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日本发现原始佛法、《阿含》方面,又比我们中国早五十年。中国是到了太虚大师当时要宗教改革,但但太虚大师58岁就走了,很可惜!直到近代的印顺导师才重视到这方面。因此,中国重视原始佛法是在五十年前,经过印老这样默默耕耘出来。我们今天好不容易能够珍惜、掌握到,也是因为有这些前辈们的默默耕耘,我们才有这种因缘契入到原始佛法。
今天大家好好下工夫闻、思、修,真正的原始佛法是属于智能型的,我所讲述的「无常」、「无我」法印,是否真是宇宙的真理实相?大家可以保留,这不是要你用相信的,而是要你去求证。原始佛法就是让你去求证、去现观,都是在每一天、每一个当下,都可以去现观、可以去求证。当你慢慢去求证,你闻、思、修,然后渐渐体会到法义的珍贵,于是就会升起信心,再来会精进用功,就能够证到初果。你真的能够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就会一路这样上来。
(第15页的第三节)「若见谛人舍离此内,从外求尊、求福田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舍离此内,从外求尊、求福田者,必有是处」。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比较,就是「见谛人」跟「凡夫」。「凡夫」是一般众生、一般人,「见谛人」呢?以低标准来讲,是指证到初果的人;若以高标准来讲,是要四果阿罗汉,十个结都断除的,才可以称为高标准的「见谛人」。「凡夫」就是一般人,
「凡夫人舍离此内,从外求尊求福田者,必有是处」凡夫是怎幺样?向心外求法。而见谛人呢?他不会向心外求法,只有向内净化。一个见谛人不会「舍离此内,从外求尊」,也就是心外求法或是依人不依法。「从外求尊」就是依人不依法的情况,对一个真正有证到初果的人是渐渐减少,真正不会依人不依法,是要到证阿罗汉果。「求福田者,终无是处」还着重在福田、世间功德。
所以,一个真正有见法、证果之人,向心外去求法、「依人」,去找一个山头、去找一个偶像,这一种情况是不会存在、不会有的。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讲,这是很普遍的现象。「若见谛人舍离此内,从外求尊,求福田者,终无是处」没有这回事啦!不会这样!「若凡夫舍离此内,从外求尊、求褔田者,必有是处」都是习惯向心外求法。
「阿难,若见谛人信卜问吉凶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信卜问吉凶者,必有是处」这就是一个比较。
「若见谛人生极苦甚重苦,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舍离此内,更从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尽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舍离此内,更从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尽者,必有是处」。
一个证果以上、真正有见法的人,他不会心外求法,也不会向外去求福田、求符咒、咒语,然后要消灾保佑。真正一个见谛、证果的人,没有这回事!但一般人、凡夫就会向心外求法,结果往往都是在很多的方便法上面,在执取、在抓取。佛陀就坦白讲:有真正有见到法的人,绝对不会这样做。当然,以今天的佛教型态,尤其是大乘佛教方面,很多的这些咒语,因为有它时空演变的因缘,我们也予以尊重,因为在时空的演变,也是没办法避免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什幺是究竟法,什幺是方便法,一定要区分此非常重要的关键。
「必无是处」就是一个真正有见果的人,他一定不会这样。「必有是处」是说一般凡夫还没证果,就必然会这样做,因为内心的空虚、内心的不安,他必须要向外,不知道要如何安其心,必须要向外去抓取一个让他能够把心安下来的依靠,但是却不知道他所抓取的依靠,只是一个方便法、无常法,只是向外求……,他不容易察觉到。
「咒语」是属于方便法,在原始佛法《四部阿含》、尤其是《杂阿含》里面,都没有所谓的「咒语」。在《四部阿含》里面,可以找到一处有「咒语」,但是经过与南传的考证、对比之后,发现同样类似的这一经里面,南传的经文里面并没有「咒语」。由此就可以知道是后来北传在流传过程中添加进去的,也就只有《四部阿含》里面有一句咒语,其他的经文里面都没有。「咒语」本来大部份是来自于婆罗门教,但是在整个融合交流过程中,就像大家「互相交换礼品」,结果就慢慢溶合,如果我们不知道什幺是「究竟」,于是以方便为究竟,这样就是本末颠倒。
原始佛法里面,佛陀讲的是怎幺样才是真正解脱。现在假设你持百千万句咒之后,真的能够达到究竟解脱、达到心安,咒语就是协助你到达究竟解脱的一个方便法。所以,方便法门有很多种,打坐也是其中一种,观呼吸也是其中一种,修「身念处」也是其中一种,唸佛也是其中一种……。所以,种种法门有八万四千种,但是这些都是对治的「药」,只是要帮助我们治病,不是要让你以吃药为目的。种种方便法门是让我们心静下来,然后去看到实相、看到真理,唯有能够「止观双运」,才能开智慧。
种种方便法门,都是让我们的心定下来,是一个「止」的作用而已,因为我们「心」猿意马,如果心飘动污浊、没办法定下来,就没办法看到实相。所以,因为凡夫内心的苦闷不安而不断向外求,求取各种符咒、加持、消灾、保佑,有智慧者是向内净化身心、如实观察,如实了知宇宙人生实相真理,如果还在求取各种符咒、加持、消灾、保佑,表示都还在向外在求。但是我们要清楚明了这些只是一些安慰剂呢?止痛剂呢?还是真正能够让我们从根本来治疗?让我们真正觉醒呢?
