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三章 深入体会世间苦难--老、病、死▪P2

  ..续本文上一页存在的实相,有深度的来看我们内心的不安、内心的苦、内心的恐惧,为什幺不敢单独面对自己?为什幺会怕黑暗?为什幺静不下来?这些要如实面对我们自己,才会发现到我们内心的恐惧不安。

  当你如实面对这些,才会发现到自己的不足。所以,学佛很重要的就是要实实在在,不要自欺欺人,我们生死大事还没有解决,就要承认自己还有不足、还没有解决,不是说学佛之后,到处跟别人炫耀「我懂很多、我很行、我学佛,我怎幺样会观察我的身、口、意,我的四念处修得多好,佛学知识懂得多少……」都不是的!那只是在「世间法」上面炫耀而已,一定要回来面对这方面有没有彻底解决?问问自己就知道。你可以欺骗得了别人,欺骗不了自己;你可以欺骗得了一般人,欺骗不了明眼人。因为你内心安不安,一看都很清楚,你的眼神会如实告诉人家,你内心安不安都很清楚。

  所以,学佛就是要实实在在回来面对这些,我们的修行才不会浪费掉生命,才会把生命集中到解脱生死点上面来,不要浪费生命!

  的朝这方面精进用功,几个月下来、一年之后,大家证初果的机率就很大。

  众生常常是在一个趋乐避苦的世界,显现趋乐避苦的心态,不断在趋乐,不断在避苦。「趋」乐就是不断在抓,就会产生贪;「避苦」就是不断在抗拒,就会产生瞋。于是不断在趋乐避苦之中,一直在逃啊!逃啊!逃啊!没办法安下来,没办法停下来!往往会向心外去求法,去求一些能够如愿以偿得到的乐,然后再祈求一些加持,举办法会消灾,避开自己所不要的这些……。这种情况叫做「二元对立」,在「二元对立」里面趋啊!避啊!都是没完没了的一直在逃啊!在跑啊!在抓啊!在追啊!等到有一天,你能够透彻了解实相之后,这些幻相都会消失,于是就能够安住于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剎那,不会再去趋乐避苦。因缘现起什幺样的境界,你会完全的接受、完全的溶入。

  所以,佛陀就有讲到「缘起甚深」,你不了解这些因缘法则,于是不断在趋乐避苦。当你看到实相之后,就会接受一切,但是这个接受不是无奈的接受。如果是无奈的接受,你心里面会有一种「忍」,这个「忍」是不正确、不健康的一种修行方法。为什幺「忍」会有很多的负作用?事实上「忍」,内心是一种压抑,会形成先伤害自己,第一个伤害的是自己。因为内心很多的愤恨、愤怒、不平,想发泄出来,但是又压抑下来,想发泄出来又压下来……,没办法宣泄。于是内心里面就常常在拉扯拉扯,这样第一个先伤害的是自己。

  再来,当他压抑、慢慢的又忍,然后又压抑,遇到境界又慢慢压抑,心里面的力量就像火山,酝酿、酝酿到一个情况,他就会爆发出来,于是就会伤害众生。所以,修行方面没有了解实相,才会用「忍」的;当你了解了实相,知道自己的贪、瞋、痴,于是就能够去消化各种境界。逆境,你一定要去消化、要去接受,这个接受是完全没有抗拒,不是无奈的。慈悲心要从自己这个「点」开始做起,慈悲是需要从点、线、面扩展。记得!实际在行慈悲,以及我们的修行,一样都是要从点、线、面开始,「点」就是从自己开始做起,你这个「点」做好了,才能扩展成为「线」;「线」做出来了,才能够扩展成为「面」;「面」建立了,才能够进一步扩展到「空间」,亦即慈悲喜舍方面经文有提到从一方,然后扩展到二三四方,扩展到上下四维。「四维」就是扩展到整个虚空、十方法界,但是它一定要从这一点开始,从自己开始做起。

  我们原来是在看别人的脸黑,都在指责别人,看别人不顺眼,觉得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也不好……,都是在看到别人的脸黑。现在的修行是如实回来看到自己,修行很重要的关键,要能够看到自己的脸黑,看到自己贪、瞋的心态,真正有回来反观自己。在历缘对境的时候,随时都会看到我们贪、瞋的现行。当你遇到一个境界,生起了贪心,你有去看到。当你真正有看到,就是修行上一个很重大的转折点,原来的心是向外看,解脱法是向内看,因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把最大的敌人找出来,唯有你回来看,才能够看到最大的敌人,才能够解脱自在。

  所以,当你有向内在看的时候,就会看到自己的脸黑,看到自己的贪、瞋、痴。当你看到的时候,最初不太敢接受自己,会想说「我怎幺可能会有这种心态?我怎幺会这样的心态?」因为我们原先把自己的形象包装得很好,树立一个形象、一个偶像,今天回来面对自己的时候,哇!会不敢接受啊!但是,如果你逃避,又是在趋乐避苦,这样就没办法真正如实面对自己,没办法认识我是谁。如果你逃避,真的又是错失良机。

