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親近善知識
(第一節)如果親近惡知識,他會增長你的邪見,會讓你的正見退減。如果親近善知識,剛好是相反,他會增長你的正見,你的邪見會減少。【法義分享】: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但「惡知識」通常不會告訴衆生「我是惡知識」。他會設法讓跟隨者相信他是「善知識」、是「好人」。所以學佛一開始就要以智慧爲前導。
社會上也好、宗教上也好,政府或是媒體所在報導的不好宗派,後面有沒有死忠的信徒?有啊!還是有啊!他在死忠的信徒心目中,還是他的善知識啊!是大好人啊!所以,近朱則赤,近墨則黑。我們學佛就是要冷靜、理智。另外,學佛的一個很重要觀念就是一定要「依法不依人」,非常重要!但是很不容易做到。一般都會依宗派,再來依山頭的這個人,一般都是一直在依人,依一個宗派啊!依一位大師啊!
如果你依一個宗派、依某個人,立一個宗派的立場,于是「界線」就劃分出來了,「我是某某宗、某某派的,我是某某人的繼承人……」都被那個框框套住了,你很難跳出那個框框之外,而且別人跟你講框框之外的觀念,你都不聽、不接受啊!假如一個善知識或是一個宗教師,還會引導信徒去抓住他、依靠他,對他越抓越緊,坦白講:這樣的人他的「自我」都還沒有消失。
在此先介紹所謂的「四食」,因爲在親近善知識方面,這是一個很重要、也很不容易突破的結。(第94頁)第十一章講「四食」,我們一般都只知道吃東西的這個吃,我們看後面的【法義分享】:四種食是「粗抟食」、「觸食」、「意思食」、「識食」。
什幺叫做「粗抟食」?就是指叁餐飲食,能夠滋養色身,又稱爲「段食」。爲什幺叁餐的飲食,叫做「抟食」?有時候簡稱作「抟食」,爲什幺簡稱「抟食」?有時候就講「粗抟食」,有時候講「抟食」?在兩千五百年前,佛陀他們在印度的時候,包括現在的泰國、斯裏蘭卡,他們在吃飯的時候是用手抓,佛陀以前是托缽,吃飯還是一樣用手抓,那些食物必須要把它捏成一抟,這樣才好送到口裏,因此捏成一抟一抟的。所以,「抟食」是叁餐的飲食,「抟」就是這樣來的,給它捏成一抟、捏成一丸,這樣比較方便吃。
所謂「觸食」,就是指感官的接觸享受,例如看美色、聽美樂、嘗美食……。「觸食」就是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我們的「六根」不會知足的,眼睛就是要看美色,耳朵要聽美樂。例如,本來沒錢的時候,覺得有幾千塊的一臺音響,這樣就好了;當你現在漸漸比較有錢的時候,就會想要買一臺幾萬塊的音響;再來更有錢的時候,聽到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音響,覺得聽起來的感受不一樣,于是那種欲貪就會出來了。
耳朵的觸,想要聽美樂的欲貪就會出來,于是又會希望能夠擁有更高級的音響,就是耳朵又想「吃」更高級的聲音,就是耳根在「吃」。他一定在接觸過之後,覺得很舒服、很好,就想擁有更多。「觸食」就是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境之後,覺得越舒服的,就想會要「吃」的越多,我們的種種欲貪都沒有知足啊!
有關于動物的吃,就像「野性非洲」或是「生死一瞬間」影片,在國家地理頻道也常常播放。我們會看到獅子、老虎、花豹,牠們都常常會在吃那些羚羊、牛羚那些動物,以我們人類的角度來看,有時候會覺得好像是殺戮戰場,但是我們有沒有去看到,原來動物世界是一個食物鏈,牠們都還會維持均衡,然而破壞生態均衡的卻是人類啊!一個人帶一支槍進去森林,比十頭獅子所吃的,都還多啊!人類的吃跟獅子、老虎的吃,跟一般動物的吃,有什幺不同?這裏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
動物的吃跟人類的吃,有什幺不一樣的地方?動物一般的吃,牠們最主要是因爲「需要」而吃,人類的吃是「欲望」而吃。動物的吃,牠們是因「需要」,牠們只要吃飽就好,所以這個有限。而人類的吃,欲望無窮啊!一個人帶一支槍進去森林,比十頭獅子所吃的都還多,因爲欲望無窮!
