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叁章 深入體會世間苦難--老、病、死▪P4

  ..續本文上一頁以,日本發現原始佛法、《阿含》方面,又比我們中國早五十年。中國是到了太虛大師當時要宗教改革,但但太虛大師58歲就走了,很可惜!直到近代的印順導師才重視到這方面。因此,中國重視原始佛法是在五十年前,經過印老這樣默默耕耘出來。我們今天好不容易能夠珍惜、掌握到,也是因爲有這些前輩們的默默耕耘,我們才有這種因緣契入到原始佛法。

  今天大家好好下工夫聞、思、修,真正的原始佛法是屬于智能型的,我所講述的「無常」、「無我」法印,是否真是宇宙的真理實相?大家可以保留,這不是要你用相信的,而是要你去求證。原始佛法就是讓你去求證、去現觀,都是在每一天、每一個當下,都可以去現觀、可以去求證。當你慢慢去求證,你聞、思、修,然後漸漸體會到法義的珍貴,于是就會升起信心,再來會精進用功,就能夠證到初果。你真的能夠證到初果,二果、叁果就會一路這樣上來。

  (第15頁的第叁節)「若見谛人舍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舍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者,必有是處」。

  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比較,就是「見谛人」跟「凡夫」。「凡夫」是一般衆生、一般人,「見谛人」呢?以低標准來講,是指證到初果的人;若以高標准來講,是要四果阿羅漢,十個結都斷除的,才可以稱爲高標准的「見谛人」。「凡夫」就是一般人,

  「凡夫人舍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者,必有是處」凡夫是怎幺樣?向心外求法。而見谛人呢?他不會向心外求法,只有向內淨化。一個見谛人不會「舍離此內,從外求尊」,也就是心外求法或是依人不依法。「從外求尊」就是依人不依法的情況,對一個真正有證到初果的人是漸漸減少,真正不會依人不依法,是要到證阿羅漢果。「求福田者,終無是處」還著重在福田、世間功德。

  所以,一個真正有見法、證果之人,向心外去求法、「依人」,去找一個山頭、去找一個偶像,這一種情況是不會存在、不會有的。但是對于一般人來講,這是很普遍的現象。「若見谛人舍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者,終無是處」沒有這回事啦!不會這樣!「若凡夫舍離此內,從外求尊、求褔田者,必有是處」都是習慣向心外求法。

  「阿難,若見谛人信蔔問吉凶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信蔔問吉凶者,必有是處」這就是一個比較。

  「若見谛人生極苦甚重苦,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斷命,舍離此內,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叁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盡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舍離此內,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持一句咒、二句、叁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盡者,必有是處」。

  一個證果以上、真正有見法的人,他不會心外求法,也不會向外去求福田、求符咒、咒語,然後要消災保佑。真正一個見谛、證果的人,沒有這回事!但一般人、凡夫就會向心外求法,結果往往都是在很多的方便法上面,在執取、在抓取。佛陀就坦白講:有真正有見到法的人,絕對不會這樣做。當然,以今天的佛教型態,尤其是大乘佛教方面,很多的這些咒語,因爲有它時空演變的因緣,我們也予以尊重,因爲在時空的演變,也是沒辦法避免的。但是,我們要知道什幺是究竟法,什幺是方便法,一定要區分此非常重要的關鍵。

  「必無是處」就是一個真正有見果的人,他一定不會這樣。「必有是處」是說一般凡夫還沒證果,就必然會這樣做,因爲內心的空虛、內心的不安,他必須要向外,不知道要如何安其心,必須要向外去抓取一個讓他能夠把心安下來的依靠,但是卻不知道他所抓取的依靠,只是一個方便法、無常法,只是向外求……,他不容易察覺到。

  「咒語」是屬于方便法,在原始佛法《四部阿含》、尤其是《雜阿含》裏面,都沒有所謂的「咒語」。在《四部阿含》裏面,可以找到一處有「咒語」,但是經過與南傳的考證、對比之後,發現同樣類似的這一經裏面,南傳的經文裏面並沒有「咒語」。由此就可以知道是後來北傳在流傳過程中添加進去的,也就只有《四部阿含》裏面有一句咒語,其他的經文裏面都沒有。「咒語」本來大部份是來自于婆羅門教,但是在整個融合交流過程中,就像大家「互相交換禮品」,結果就慢慢溶合,如果我們不知道什幺是「究竟」,于是以方便爲究竟,這樣就是本末顛倒。

  原始佛法裏面,佛陀講的是怎幺樣才是真正解脫。現在假設你持百千萬句咒之後,真的能夠達到究竟解脫、達到心安,咒語就是協助你到達究竟解脫的一個方便法。所以,方便法門有很多種,打坐也是其中一種,觀呼吸也是其中一種,修「身念處」也是其中一種,唸佛也是其中一種……。所以,種種法門有八萬四千種,但是這些都是對治的「藥」,只是要幫助我們治病,不是要讓你以吃藥爲目的。種種方便法門是讓我們心靜下來,然後去看到實相、看到真理,唯有能夠「止觀雙運」,才能開智慧。

  種種方便法門,都是讓我們的心定下來,是一個「止」的作用而已,因爲我們「心」猿意馬,如果心飄動汙濁、沒辦法定下來,就沒辦法看到實相。所以,因爲凡夫內心的苦悶不安而不斷向外求,求取各種符咒、加持、消災、保佑,有智慧者是向內淨化身心、如實觀察,如實了知宇宙人生實相真理,如果還在求取各種符咒、加持、消災、保佑,表示都還在向外在求。但是我們要清楚明了這些只是一些安慰劑呢?止痛劑呢?還是真正能夠讓我們從根本來治療?讓我們真正覺醒呢?

