抟食」是三餐的饮食,「抟」就是这样来的,给它捏成一抟、捏成一丸,这样比较方便吃。
所谓「触食」,就是指感官的接触享受,例如看美色、听美乐、尝美食……。「触食」就是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的「六根」不会知足的,眼睛就是要看美色,耳朵要听美乐。例如,本来没钱的时候,觉得有几千块的一台音响,这样就好了;当你现在渐渐比较有钱的时候,就会想要买一台几万块的音响;再来更有钱的时候,听到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音响,觉得听起来的感受不一样,于是那种欲贪就会出来了。
耳朵的触,想要听美乐的欲贪就会出来,于是又会希望能够拥有更高级的音响,就是耳朵又想「吃」更高级的声音,就是耳根在「吃」。他一定在接触过之后,觉得很舒服、很好,就想拥有更多。「触食」就是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境之后,觉得越舒服的,就想会要「吃」的越多,我们的种种欲贪都没有知足啊!
有关于动物的吃,就像「野性非洲」或是「生死一瞬间」影片,在国家地理频道也常常播放。我们会看到狮子、老虎、花豹,牠们都常常会在吃那些羚羊、牛羚那些动物,以我们人类的角度来看,有时候会觉得好像是杀戮战场,但是我们有没有去看到,原来动物世界是一个食物链,牠们都还会维持均衡,然而破坏生态均衡的却是人类啊!一个人带一支枪进去森林,比十头狮子所吃的,都还多啊!人类的吃跟狮子、老虎的吃,跟一般动物的吃,有什幺不同?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动物的吃跟人类的吃,有什幺不一样的地方?动物一般的吃,牠们最主要是因为「需要」而吃,人类的吃是「欲望」而吃。动物的吃,牠们是因「需要」,牠们只要吃饱就好,所以这个有限。而人类的吃,欲望无穷啊!一个人带一支枪进去森林,比十头狮子所吃的都还多,因为欲望无穷!
一个修行者,像佛陀以前
什幺要维持「托钵」简单的生活?他们就是看到众生一直欲望在吃、吃、吃,对世间造成很大的伤害,于是他们也放下各方面的种种欲望,包括「六根」的种种食方面,都渐渐放下、放下!只放下到维持最单纯、最基本的,我的生命能够存活下去的最基本条件,这样就好!他们回到因为「需要」而吃,欲望回到最单纯,就是知足常乐,「知足」就是回到最基本的需要。
有关于艺术创作,以一般来讲,应该就是有它市场的需求,你才需要创作这些艺术品,往往背后是因为有这方面市场的需要。如果以一个解脱者来讲,他可以不需要这些种种艺术创作,因为真正最美的艺术是什幺?是解脱,还有大自然。真正最深奥、最美的艺术,是大自然啊!所以,一个解脱者是回归到很单纯的,因为他看到整个大自然就是非常奥妙,非常艺术的变化无穷,任何的雕刻都比不上活生生的艺术,当然这是心境满高的。
我们很多的艺术、美术、绘画,这些是要协助有需要的众生,因为众生在这成长的过程,有他的需要啊!如果这些艺术创作,是因为众生的需要,而协助众生成长,这方面有它存在的意义。就像有些玩具是针对幼儿园阶段的,有些玩具是针对国中阶段的……,这些都是可以陪伴他们成长的一个意义存在。
至于「意思食」跟「识食」,也非常重要!因为一般很不容易看到。「意思食」是指意见、思想上的同化,这是政治家、思想家最常用的手腕。「识食」是深层的自我,要聚集更多的我、我所,同时排斥与我相异者,这是一般宗教家、大法师们所易陷入的。这两点很不容易看到,大家要慢慢去消化、慢慢去求证。
什幺是「意思食」?意见思想上的同化,这是政治家、思想家最常用的,就像马克斯就创造无产阶级、共产理论,然后希望别人能够附合他的这些理论,加入他的这种思想体系,就去传播他的这些思想,于是很多的主义就这样产生。包括说很多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都是创造出一套理论,然后希望别人认同。
