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悟苦。对于苦,如果你「后知后觉」,就从自己身上所遇到的苦来体验,如果你能够「先知先觉」,就可以从别人的苦去体悟,不必自己撞得头破血流,不必一定要自已去踢到铁板才会觉醒。
自已去撞得头破血流,自己去踢到铁板,这样才觉醒,叫做「后知后觉」。如果你的觉性比较高,可以从你的周遭一切人去体会,因为他们天天都在告诉我们,众生是活在苦海之中。有的人外表虽然很会善于掩饰,但是只要你善于观察,就可以看到他们内心的苦。「浸泡」就是要去慢慢观察,不要逃避。如果你又在趋乐避苦,虽然苦的天使常常在示现,在宣说真理佛法,但是你都错过很多机会、没办法体会。
如果没办法体会「苦谛」,佛教核心--苦、集、灭、道,「苦谛」就不可能建立。「苦谛」是众生在苦海中的一个真理实相,如果「苦谛」没办法建立,「集谛」就看不到,「灭谛」就不可能证。因为一定是「苦、集、灭、道」有次第的。所以,我们学原始佛法的人,从现在开始,不管是自已的苦或是众生的苦,好好把脚步放下来,把眼光停留在这上面,多去体会、多去观察,不要只是一直持咒,或是一直唸佛。如果只是一直唸咒或唸佛,你这个苦没有去看,都是在逃避啊!或是说一天用多少时间在打坐,没有好好去体会、体悟世间的苦,纵使你打坐再久,都没用啊!
所以,种种方便法是让我们的心静下来,敢去面对世间的这些苦,然后浸泡在众生的苦海中,慢慢去体会、慢慢去消化。众生内心的不安,自己内心的不安,要如实去面对,这样才能够渐渐去见到「苦谛」。当你见到「苦谛」之后,才会想要出离,才会去找出苦的原因在哪里呢?「集谛」就是苦的原因,这样你才能够找出来。「苦」你不认识,就不可能去找出它的原因。当你能够真正去认识苦、找出原因之后,才会对症下药,再来才会知道怎幺把「集」灭掉,而且怎幺样才能够真正对症治疗,然后到达离苦得乐、涅槃解脱。
「灭」就是解脱的世界。当你有这样的一个体验,知道苦是可以熄灭之后,就会老老实实走在「道谛」上,你就会老老实实的修行,不会心外去求法。所以,以前别人会跟你讲说「苦、集、灭、道」的修行,是二乘的、小乘的、不了义的……,都是错误的分辨,绝对不是那回事啦!真正要解脱,一定要回来见「苦、集、灭、道」,基本要在「苦谛」上多体会。如果修行的动力还没有要用生命去修行,就是因为「苦谛」见得不够,一方面都还在趋乐避苦,还有自己的苦吃得不够,因此修行的动力才还没激发出来。
所以,从现在开始,不管你在人生的旅途上,遇到多幺不顺利、多幺苦难的事情,记得!危机就是转机,当你有去体会、有去消化,就可以见到真理,就可以迈向解脱。如果你还在逃避,那个苦、那个天使,你都还要白吃苦。「习苦,便有信」才会对佛陀所跟我们讲的解脱道有信心。当你有信心之后,便会有正思维。
当你听闻正法之后,才会去正思维,深入去思维。在你还没有建立之前,都还是在世间的名利堆里面抓,觉得这个很甜、这个很好。「习正思维,便有正念正智」就会建立起正知正见,当你有正确的闻思之后,便会「护诸根」,就是守护诸根,守护我们的六根。这已经是进入实修的阶段,「三妙行」的应用,跟守护诸根的关系很大。当你在守护诸根的时候,我们身、口、意的冲动会明显缓慢下来,不会再像以前这样一直冲动。
所以,「守护」不是捆绑抓得很紧,也不是用袈裟把自己捆绑得很紧,形成一个偶像说「噢!我是修行人!」不是这样!「守护」是代表我们的身、口、意,我们的六根从原来的冲动习性,慢慢缓慢下来,让我们的身心展现出安祥、柔和,具体的展现就是「三妙行」,你要有守护诸根,才会真正展现出「三妙行」。
「护戒、不悔、欢悦」佛教在讲经说法里面,都会提到「持戒」,再来才能够「修定」,才能够产生智慧。这里戒跟定,都是佛陀所讲「
世间法」的「八正道」,要真正要走上「八正道」,前面的「苦谛」方面,你要有相当的体会;前面的法义方面,要有相当的体悟。建立闻思基础之后,才会真正持戒、守定。有关于「戒」,以后我们还会有专章来讲述,如果对「戒」方面的观念错误,反而会被戒条束缚得死死的、绑得死死的,要持到「戒」的精神核心,这样才不会被戒条所束缚。如果你被戒条所束缚,「戒禁取结」就没办法可破了,要证到初果阶段,「戒禁取结」是其中一项要打破的。我们应该持什幺样的戒?怎幺样才能够又不受戒律、戒条所束缚,能够破「戒禁取结」?以后我们还会再继续深入探讨。
「护戒、不悔、欢悦」因为你有持戒,「持戒」就是让我们减少恶缘、增加善缘,「持戒」真正重要的目的就在「减少逆缘,增加善缘」,这样才会有更好善的因缘。好好去修定,「定」是让我们的身心宁静下来,才能够进行「止观双运」,才能够真正开智慧。所以,不要把目标放在「持戒」方面下工夫,也不要把目标放在种种禅定禅相里面下工夫,都是迷失在中途,变成「见指不见月」。