一個修行者,像佛陀以前
什幺要維持「托缽」簡單的生活?他們就是看到衆生一直欲望在吃、吃、吃,對世間造成很大的傷害,于是他們也放下各方面的種種欲望,包括「六根」的種種食方面,都漸漸放下、放下!只放下到維持最單純、最基本的,我的生命能夠存活下去的最基本條件,這樣就好!他們回到因爲「需要」而吃,欲望回到最單純,就是知足常樂,「知足」就是回到最基本的需要。
有關于藝術創作,以一般來講,應該就是有它市場的需求,你才需要創作這些藝術品,往往背後是因爲有這方面市場的需要。如果以一個解脫者來講,他可以不需要這些種種藝術創作,因爲真正最美的藝術是什幺?是解脫,還有大自然。真正最深奧、最美的藝術,是大自然啊!所以,一個解脫者是回歸到很單純的,因爲他看到整個大自然就是非常奧妙,非常藝術的變化無窮,任何的雕刻都比不上活生生的藝術,當然這是心境滿高的。
我們很多的藝術、美術、繪畫,這些是要協助有需要的衆生,因爲衆生在這成長的過程,有他的需要啊!如果這些藝術創作,是因爲衆生的需要,而協助衆生成長,這方面有它存在的意義。就像有些玩具是針對幼兒園階段的,有些玩具是針對國中階段的……,這些都是可以陪伴他們成長的一個意義存在。
至于「意思食」跟「識食」,也非常重要!因爲一般很不容易看到。「意思食」是指意見、思想上的同化,這是政治家、思想家最常用的手腕。「識食」是深層的自我,要聚集更多的我、我所,同時排斥與我相異者,這是一般宗教家、大法師們所易陷入的。這兩點很不容易看到,大家要慢慢去消化、慢慢去求證。
什幺是「意思食」?意見思想上的同化,這是政治家、思想家最常用的,就像馬克斯就創造無産階級、共産理論,然後希望別人能夠附合他的這些理論,加入他的這種思想體系,就去傳播他的這些思想,于是很多的主義就這樣産生。包括說很多的思想家,哲學家,他們都是創造出一套理論,然後希望別人認同。
再來,每一個政黨都有他的黨綱,都有他們堅持的一些原則,他們提出這些,都是希望別人能夠認同他們的意思,認同他們的作爲、認同他們的觀念,然後加入他們的黨派。認同的人越多,他們黨派的勢力就會越大,于是怎幺樣?他可以「吃」,「吃」進越多的東西進來,「吃」進越多衆生的「意思」進來,于是可以形成一個大的意識,然後形成一個很大的力量,這股力量就可以做爲他奪權鬥爭的工具、奪權的力量。
「意思食」就是背後有一個思想核心,他要聚集更多的「意思」進來,這是很明顯的一種情況。我們現在再看每一個人,不要認爲說都是別人,事實上只要你還沒有解脫,「意思食」、「識食」,你幾乎天天都會有,幾乎天天都會存在。舉例來講,沒有針對任何人,你是一家之主,然後你認爲「當太太的就要聽我的意思,照我的意見、照我的意思去做……」;或是當太太的希望先生「照我的欲望,照我的欲求,照我的意思去做……」。
你希望別人依照你的意思去做,心態的背後就是我們的「意思食」,我們的意思要「吃」。當太太的,如果有一套很好的意思在心裏面醞釀,然後希望先生照這樣去做,如果先生照著這樣去做,妳就會很高興,因爲妳吃到、妳吃到了。但是,如果先生沒有按照妳的意思去做呢?妳吃不到,就會生氣啊!包括父母親對小孩說很疼愛、關愛小孩子,但是有沒有看到很多父母親是把他的理想、他的欲望,把他的欲望影子投射在小孩子身上,然後小孩子成爲父母親的一個欲望實踐者,背後都有父母親的「意思」、「意思食」在裏面,我本身實現不到的,于是希望透過小孩子來實現,背後都有「意思食」。小孩子符合我們父母親的欲望,我們就高興啊!如果小孩子做出來的,不符合父母親的欲望,你就傷心啊!痛苦啊!覺得小孩子不聽話。
所以,各種食物都是這樣,當你吃到了,你就會高興,因爲你有得到;如果你吃不到,就會有苦。其他的,我們要慢慢去類推,很多我們的苦,是來自于我們四種食裏面,要吃、吃不到;我們的樂來自于四種食,其中的一種我們吃到了。
所謂「識食」就是深層的「自我」,要聚集更多的「我」、「我所」,同時排斥與我相異者,這是一般宗教家、大法師們所易陷入的。「識食」非常不容易看到,但是大家有上過這些課程之後,就可以對照出來,一方面避免自己將來落入框框裏面而不知道。「意思食」只要贊同我的意見、認同我的意思,這樣就好了。但是「識食」比「意思食」的要求標准又更嚴格、更高級。一般宗教大師要你成爲他的忠實弟子,你必須皈依,然後還要改掉你的原來名字,這個宗派特有的標記要打上去,這只是外表而已,再來「你思想上要跟我要契合」,這樣才能夠師徒同心、心心相印,將來才可以成爲我的傳人啊!
都是有一個「我」,一個意識、大意識在背後作祟,希望把你徹底的洗腦,讓你的腦子裏面跟我的頻率相同,這樣才能夠心心相印,將來才可以作爲我的傳人。所以,「意思食」是非常深的,因爲深層的「自我」,會要聚集更多的我、我所。原始佛教有沒有所謂的皈依?佛陀是有所謂的「皈依」,但是《阿含經》裏面,佛陀有沒有去更改過任何弟子、一個人的名字?改稱姓氏是中國佛教才有,在原始佛法裏面,佛陀從來沒有去改過一個人的名字,除非你自己願意,除非你自己要,如果你覺得原來的名字很土、很俗,想要改一個名字,這是你自己喜歡,只要認定這樣就可以。
佛陀的弟子裏面有舍利佛、目鍵連、羅侯羅、阿難、舍利佛,都是他們的本名,佛陀沒有說你們加入我這個宗派之後,你們的法號就要改過來,沒有這回事!還是維持原來你的名字。經典裏面所…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五章 親近善知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