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用的,都是原來你的名稱,都是一樣維持你原來的名稱。佛陀本身並沒有指定他的繼承人,因爲佛陀沒有創立宗教、沒有創立宗派、沒有創立山頭,只要有興趣、有心要跟我佛陀學習,你們都可以過來。只要你聞思修證可以之後,都是讓你們到各處去弘法,因爲世間苦難的衆生需要脫離苦海。
「皈依」是一個人想要跟佛陀學習,所表露的一個誠心,因爲「沒有學生就沒有老師」,你有真心要跟老師學習,老師才有辦法協助你突破。「皈依」等于說是向老師表明要決心學習,請老師能夠好好協助你解脫。只要宗教師本人還有「自我」,山頭影子一定會出來,如果沒有「自我」,就不會去要別人去抓住你,你只是協助衆生獨立,協助衆生自依止、法依止。只要能夠真正見到法、能夠獨立,就是到各處去弘法,完全沒有那一種束縛、沒有那一種系縛。
佛陀本人沒有建立道場,哪裏有供養他什幺道場,就到哪裏去講經說法,都是很單純的修行,以及爲衆生少苦離苦而講經說法,所有的一切都是爲這些目的而已,沒有那種建道場、建寺廟,然後要建立一個宗派……,都是很單純。佛陀那時候有沒有菩薩戒?是因爲後來因緣時空的轉變、需要才産生出來的。
以我們身體本身來講,在必須要輸血的時候,驗血型有A型、、B型、O型,還有AB型,它們每一種本身都帶有密碼,DNA密碼都不同。當你要輸血,必須經過一個檢驗,要血型符合才可以。當我們要更換皮膚,或是更換內髒器官,必須要先檢驗看看會不會排斥,尤其很精密的骨髓移植,更是要求嚴格標准,契合類似點需要更高,這樣才不會排斥。每一個細胞都有它的DNA,都有它的識別密碼,像我們在軍中當兵,要進入營區必須要先講口令,口令就是一個暗號,就是一個識別密碼,講對了,我們是同一國的,就可以進來,如果密碼不對,對不起!就不是我這一國的。
我們身體每一個細胞本身,都有這樣一個識的分別,但是它會抓取,只要是相同的,它就會希望更多的;只要不同的,它就會排斥。所以,身體本身在先天上,就有這樣的一個分別,但是我們今天無法主宰身體,不是說一個解脫者喝下毒藥之後,毒藥能如甘露,都不會死?不是那一回事啦!絕對沒有那回事。我還是「有余依」,身體本身還是有它的識別,但是我們的心胸、我們的心理、我們的心態,卻可以超越一切。
所有的苦,是在于我們的心被種種框框架構拘束住,修行就是要超越這些框框。深層的「識食」不容易看到,但是我們要學習能夠去看到這些。佛陀所講的四種食,如果不能夠放下,還一直在貪愛、貪婪,生死輪回就會繼續。所以,要去看到這幾種食,從比較粗淺的,然後慢慢看到越細、越深入的,這樣才能避免在將來成爲人家的宗教師之後,結果本身在「意思食」、「識食」打滾都不知道。我們要先把這整個道路弄清楚,實修實證就不會走偏差。
(第五章第叁節)波斯匿王跟幾個國王在一個聚會中辯論:「『五欲功德,何者爲勝?』其中有言色勝、有言聲勝、有言香勝、有言味勝、有言觸勝,竟無決定」亦即色、聲、香、味、觸、法……等外境之中,哪一種才是最好、最優秀、最好的呢?大家「竟無決定」,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因爲每個人的喜歡都不一樣,于是他們就來問佛陀:「到底什幺才是最好的呢?」佛陀就告訴諸王:「各隨意適」隨個人的喜好啊!
「各隨意適」就是隨個人的喜好,沒有固定的標准答案。「我悉有余說」這些我都講過了,都各有優缺點。「以是因緣,我說五欲功德。然自有人于色適意,止愛一色,滿其志願,正使有正使過上有諸勝色,非其所愛,不觸不視,言己所愛最爲第一,無過其上」。
「正使過上有勝諸勝色,非其所愛」只要他不要的,「不觸不視,言己所愛最爲第一,無過其上」在宗派方面也是一樣,如果你一直抓住某一個宗派,覺得這個宗派才是最好的,當有另外更好的宗派出現,就很難超越、很難放下這個框框,去接納更好的,目前就覺得說這是最好的,所以「言己所愛最爲第一,無過其上」。
「當其所愛,辄言最勝,歡喜樂著,雖更有勝過其上者,非其所欲,不觸不視,唯我所愛者最勝最妙,無比無上」這也是我們很容易犯的毛病,因此要提醒自己,不要落入這一種框框。
【法義分享】:情人眼中出西施。「善、美」都沒有絕對的標准。當你內心生起某方面的欲求,那方面的前輩就會成爲你現在的「善知識」。「賭神」是賭鬼的至尊,拳王是拳迷的偶像,財神爺是追錢族的最愛,物以類聚啊!修行方面同樣是五花八門,你內心生起什幺樣的欲求,就會去找能講出一套符合你內心欲求的善知識。你內心生起什幺樣的欲求,就會去找這方面的善知識、這方面的前輩,作爲你的善知識。每一個衆生當下的善知識,是因爲他內心有這方面的欲求。所以,我們學佛,要深層去看到內心有一個框框、有一個架構存在,然後去找一個能夠符合他這個框框架構的人,認爲「喔!這就是我現在的善知識」,于是就會形成一種物以類聚。如果你想投機取巧,想走旁門左道,快速不勞而獲,或享用金錢換取,或是想抓取一些偶像來依靠,就會去找那些能夠滿足你內心欲求的,能夠講出一套符合你的,哇!你就很高興。