能够「护戒不悔」,就会「欢悦」。「不悔」是因为有这样的善因缘,种种让你后悔的情况,就会大幅减少。一个人的逆缘减少、恶缘减少,然后顺缘增加、善缘增加,让他后悔的情况就会大幅减少。于是就有益于修定,当你的心能够安定下来,加上你的心是慈悲柔软,很快就会产生「襌悦为食」,所谓「寻、伺、喜、乐」的喜、乐就会出来,就是「欢悦、喜」,就是已经进入禅定方面,有「止观双运」了,这样你就能够「止」,也就是禅定的初禅成就。「止、乐、定」的「乐」,都包括禅定里面的「乐」,以及见到法方面的「乐」,然后你内心就会「定」,这时候算是禅定方面,一种「戒」、「定」的成就。
当你「戒」、「定」方面有成就之后,就能够「止观双运」,于是「见如实、知如真」,这是非常重要的几个字。一般人是「见不如实」、「知不如真」,但是不容易觉察到,修行就是要把它调出来、找出来。你没有觉察到,本来是「见不如实」,你以为是「见如实」,以为你所看的就是正确的,就会落入我们前面有讲过的,为什幺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们被自己的知见所欺骗了,却不知道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原来是「见不如实」,但是不知道。一个真正有「止观双运」的人,因为有「戒、定」这样下来,才能够真正的「止观双运」,才能够开智慧。「止」就是定,定力的成就。错误的「世间定」修到后来,心会变成硬梆梆的「定」。「世间定」是专注在「一点」的那一种定,专注在一个目标的那一种定,都是属于「世间定」。这样的一种定法,有它的对治的作用,但是如果不知道去转移,落在「世间定」,那一种「定」愈修,心是愈僵硬、愈僵化,因为他的心没有跟整个法界的法流在流动,他的心是封闭的,闭锁、锁住在一点,心就会很僵硬。至于怎幺样才是「出世间法」的「定」,以后我们会再跟大家来分享。
你要建立这些基础,然后才能够「止观双运」,当你「止」,就是让我们的心,从原来的波动不安,变成一面明镜。你的心是一面清明的镜,这样才能够「见如实、知如真」。上一次有分析过,同样一件事情,但是不同的人,有贪、瞋、痴的众生,所看出来的曲线就不一样,就是因为「见不如实」、「知不如真」,但是却不知道。知道就好办了!记得!如果「见不如实、知不如真」,你知道的话,就好办了!如果「见不如实」,然后又不知道、也不以为然,就是因缘还不成熟,没办法!
所以,大家要慢慢进入闻思,随时回来检视、检验我们自已,是不是这样?真的要「见如实、知如真」,不容易!当你从「见不如实」、「知不如真」,慢慢修正之后,真正能够「心」止观双运,就是「见如实、知如真」,如事实的本来面目来看待它,没有扭曲、没有染污。所知道的也是如同事实的真理实相般来知道它,没有扭曲、没有污染,这样至少都要证初果以上,才有做到少分而已。真正要做彻底,一定是要证到阿罗汉,贪、瞋、痴的止息。
一个人能够「见如实、知如真」,就会「厌、无欲」,为什幺?如果没有深入闻思、然后实修,是无法了解「厌」与「无欲」的真正深义,不管你的文学造诣、涵养多幺高深,或是文学硕士、文学博士,也只能够了解到字面上的意思,还是没办法解开它真正深层的含意,一定要实修实证,才有办法了解「厌、无欲」的深义。《阿含经》的经文都是言简意赅,但是很多人欠缺实修实证的基础,结果看到「厌」、「无欲」文字之后,就认为是消极悲观的人生,是小乘心态、自了汉,只顾自己、没有大慈大悲之心……。这些都是被文字所障住,形成「文字障」。
「见不如实,知不如真」是因为在颠倒梦想的世界,不该抓的一直抓,不该怕的一直怕,不该逃的一直逃。当有一天真正具足闻思基础、「止观双运」之后,从原来的「见不如实」、「知不如真」,然后醒过来、觉悟了,看到实相,这时候颠倒梦想还存不存在?会消失啊!就不会再颠倒梦想。不会颠倒梦想就是「厌」,厌离过去的无知,厌离过去的颠倒梦想,厌离过去的染污扭曲,于是就会契入「无欲」。
「无欲」就是不会再像以前一直在颠倒梦想,不该逃避的,一直去逃避;不该抓取的,一直去抓取。你会照见到自己很多的抓取,结果这些抓取都是在束缚自己,都抓来綑绑自己。当你照见到往昔的愚痴之后,就会厌离过去的愚痴与束缚,于是就不会再有欲望去抓很多来束缚自己。举例而言,以前总是把「百子千孙」当作是一句祝福语,表示很兴旺。但是现在的人却渐渐体会到子孙愈多,于是束缚就愈多,你的担子愈重,不会再像以前要生十几个、七八个,现在想要百子千孙的欲望就会减少。
以上只是举个大家容易了解的例子,其他大家…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三章 深入体会世间苦难--老、病、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