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叁章 深入體會世間苦難--老、病、死▪P6

  ..續本文上一頁可以類推。原來很多的抓取,你以苦爲樂的,你抓得很樂的,當有一天發現自己原來是在顛倒夢想,你就會放下。就像小孩子在幼小的時候,因爲內心常常不安而哭啼,于是大人就給他奶嘴吸,反正覺得有個東西可以吸就好,因爲造成習慣方面要有東西可以吸,就會比較心安,當漸漸長大之後,要他放卻不容易放。但是等到有一天當他上幼兒園,意識漸漸覺醒的時候,「奇怪!你們怎幺都沒有吸奶嘴?我卻還在吸奶嘴?」這時候慚愧心生起,于是就會「厭離」吸奶嘴的動作,他會厭離、會放下,不會再有欲望要去吸奶嘴。

  這裏是講出「厭、無欲」的一個舉例,你慢慢去照見,然後再去推論其他。我們原來很多的抓取,就像吸奶嘴一樣,因爲我們內心的不安,然後要抓取一些,來讓我們自己安心。當有一天你發現到這些,原來是一種負擔、一種累贅、一種束縛,你就會放下,就會「厭離」過去的顛倒夢想,然後對這方面錯誤的抓取,你就會「無欲」。所以,字面上看起來是負面的,事實上完全是要有智慧者才能夠做得出來的。《阿含經》很多的文字,看起來好像是負面的,但是都要經過實修實證之後,才能夠體會到。

  一個人能夠這樣,是因爲他可以遠離顛倒夢想,就像《心經》所講的,一個智慧者、解脫者,就是遠離顛倒夢想,契入究竟涅槃,就是能夠解脫,「便得涅槃」。不能解脫、沒有解脫,是因爲我們的抓取,記得!不是別人在束縛你,是我們自己不知道,然後抓取很多。本來以爲是抓得很快樂,但是事實上卻會是一種束縛,結果讓你不能夠解脫自在。所以,當你真正進入正確聞思,就不會再去怪東怪西,不會再去怨怪境界怎幺樣,不會去怨天尤人。你會照見到那些苦、那些束縛,都是來自于我們抓取,來自于我們常常在跟境界抗爭,來自于我們不了解「無常」跟「無我」的真理,本來真理實相就是「無常」,本來真理實相就是「無我」,這是實相、這是真理。

  如果我們不了解,就是一直在跟「無常」對抗,然後要去抓「常」;不了解「無我」,然後就是一直怕「無我」,時時抓這個「我」。結果我們所抓的,跟實相都是相違背、對抗,就是所有「苦」的最根本原因。事實、大自然、宇宙的運轉法則,它就是這樣,是任何人改變不了的,但是卻不知道這樣的違抗就是愚癡、無明。「無明」就是你不知道、不認識實相,這樣就會背道而馳,于是就會常常跟實相相反的背道而馳。當有一天體會到「無常」實相、「無我」實相之後,你會看到原來往昔都是在顛倒夢想,這時候當你真正「見如實」、「知如真」,看到「無常」的實相,看到「無我」的真理,這時候你會厭離以往的顛倒夢想,「厭、無欲」,然後就能夠解脫自在。

  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怎幺樣才能夠解脫?就在于你能不能去認識真理實相,有人說:「江湖一點訣」,重點就是在這裏。縱使你再跑去西方極樂世界,你這「一點」如果沒有突破,也是絕對沒辦法的。因此,記得!束縛、苦海都不是別人給你的。

  何謂「苦海」?

  什幺叫做「世間」?(第76頁第九章「六入處」第十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大海者,愚夫所說,非聖所說,此大海─小水耳。雲何聖所說海?謂眼識色已,愛念、染著,貪樂身、口、意業,是名爲海。一切世間阿修羅衆……乃至天、人……」六道裏面的衆生,「悉于其中貪樂沈沒,如狗肚藏,如亂草蘊,此世、他世絞結纏鎖,亦複如是」。

  佛陀就講:一般所稱的「大海」,對佛陀、解脫者而言,都只是小水池,不算什幺!那一種海很容易度過。真正的「苦海」,我們身、口、意所造成的「苦海」,卻很難、很難超越!比如大西洋是很輕易可以超越,只要一萬多元的飛機票,就可以飛到美國去了。一張飛機票,就可以超越過大海,只要叁萬元左右,就可以繞地球一周。所以,你要繞地球好幾圈,都很容易啊!心外的距離都沒什幺,如果解脫是向外求,那些向外追求的科學家就可以解脫了。如果假設解脫是在月球,他們早就發明太空器,然後飛到月球上、就可以解脫了。如果解脫證明是在太陽系上面的一個行星,科學家就會趕快設法建造出火箭,然後把人類送過去那個星球。但是,那些都是不可能的。

  向心外求,是不可能找到真正的解脫。佛陀認爲有形的海洋還算是小case,都只是屬于「小海」而已,真正的大海是什幺呢?「聖所說海」佛陀所講的「海」、生死苦海,就是「眼識色已,愛念、染著,貪樂身、口、意業」,我們的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所産生的種種抓取、貪愛,這些就造成你的整個世界。對于什幺是「世間」、「苦海」,很多人都還是停留在錯誤的認識,包括大多數在佛門裏面的講經說法,都還在錯誤傳導所謂的「苦海」。

