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叁章 深入體會世間苦難--老、病、死▪P5

  ..續本文上一頁悟苦。對于苦,如果你「後知後覺」,就從自己身上所遇到的苦來體驗,如果你能夠「先知先覺」,就可以從別人的苦去體悟,不必自己撞得頭破血流,不必一定要自已去踢到鐵板才會覺醒。

  自已去撞得頭破血流,自己去踢到鐵板,這樣才覺醒,叫做「後知後覺」。如果你的覺性比較高,可以從你的周遭一切人去體會,因爲他們天天都在告訴我們,衆生是活在苦海之中。有的人外表雖然很會善于掩飾,但是只要你善于觀察,就可以看到他們內心的苦。「浸泡」就是要去慢慢觀察,不要逃避。如果你又在趨樂避苦,雖然苦的天使常常在示現,在宣說真理佛法,但是你都錯過很多機會、沒辦法體會。

  如果沒辦法體會「苦谛」,佛教核心--苦、集、滅、道,「苦谛」就不可能建立。「苦谛」是衆生在苦海中的一個真理實相,如果「苦谛」沒辦法建立,「集谛」就看不到,「滅谛」就不可能證。因爲一定是「苦、集、滅、道」有次第的。所以,我們學原始佛法的人,從現在開始,不管是自已的苦或是衆生的苦,好好把腳步放下來,把眼光停留在這上面,多去體會、多去觀察,不要只是一直持咒,或是一直唸佛。如果只是一直唸咒或唸佛,你這個苦沒有去看,都是在逃避啊!或是說一天用多少時間在打坐,沒有好好去體會、體悟世間的苦,縱使你打坐再久,都沒用啊!

  所以,種種方便法是讓我們的心靜下來,敢去面對世間的這些苦,然後浸泡在衆生的苦海中,慢慢去體會、慢慢去消化。衆生內心的不安,自己內心的不安,要如實去面對,這樣才能夠漸漸去見到「苦谛」。當你見到「苦谛」之後,才會想要出離,才會去找出苦的原因在哪裏呢?「集谛」就是苦的原因,這樣你才能夠找出來。「苦」你不認識,就不可能去找出它的原因。當你能夠真正去認識苦、找出原因之後,才會對症下藥,再來才會知道怎幺把「集」滅掉,而且怎幺樣才能夠真正對症治療,然後到達離苦得樂、涅槃解脫。

  「滅」就是解脫的世界。當你有這樣的一個體驗,知道苦是可以熄滅之後,就會老老實實走在「道谛」上,你就會老老實實的修行,不會心外去求法。所以,以前別人會跟你講說「苦、集、滅、道」的修行,是二乘的、小乘的、不了義的……,都是錯誤的分辨,絕對不是那回事啦!真正要解脫,一定要回來見「苦、集、滅、道」,基本要在「苦谛」上多體會。如果修行的動力還沒有要用生命去修行,就是因爲「苦谛」見得不夠,一方面都還在趨樂避苦,還有自己的苦吃得不夠,因此修行的動力才還沒激發出來。

  所以,從現在開始,不管你在人生的旅途上,遇到多幺不順利、多幺苦難的事情,記得!危機就是轉機,當你有去體會、有去消化,就可以見到真理,就可以邁向解脫。如果你還在逃避,那個苦、那個天使,你都還要白吃苦。「習苦,便有信」才會對佛陀所跟我們講的解脫道有信心。當你有信心之後,便會有正思維。

  當你聽聞正法之後,才會去正思維,深入去思維。在你還沒有建立之前,都還是在世間的名利堆裏面抓,覺得這個很甜、這個很好。「習正思維,便有正念正智」就會建立起正知正見,當你有正確的聞思之後,便會「護諸根」,就是守護諸根,守護我們的六根。這已經是進入實修的階段,「叁妙行」的應用,跟守護諸根的關系很大。當你在守護諸根的時候,我們身、口、意的沖動會明顯緩慢下來,不會再像以前這樣一直沖動。

  所以,「守護」不是捆綁抓得很緊,也不是用袈裟把自己捆綁得很緊,形成一個偶像說「噢!我是修行人!」不是這樣!「守護」是代表我們的身、口、意,我們的六根從原來的沖動習性,慢慢緩慢下來,讓我們的身心展現出安祥、柔和,具體的展現就是「叁妙行」,你要有守護諸根,才會真正展現出「叁妙行」。

  「護戒、不悔、歡悅」佛教在講經說法裏面,都會提到「持戒」,再來才能夠「修定」,才能夠産生智慧。這裏戒跟定,都是佛陀所講「

  世間法」的「八正道」,要真正要走上「八正道」,前面的「苦谛」方面,你要有相當的體會;前面的法義方面,要有相當的體悟。建立聞思基礎之後,才會真正持戒、守定。有關于「戒」,以後我們還會有專章來講述,如果對「戒」方面的觀念錯誤,反而會被戒條束縛得死死的、綁得死死的,要持到「戒」的精神核心,這樣才不會被戒條所束縛。如果你被戒條所束縛,「戒禁取結」就沒辦法可破了,要證到初果階段,「戒禁取結」是其中一項要打破的。我們應該持什幺樣的戒?怎幺樣才能夠又不受戒律、戒條所束縛,能夠破「戒禁取結」?以後我們還會再繼續深入探討。