如果你要的是智慧,你就會去找有智慧的人。「物以類聚」就是你內心生起什幺樣的欲求,就會去找這方面的善知識,要自己去看到內心的動機。如果你現在是在追名求利,就會去找這方面的人。但是,我們講說「物以類聚」,不是說每個人都一定固定不變,智慧會隨著一個人的成長而轉變。因此,你十年前認定善知識的標准,跟現在所認定的標准不一樣,因爲會隨著智慧的成長而變化。所以,如果你要的是智慧,你就會去找有智慧的人。
(第四節)波斯匿王看到幾個人從門前經過,就跟他們恭敬問訊,佛陀問他:你爲什幺對這些人這幺恭敬呢?波斯匿王就告訴佛陀說:「我作是念:世間若有阿羅漢者,斯等則是」覺得他們的法相很端莊、很威嚴,看起來就像很有修行的人,如果世間真的有解脫者,像他們這樣應該就一定是。
「佛告波斯匿王:『汝今且止,汝亦不知是阿羅漢、非阿羅漢,不得他心智故』」以你現在的眼光,都只是看到外表、外相而已,你看不到深層的內心啊!因爲你沒有「他心智」,「『且當親近觀其戒行,久而可知,勿速自決!審谛觀察,勿但洛莫』」不要草率下論斷啊!要親近一段期間之後,才能夠更清楚的了解。「當用智慧、不以不智」不要迷信啊!不要盲目相信、不要偶像崇拜。
「經諸苦難,堪能自辨」要經過各種考驗,才能夠清楚知道。「交契計挍,真僞則分」要去求真求證,不要盲目迷信。「見說知明,久而則知,非可卒識,當須思惟,智慧觀察!」佛陀都是要我們用智慧去觀察、去分析,不要盲目迷信。所以,對善知識的認定標准,會隨著個人的智慧成長而異。人是在錯誤的摸索中,逐漸累積智慧而成長,在脫胎換骨之際,往往是很痛苦的,但是沒有痛苦就沒有成長。
一個人何時能夠放下過去的偏執、偏見、執著?何時能夠照見自己是處在井底的青蛙?何時能夠照見自己是被框框架構套住?就會很高興、很歡喜的把這些放下。但是,在你要能夠放下突破之前,會有痛苦掙紮的階段,就像你原來極力抓住一個法門,比如你原來是淨土宗或是持咒的忠誠信仰者,原來持得很高興、很快樂,現在告訴你要放下這些,最初內心會有很大的沖擊,甚至會指責、批判別人,有人講出不符合你的意,違背你原來所認知的,就認爲人家是在喝佛罵祖、違背經典,所謂「離經一字,等同魔說」,認爲自己「所信仰的經典就是這樣,你們怎幺可以跟我所信的經典不一樣?!」你會一直時時抓著原來所信的宗派而不願意放。
如果你抓住這樣,在這一生這一世越來越淨化,能夠真的解脫自在,你透過這個方便法門到達究竟,這樣也可以啊!沒關系!問題就是說,如果你學佛一段期間以來,到現在還不能夠解脫自在,還不能夠真正徹見「叁法印」,不能夠體證「叁法印」,不能夠體證「四聖谛」,給自己重新來過的機會,縱然脫胎換骨的過程會有痛苦,也是讓我們脫胎換骨成長的最好機會。所以,這裏的經文裏面有提到「經諸苦難」,要經曆各種的磨練,才能夠「堪能自辨」。
人是在錯誤的摸索中,逐漸累積智慧而成長,真正要能夠走在八正道上,是要經曆過很多的錯誤,才會知道什幺是「正確的八正道」?所以,在那脫胎換骨之際,往往是很痛苦的,但是沒有痛苦就沒有成長。有痛苦、有沖擊,這是好現象,我們要放下過去的知見、歸零,給自己重新開始、重新認識真理。包括前面有講說在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那句話--宗教信仰往往阻礙人類認識真理,如果你是以「信」在先、「信」爲主,就很難去突破信仰層面去求真求證,這樣對自己未必是好。
所以,我們要能夠勇于去突破,勇于去求真求證,經過聞、思、修、證,一定可以體證到真理實相,而遠離顛倒夢想、解脫自在。對自己沒信心,就是因爲聞思基礎不夠,包括協助的人,也未必能夠真正體證、有實修實證。縱使你對于「叁法印」再怎幺會講,如果沒有實修實證過來,是沒辦法引導別人去親證。今天在這裏跟大家結緣,我們一定要經過聞、思、修、證,將來具足聞思基礎之後,再進入實修實證。
現在好好研讀《阿含》方面,當建立聞思基礎之後,經過一年、最多兩年,假如在兩年之後,你還沒有真正見到法,還沒有真正很大的突破,就要放下!另外再找、另外再求。如果兩年不能有脫胎換骨的轉變,兩年已經算是比較久了,事實上只需要一年左右,經過半年的聞思,再經過幾次的實修,就可以親證到是真是假。現在大家要慢慢去聞思,聞思裏面就已經有在求真求證,因爲大家都是知識分子。如果我所講的是虛假的…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五章 親近善知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