  「愚癡無聞凡夫于此身生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長淪沒溺,無止息處」。

  「多聞聖弟子于身生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不生憂悲、啼哭號呼、心生狂亂、不淪生死,得止息處」。

  「多聞聖弟子」就是有見谛的人、有修有證的人。注意這兩個對比,這是一般衆生與解脫者的相異之處,尤其是在面臨重大境界現前考驗之際。修行證果的檢驗不是在禅修中,而是在曆緣對境的實際考驗中。我們一般人都是「鐵齒硬牙」,很多人就是苦吃不夠,都不會覺得修行很重要,反而覺得名利很好、誘惑性很強!能夠滿足他的所需。在年輕時候就要積極學佛的人,究竟還是占比較少數。所以,大部份都是人生有相當的曆練、體悟之後,會要進一步去突破、進一步去追求,才會深入原始佛法。而一般人呢?有的還是在「不知不覺」,有的能夠來到「後知後覺」,像「不知不覺」的人還是很麻木,敏感度還是很遲鈍,當他遇到一些逆境考驗沖擊,這時候又不會去珍惜這樣境界的考驗,反而又是不斷在逃啊!在避啊!在怨天尤人啊!不是從逆境裏面體會生命的意義在哪裏?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去?

  一般人、愚癡凡夫,遇到「生身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的逆境沖擊,讓他很憤怒,甚至在他瀕臨生死關頭,有的還會覺得說如果這一關能夠渡過,又可以活到120歲,感覺又沒事了,覺得說又逃過一劫,而沒有從逆境裏面去體會,從中去體悟、去學習,就是「鐵齒硬牙」般,有的又很不信,認爲苦沒什幺啊!面對死亡也覺得沒什幺啊!一般人面對逆境或惱、或死,結果到最後呢?「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長淪沒溺,無止息處」都一直在趨樂避苦,這一次災難逃過、躲過了,又沒有醒過來,還是又繼續,于是災難又再起,就這樣一次再逃過一次,也是這樣一世、一世,再又逃過另外一世,一世逃過一世。

  「長淪沒溺,無止息處」都一直在趨樂避苦,一直在趨樂,然後避苦,一直在逃、一直在抓,也是一樣抓得很苦,然後一直在逃,也是逃的很苦。他不知道苦是一個天使,苦是天使在喚醒你,讓你能夠從「不知不覺」,然後提升到「後知後覺」,再提升到「先知先覺」。所以,如果會把握你現在種種的苦,就是在提醒你人生的實相、衆生的實相、苦海的實相,能不能從中去覺悟到?要不要走出這個苦海?還是繼續在苦海裏面繞呢?繼續在苦海裏面玩這些趨樂避苦的遊戲呢?這樣因爲「心」沒有一個止息處,「心」沒辦法安下來,也不知道如何安下來。

  但是,一個見谛人就不一樣,他不管遇到各種逆境、各種災難,都能夠安住于每一個當下。注意喔!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一個真正有證果的人,一個真正見法的人,他是安住在每一個當下,不是說一個修行證果的人就沒有災難,全部都是一帆風順,全部都是沒有災難。當然他是會大幅減少,但是並不是說都沒有,因爲「無常法則」就在運轉,問題就是當他面臨逆境災難考驗之時,都是安止在每一個當下。

  有的人會擔心說,學佛之人會不會消極悲觀?絕對不會的。這是因爲不了解什幺叫做「解脫」。一般人不是樂觀、就是悲觀,但是真正學佛、智能型而有證果的人,他是什幺樣的人生觀?如實觀。一般人才是樂觀跟悲觀,一個真正有證果的人,他的人生觀是如實觀。有的人認爲佛教文字看起來都是「厭」啦!「離欲」啦!「一切行止息」啦!「涅槃寂靜」啦!看起來好像都是一些負面的字句,認爲佛教是悲觀,。事實上,是因爲沒有了解佛法的深義,一般人是在樂觀跟悲觀裏面趨樂避苦,當他在順境抓得很如意、很順利,就是樂觀的人生;當他處處碰壁,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就是悲觀的人生。但是學佛的人是超越這兩者,他是如實觀。怎幺樣才能夠進入如實觀,超越相對二元對立?等一下會再深入剖析。

  第五節經文,佛陀一樣講出修行證果、邁向解脫的次第。「緣老死苦」事實上真正最重要、最核心的「苦」,就是老、病、死。所以,說緣老、病、死之苦,再來「習苦,便有信」,「習」就是浸泡,不是說被苦折磨到麻痺,而是要常常浸泡在衆生的苦海中。「習」也包括學習的「習」,你要去學習苦、去認識苦、去體…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叁章 深入體會世間苦難--老、病、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