  「護戒、不悔、歡悅」因爲你有持戒,「持戒」就是讓我們減少惡緣、增加善緣,「持戒」真正重要的目的就在「減少逆緣,增加善緣」,這樣才會有更好善的因緣。好好去修定,「定」是讓我們的身心甯靜下來,才能夠進行「止觀雙運」,才能夠真正開智慧。所以,不要把目標放在「持戒」方面下工夫,也不要把目標放在種種禅定禅相裏面下工夫,都是迷失在中途,變成「見指不見月」。

  能夠「護戒不悔」,就會「歡悅」。「不悔」是因爲有這樣的善因緣,種種讓你後悔的情況,就會大幅減少。一個人的逆緣減少、惡緣減少,然後順緣增加、善緣增加,讓他後悔的情況就會大幅減少。于是就有益于修定,當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加上你的心是慈悲柔軟,很快就會産生「襌悅爲食」,所謂「尋、伺、喜、樂」的喜、樂就會出來,就是「歡悅、喜」,就是已經進入禅定方面,有「止觀雙運」了,這樣你就能夠「止」,也就是禅定的初禅成就。「止、樂、定」的「樂」,都包括禅定裏面的「樂」,以及見到法方面的「樂」,然後你內心就會「定」,這時候算是禅定方面,一種「戒」、「定」的成就。

  當你「戒」、「定」方面有成就之後,就能夠「止觀雙運」,于是「見如實、知如真」,這是非常重要的幾個字。一般人是「見不如實」、「知不如真」,但是不容易覺察到,修行就是要把它調出來、找出來。你沒有覺察到,本來是「見不如實」,你以爲是「見如實」,以爲你所看的就是正確的,就會落入我們前面有講過的,爲什幺說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我們被自己的知見所欺騙了,卻不知道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原來是「見不如實」,但是不知道。一個真正有「止觀雙運」的人,因爲有「戒、定」這樣下來,才能夠真正的「止觀雙運」,才能夠開智慧。「止」就是定,定力的成就。錯誤的「世間定」修到後來,心會變成硬梆梆的「定」。「世間定」是專注在「一點」的那一種定,專注在一個目標的那一種定,都是屬于「世間定」。這樣的一種定法,有它的對治的作用,但是如果不知道去轉移,落在「世間定」,那一種「定」愈修,心是愈僵硬、愈僵化,因爲他的心沒有跟整個法界的法流在流動,他的心是封閉的,閉鎖、鎖住在一點,心就會很僵硬。至于怎幺樣才是「出世間法」的「定」,以後我們會再跟大家來分享。

  你要建立這些基礎,然後才能夠「止觀雙運」,當你「止」,就是讓我們的心,從原來的波動不安,變成一面明鏡。你的心是一面清明的鏡,這樣才能夠「見如實、知如真」。上一次有分析過,同樣一件事情,但是不同的人,有貪、瞋、癡的衆生,所看出來的曲線就不一樣,就是因爲「見不如實」、「知不如真」,但是卻不知道。知道就好辦了!記得!如果「見不如實、知不如真」,你知道的話,就好辦了!如果「見不如實」,然後又不知道、也不以爲然,就是因緣還不成熟,沒辦法!

  所以,大家要慢慢進入聞思,隨時回來檢視、檢驗我們自已,是不是這樣?真的要「見如實、知如真」,不容易!當你從「見不如實」、「知不如真」,慢慢修正之後,真正能夠「心」止觀雙運,就是「見如實、知如真」,如事實的本來面目來看待它,沒有扭曲、沒有染汙。所知道的也是如同事實的真理實相般來知道它,沒有扭曲、沒有汙染,這樣至少都要證初果以上,才有做到少分而已。真正要做徹底,一定是要證到阿羅漢,貪、瞋、癡的止息。

  一個人能夠「見如實、知如真」,就會「厭、無欲」,爲什幺?如果沒有深入聞思、然後實修,是無法了解「厭」與「無欲」的真正深義,不管你的文學造詣、涵養多幺高深,或是文學碩士、文學博士,也只能夠了解到字面上的意思,還是沒辦法解開它真正深層的含意,一定要實修實證,才有辦法了解「厭、無欲」的深義。《阿含經》的經文都是言簡意赅,但是很多人欠缺實修實證的基礎,結果看到「厭」、「無欲」文字之後,就認爲是消極悲觀的人生,是小乘心態、自了漢,只顧自己、沒有大慈大悲之心……。這些都是被文字所障住,形成「文字障」。

  「見不如實,知不如真」是因爲在顛倒夢想的世界,不該抓的一直抓,不該怕的一直怕,不該逃的一直逃。當有一天真正具足聞思基礎、「止觀雙運」之後,從原來的「見不如實」、「知不如真」,然後醒過來、覺悟了,看到實相,這時候顛倒夢想還存不存在?會消失啊!就不會再顛倒夢想。不會顛倒夢想就是「厭」,厭離過去的無知,厭離過去的顛倒夢想,厭離過去的染汙扭曲,于是就會契入「無欲」。

  「無欲」就是不會再像以前一直在顛倒夢想,不該逃避的,一直去逃避;不該抓取的,一直去抓取。你會照見到自己很多的抓取,結果這些抓取都是在束縛自己,都抓來綑綁自己。當你照見到往昔的愚癡之後,就會厭離過去的愚癡與束縛,于是就不會再有欲望去抓很多來束縛自己。舉例而言,以前總是把「百子千孫」當作是一句祝福語,表示很興旺。但是現在的人卻漸漸體會到子孫愈多,于是束縛就愈多,你的擔子愈重,不會再像以前要生十幾個、七八個,現在想要百子千孫的欲望就會減少。

  以上只是舉個大家容易了解的例子,其他大家…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叁章 深入體會世間苦難--老、病、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