再来,每一个政党都有他的党纲,都有他们坚持的一些原则,他们提出这些,都是希望别人能够认同他们的意思,认同他们的作为、认同他们的观念,然后加入他们的党派。认同的人越多,他们党派的势力就会越大,于是怎幺样?他可以「吃」,「吃」进越多的东西进来,「吃」进越多众生的「意思」进来,于是可以形成一个大的意识,然后形成一个很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就可以做为他夺权斗争的工具、夺权的力量。
「意思食」就是背后有一个思想核心,他要聚集更多的「意思」进来,这是很明显的一种情况。我们现在再看每一个人,不要认为说都是别人,事实上只要你还没有解脱,「意思食」、「识食」,你几乎天天都会有,几乎天天都会存在。举例来讲,没有针对任何人,你是一家之主,然后你认为「当太太的就要听我的意思,照我的意见、照我的意思去做……」;或是当太太的希望先生「照我的欲望,照我的欲求,照我的意思去做……」。
你希望别人依照你的意思去做,心态的背后就是我们的「意思食」,我们的意思要「吃」。当太太的,如果有一套很好的意思在心里面酝酿,然后希望先生照这样去做,如果先生照着这样去做,妳就会很高兴,因为妳吃到、妳吃到了。但是,如果先生没有按照妳的意思去做呢?妳吃不到,就会生气啊!包括父母亲对小孩说很疼爱、关爱小孩子,但是有没有看到很多父母亲是把他的理想、他的欲望,把他的欲望影子投射在小孩子身上,然后小孩子成为父母亲的一个欲望实践者,背后都有父母亲的「意思」、「意思食」在里面,我本身实现不到的,于是希望透过小孩子来实现,背后都有「意思食」。小孩子符合我们父母亲的欲望,我们就高兴啊!如果小孩子做出来的,不符合父母亲的欲望,你就伤心啊!痛苦啊!觉得小孩子不听话。
所以,各种食物都是这样,当你吃到了,你就会高兴,因为你有得到;如果你吃不到,就会有苦。其他的,我们要慢慢去类推,很多我们的苦,是来自于我们四种食里面,要吃、吃不到;我们的乐来自于四种食,其中的一种我们吃到了。
所谓「识食」就是深层的「自我」,要聚集更多的「我」、「我所」,同时排斥与我相异者,这是一般宗教家、大法师们所易陷入的。「识食」非常不容易看到,但是大家有上过这些课程之后,就可以对照出来,一方面避免自己将来落入框框里面而不知道。「意思食」只要赞同我的意见、认同我的意思,这样就好了。但是「识食」比「意思食」的要求标准又更严格、更高级。一般宗教大师要你成为他的忠实弟子,你必须皈依,然后还要改掉你的原来名字,这个宗派特有的标记要打上去,这只是外表而已,再来「你思想上要跟我要契合」,这样才能够师徒同心、心心相印,将来才可以成为我的传人啊!
都是有一个「我」,一个意识、大意识在背后作祟,希望把你彻底的洗脑,让你的脑子里面跟我的频率相同,这样才能够心心相印,将来才可以作为我的传人。所以,「意思食」是非常深的,因为深层的「自我」,会要聚集更多的我、我所。原始佛教有没有所谓的皈依?佛陀是有所谓的「皈依」,但是《阿含经》里面,佛陀有没有去更改过任何弟子、一个人的名字?改称姓氏是中国佛教才有,在原始佛法里面,佛陀从来没有去改过一个人的名字,除非你自己愿意,除非你自己要,如果你觉得原来的名字很土、很俗,想要改一个名字,这是你自己喜欢,只要认定这样就可以。
佛陀的弟子里面有舍利佛、目键连、罗侯罗、阿难、舍利佛,都是他们的本名,佛陀没有说你们加入我这个宗派之后,你们的法号就要改过来,没有这回事!还是维持原来你的名字。经典里面所…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五章 亲近善知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