「愚痴无闻凡夫于此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长沦没溺,无止息处」。
「多闻圣弟子于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不生忧悲、啼哭号呼、心生狂乱、不沦生死,得止息处」。
「多闻圣弟子」就是有见谛的人、有修有证的人。注意这两个对比,这是一般众生与解脱者的相异之处,尤其是在面临重大境界现前考验之际。修行证果的检验不是在禅修中,而是在历缘对境的实际考验中。我们一般人都是「铁齿硬牙」,很多人就是苦吃不够,都不会觉得修行很重要,反而觉得名利很好、诱惑性很强!能够满足他的所需。在年轻时候就要积极学佛的人,究竟还是占比较少数。所以,大部份都是人生有相当的历练、体悟之后,会要进一步去突破、进一步去追求,才会深入原始佛法。而一般人呢?有的还是在「不知不觉」,有的能够来到「后知后觉」,像「不知不觉」的人还是很麻木,敏感度还是很迟钝,当他遇到一些逆境考验冲击,这时候又不会去珍惜这样境界的考验,反而又是不断在逃啊!在避啊!在怨天尤人啊!不是从逆境里面体会生命的意义在哪里?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
一般人、愚痴凡夫,遇到「生身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的逆境冲击,让他很愤怒,甚至在他濒临生死关头,有的还会觉得说如果这一关能够渡过,又可以活到120岁,感觉又没事了,觉得说又逃过一劫,而没有从逆境里面去体会,从中去体悟、去学习,就是「铁齿硬牙」般,有的又很不信,认为苦没什幺啊!面对死亡也觉得没什幺啊!一般人面对逆境或恼、或死,结果到最后呢?「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长沦没溺,无止息处」都一直在趋乐避苦,这一次灾难逃过、躲过了,又没有醒过来,还是又继续,于是灾难又再起,就这样一次再逃过一次,也是这样一世、一世,再又逃过另外一世,一世逃过一世。
「长沦没溺,无止息处」都一直在趋乐避苦,一直在趋乐,然后避苦,一直在逃、一直在抓,也是一样抓得很苦,然后一直在逃,也是逃的很苦。他不知道苦是一个天使,苦是天使在唤醒你,让你能够从「不知不觉」,然后提升到「后知后觉」,再提升到「先知先觉」。所以,如果会把握你现在种种的苦,就是在提醒你人生的实相、众生的实相、苦海的实相,能不能从中去觉悟到?要不要走出这个苦海?还是继续在苦海里面绕呢?继续在苦海里面玩这些趋乐避苦的游戏呢?这样因为「心」没有一个止息处,「心」没办法安下来,也不知道如何安下来。
但是,一个见谛人就不一样,他不管遇到各种逆境、各种灾难,都能够安住于每一个当下。注意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一个真正有证果的人,一个真正见法的人,他是安住在每一个当下,不是说一个修行证果的人就没有灾难,全部都是一帆风顺,全部都是没有灾难。当然他是会大幅减少,但是并不是说都没有,因为「无常法则」就在运转,问题就是当他面临逆境灾难考验之时,都是安止在每一个当下。
有的人会担心说,学佛之人会不会消极悲观?绝对不会的。这是因为不了解什幺叫做「解脱」。一般人不是乐观、就是悲观,但是真正学佛、智能型而有证果的人,他是什幺样的人生观?如实观。一般人才是乐观跟悲观,一个真正有证果的人,他的人生观是如实观。有的人认为佛教文字看起来都是「厌」啦!「离欲」啦!「一切行止息」啦!「涅槃寂静」啦!看起来好像都是一些负面的字句,认为佛教是悲观,。事实上,是因为没有了解佛法的深义,一般人是在乐观跟悲观里面趋乐避苦,当他在顺境抓得很如意、很顺利,就是乐观的人生;当他处处碰壁,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就是悲观的人生。但是学佛的人是超越这两者,他是如实观。怎幺样才能够进入如实观,超越相对二元对立?等一下会再深入剖析。
第五节经文,佛陀一样讲出修行证果、迈向解脱的次第。「缘老死苦」事实上真正最重要、最核心的「苦」,就是老、病、死。所以,说缘老、病、死之苦,再来「习苦,便有信」,「习」就是浸泡,不是说被苦折磨到麻痺,而是要常常浸泡在众生的苦海中。「习」也包括学习的「习」,你要去学习苦、去认识苦、去体…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三章 深入体会世间苦难--老、病、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