  什幺叫做「苦海」?如果不了解什幺叫做「真正的苦海」,又怎幺會有可能超越「苦海」呢?一般所認知的「苦海」,都是外面的世界,有些經典甚至講說「這個世界就是娑婆世界,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就是一個『苦海』,所以我們要趕快,現在已經是……劫、……時期,已經快要如何……」都把外境形容得很醜,然後鼓勵大家逃到他方世界、鼓勵大家移民……。

  佛陀就坦白講,衆生就是這樣一世一世的,在那裏一直逃!一直跑啊!一直逃!一直跑啊!因爲你跑到那個世界去之後,人家還是告訴你「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我們要趕快要到他方世界去啊!……」。其實真正的「苦海」,不是外面的娑婆世界。

  (第九章第十一節)「世尊!所謂世間者,雲何名世間?」什幺叫做「世間」?什幺叫做「出世間」?「世間」講的就是苦海,「出出世間」講的就是出離苦海。如果我們修行不知道什幺是「苦海」,就沒辦法真正出離苦海。如果錯誤認知「苦海」,就不可能出離這個苦海。所以,要正確認識什幺叫做「世間」?什幺叫做「苦海」?什幺叫做「出世間」?什幺叫做「出離苦海」?今天如果能夠聽聞到這些,然後觀念能夠厘清出來,正確修行的方向就會建立起來。

  佛陀就告訴叁彌離提,所謂的「世間」就是「謂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世間」其他的耳、鼻、舌、身、意都是一樣,佛陀稱這個叫做「世間」。「所以者何?六入處集則觸集,…………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佛陀是要告訴我們什幺叫做「世間」?「世間」就是我們六根跟六塵相觸之後,産生「六識」的整個這些,就是我們的「世間」。佛陀所要講的「苦海」,所要講的「世間」,不是外面的世間,不是外面的世界,你要出離的「苦海」,不是外面這個苦海。「六根」是我們的身、心,也就是身、口、意,「六塵」表示所有的一切境界,「苦海」是指我們的「六根」跟外面的境界接觸之後,産生貪愛、瞋恨、苦受、樂受,我們的心和境界糾纏在一起,我們的心被境界牽著走,形成這樣的一個叫做「苦海」。

  所以,什幺叫做「世間」?你的「世間」、你的「苦海」,不會超過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觸的範圍。因此,每一個人的「世間」,每一個人的「苦海」,都不一樣。不要以爲「我們都同樣住在地球上,大家都住在地球村裏面,世界應該是一樣,怎幺會不一樣?……」!錯了!同樣是這個世界,但是那些有修有證的人,就是住在極樂世界裏面。如果你還在顛倒夢想,就是在「苦海」裏面,你還在厭離這個世界,還不知道珍惜這個世界。同樣的,如果你有正確的聞思修,在「中鼎工程公司」裏面,也是處在極樂世界,你會很珍惜這個環境。

  「苦海」不是外面的世界,不是外面的這些境界,你的「苦海」、你的「世間」,就是一個人的六根跟六塵跟境界接觸之後,産生的苦樂、順逆那些,就是你的「世間」,每一個人都不一樣。「若無彼眼、無色、無眼識、無眼觸,無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則無世間,亦不施設世間。所以者何?六入處滅則觸滅…………」此處經文的含意很深。不了解的人會認爲「修行人就是要把眼睛遮蔽起來,不能夠看外面;耳朵都要塞起來,不能聽外面的聲音;吃東西不能有覺受……」這樣都是沒有正確理解經文的意思。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我們眼根接觸外境,這一根跟一境都是相對應的,眼根對色塵、耳根對聲塵、鼻根對香塵、舌根對味塵、身根對觸塵、意根對法塵。我們的「六根」接觸外面的「六境」之時,都會被境界綑綁住了、被境界牽走了,被境界所系縛住。你遇到好的、遇到可意的境界,是産生「樂受」,就一直的抓、一直的貪,不會知足,會愈想、需要愈多。當「六根」觸到「六塵」,遇到不可意的境界,你就會抗拒,然後就會起瞋,于是就産生「苦受」。

  當我們的「六根」接觸「六塵」,你覺得好的,就想要愈來愈多,就是人類的欲望無窮,很難知足!你會去越抓越多,也會一直要趨樂,要抓取「樂受」。當你遇到逆境的時候,就會抗拒、會瞋恨、會逃避,苦啊!苦啊!于是就在「苦受」、「樂受」裏面,有時候還有一種「不苦不樂受」,這些也會有。在這個苦、樂受裏面,還會感歎: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很多的逆境、很多的不理想、很多的不可意……,這些都出來了,就形成你的世界。

  佛教所講要修行的世界是什幺?什幺叫做「世界」?什幺叫做「世間」?不是外面的世間,但是我們爲何無法超越「苦海」、超越「世間」?因爲「身見」、「我」、「自我」這些,都還死抓不放。當有一天超越、證悟到「無我」,你才會從個人的世界、從個人的「世間」脫胎出來,才會活在實相的世界,才能夠見到「實相」,才能夠「見如實、知如真」,這時候當下就是淨土。所以,極樂世界就在這裏,不是在別的地方。

  所謂根、塵、觸的「滅」,不是說…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叁章 深入體會世間苦難--老、病、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