  看到自己的脸黑,看到自己的贪、瞋、痴,再来呢?记得!你要先对自己慈悲,慈悲就是要能够接纳自己、包容自己,接受真实的自己,这是慈悲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先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现在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才会走上如实之道,才会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宁愿真的丑,不要假的美,回来面对真实的自己、接受自己,这样才会把握当下,才会知道怎幺去扭转、怎幺去改变、怎幺去净化。如果不接受自己,你又逃避,就无法扭转净化,又错失掉提升的机会。

  不要说看到自己的脸黑,看到自己的贪、瞋、痴之后,就一直停留在很挫折、指责、沮丧……负面的情绪,这样又在伤害自己,都不是正确的。我们看到自己的脸黑,看到自己的贪、瞋、痴之后,第一个惭愧心会先生起,因为我们今天还在造成世间的苦,造成自己的苦、造成家人的苦,因为惭愧心生起,看到自己的不足,再来就是要给自己慈悲,接受真实的自己,给自己重新再来,就是「归零」。唯有慈悲接受自己,才能够「归零」,如果你逃开、你掩饰,是不可能「归零」的,又是不断在趋乐避苦。

  所以,慈悲的第一个点开始,就是先对自己慈悲,面对真实的自己,宁愿真的丑、不愿假的美,这样才会有重新「归零」、脱胎换骨的机会,就是慈悲的具体展现。当你能够如此展现,就会将心比心。我们原来都是严格在批判别人,不容易接纳别人,不容易接受别人,或者严厉指责别人,都是「宽以待己,严以待人」,对别人总是有很多严厉的苛责、批判。但是现在呢?当我们接受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及脸黑之后,会看到事实上我的脸没有比别人白,我的贪、瞋、痴没有比别人少,这时候就会将心比心。当你接受自己的时候,也才能够真正包容别人。记得!你真正接受自己,才会将心比心包容别人、体谅别人,这时候内心里面的「忍」就会完全消失。

  「忍」是因为你都不知道这些过程、没有去消化,认为自己很委屈,但是却要展现出自己是一个修行者,这种「忍」是压抑、不正确的。当你有这样的心态,就会将心比心接受自己,然后包容别人、体谅别人,这时候的慈悲,才能够真正从「点」来到「线」,从原来造成家人的痛苦,会明显改变、身心柔软,家人也会感觉到你的柔软、脱胎换骨。所以,慈悲是要从「点」然后「线」,慢慢扩展到「面」,再慢慢扩展到我们在历缘对境面对一切众生,再来就是扩展到虚空法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我们平常就可以实际去体悟、去做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和转折点就是接受自己,先对自己慈悲,才有可能真正对别人慈悲。

  【幻灯片】

  这是我在去年到屏东佳洛水前面的风吹沙,所拍摄的日出系列。一方面也是欣赏,一方面是从中去体会法。禅宗有三句话代表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个阶段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到第三个阶段是「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现在还没有体悟到「缘起法」,还没有体证到「无常法」之前,大家要先「见山是山」。如果你的体悟比较深,可以进入到「见山不是山」,然后再来,如果以后又继续用功,同样的一张幻灯片,你又可以体悟到「见山又是山」。

  现在一方面让大家来看大自然的生灭变化,每一个剎那都是不断在变化,这一系列的幻灯片将近三十张,是我在拍摄日出的时候,同一天的前后约一个小时,大概二、三分钟就拍一张,二、三分钟就拍一张,让大家去看一看整个地、水、火、风,它是一直剎那剎那在流动、在变化。一方面体会无常变化的法印,一方面去看看大自然的一种奥妙,更进一层大家慢慢去了解、体悟「缘起甚深」。

  「缘起」不是死板板的一些因缘条件,不是说一加一等于二,然后二加二等于四,不只是说一些条件凑合在一起而已,缘起的背后是非常深奥的,大家要去看到活生生的佛法。我们现在先以一种欣赏角度,然后看你能够体会有多深。一方面先看风景、看整个日出的变化,我是几乎从类似像悬崖的高处拍摄。这里是海边、海面,然后这是日出之前,一道曙光开始出来。这是第二张幻灯片,刚才的阳光、云方面,跟现在已经不同了,大海在流动、云在变动,然后阳光也不断在变动,每一个剎那都是一直在流动、在变动,从中慢慢去体会「无常法印」,「无常」就是一个流体,还有慢慢去欣赏大自然的一种壮观场面,大自然的气势、气魄。

  当我在欣赏这些大自然的景色,整个就是溶入在这里面,然后去感受,真的就是「缘起甚深」,以及更体会到那种「空」,甚深极甚深。有时候我们要多接近大自然,因为大自然会散发祥和的气氛,以及一种大自然的大气魄,让我们打开胸襟、打开视野,事实上大自然是处处在跟我们讲经说法。当我们慢慢闻思具足之后,可以处处都是见到法,溪声尽是广长舌啊!都是不断在诉说法,以后大家可以见到。不管你到哪里,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现在,都可以见到法。如果胸襟郁闷之时,多去看看大自然景色,可以帮助我们把心胸打开。

  拍摄的那一天喔、刚好这些云层的变化很多,而且云层那一种线条,看起来就像以前布袋戏中史艳文要出场前的金光万道,整个都是这样光…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三章 深入体会世间苦难--老、病、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