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不可以去聽、不可以去吃、不能夠去聽,或是不能去看,而是一般凡夫看到好的,就會被境界牽著走。一般人聽到人家在諷剌你、批評你,你的心就會起瞋恨心,就被境界牽走了、束縛住了。一個解脫者的看,就是單純的看,聽就是單純的聽,你講我好、我也讓它流過,不會産生「我慢」;你批評我、講我不好,我也讓它流過,不會對你起瞋。因爲所有的境界,都是不斷一直剎那在生滅流動,你剛才對我批評、說我不好的那些話,如果我不要去抓,它也是會流過去。因悟我現在面對當下的一切,所以你剛才跟我講那些,我雖然是在聽,但是我不會被境界礙著,等于是說聽到就像沒有聽到,變成說剛才那些境界等于是沒有「觸」。
所謂的六根「觸滅」,就是沒有被境界所抓取,你讓它流過,好的、你知道,但是你不會去抓;壞的、你也知道,但是你不會去抓取。所以,經文所講沒有「六根」跟「六塵」的接觸、沒有「世間」,不是說你沒有去看,只是說你看了之後,不會被境界牽著走,不會被境界糾纏住,你一樣都是活在當下,你的瞋恨跟喜愛、貪婪沒有了。一般人是如果有人罵你一句話,心裏面就很不高興,不是說我剛才前一分鍾罵你,你的不高興只是一下子就消失了,你的不高興還會再繼續醞釀。當我在幾分鍾之後,再稍微誇贊你一下,你就聽不到我現在稱贊你的話了,因爲你的心已經是被剛才生起瞋心的境界拉走,沒有活在當下。
一般人的「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都是成爲境界的奴隸,被境界牽著鼻子走。聽到你喜歡聽的,你就想越聽越多,然後你的心就沈溺在「樂受」裏面,尾巴翹得很高,「我慢」又生起了。如果聽到人家批判你,于是覺得很不滿意,會想伸冤、甚至抗拒,瞋恨啦!苦啊!……就是這樣。所以,凡夫就是根、塵接觸之後,成爲境界的奴隸。解脫者是你說我好、我知道,但是我不會起「我慢」,也不會被境界綑綁住;你指責我、批評我,說我很不好,我也是笑笑,也不會跟你們起瞋。一個解脫者就是不會成爲境界的奴隸,境界一直在流動、一直在流動,過去的一切就是心完全開放,讓它流過、流過,活在每一個當下。境界對他來講,有觸、等于沒有觸,但是他不是沒有覺受,一樣是有正確的明覺。
(第九章第十二節)「雲何爲世間?」,什幺叫做「世間」?佛陀就講「六內入處」。佛陀在這幾經裏面就講到什幺叫做「世間」?「六內入處」就是我們的「六根」。「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內入處」。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六種「外入處」。我們接受外面的訊息,身體叫做「內身」,透過六種管道接受外面的訊息進來,叫做「六內入處」。外面的「色」透過眼根,然後傳到我們的身體。什幺叫做「世間」?因爲你的「六根」接觸「六塵」之後,所産生的苦受、樂受,這裏面有你的貪、瞋染汙進去,就叫做你的「世間」。
可以靜下來思維、消化,你最擔心的是什幺?最讓你感覺痛苦的是什幺?去看看是不是裏面其中任何一根跟境界碰觸,被境界束縛住了?前幾天人家罵你、激怒你、攻擊你、批判你,是一個「法塵」,你聽了之後,到現在還悶悶不樂,這是你的「意根」,還被前幾天的「法塵」束縛住了,沒有從那個境界脫離開來,就是成爲境界奴隸,于是還在「苦海」裏面。如果能夠一方面了解到世間衆生的心態,然後一方面去了解這些法義之後,你聽過、讓它流走,一方面也體諒衆生,一方面慈悲回向這個世間,你又有消化,又不是用壓抑、用忍耐的,于是那一陣風、那個境界早就吹過了,它對你無所質礙、沒有阻礙,因此「意根」是清淨的,你是解脫自在的。
什幺叫做「世間集」呢?「世間集?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無余斷」我們一般遇到順境,就一直要抓愈多愈好,當然它只是一個舉例,包括抗拒、瞋恨也都是啊!在逃啊!在避啊!就是「世間集」。什幺叫「世間滅」呢?「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者無余斷,已舍、已吐、已盡、離欲、滅、止、沒」注意「斷」這個字。這裏是講得很簡短,但是真正要體會到那些,必須體悟到「無常」的實相,體悟到「無我」的真理,才會厭離往昔被境界牽鼻子走的情況,這時候你才會無欲。「無欲」就是會看到往昔人家說我們一句話,我們就被他拖得團團轉,你就會覺得太不值得了,于是你就會厭離那一種瞋心,就能夠做到「厭、無欲」,就是這裏所講的「斷」。
「已舍、已吐、已盡,離欲、滅、止、沒」往昔的這些顛倒夢想,往昔的這些愚癡,你都把它舍下,這樣才能夠不成爲境界的奴隸,才能夠解脫自在,叫做「世間滅」,也就是這樣才能夠出離苦海,叫做「出離苦海」。「雲何世間滅道迹?」怎幺樣才能夠真正到達解脫的世界呢?怎幺樣才能夠出離世間、出離苦海呢?就是要走「八正道」,而且要走「出世間法」的八正道。「八正道」有「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之分,以後我們也會解析什幺叫「出世間法」的「八正道」?在修行路上有很多重要的關鍵分岔路,如果沒有清楚了解,走偏差、走錯,你不知道;在「世間法」裏面繞,你也不知道。所以,聞思基礎的建立是相當重要。你要實修,如果沒有具足聞思基礎,在修行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分岔路,你走錯了都不知道,所以叫做「世間滅」。
具體厘清「世界」、「世間」的定義,讓大家真正了解之後,就會知道修行用功的重點要放在哪裏,當你真正知道「苦海」是在哪裏,才會知道病因在哪裏,知道解脫的目標在哪裏,就能夠確定朝著這個目標邁進,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
(第七十八頁)【法義分享】:佛經裏所稱的「世間」有兩種:一是主觀的「世間」--由個人五蘊、六根所蔓延而生的世界--這是夢幻世界。一是客觀的世界--這是實相的世界。佛陀所講的「世間」大部份都指前者--主觀的世界。這是每個人的六根觸六塵後,生起苦樂受、生起種種愛染及貪嗔癡的世界。這種世間是由「自我、我慢、我欲,我能」所想象構築而成的「夢幻世界」。這是佛陀所稱的「苦海」。
注意!這是非常重要,對于「苦海」方面,沒有正確的認識,就不可能出離「苦海」,你還在向心外去求,都是因爲不了解「苦海」,還想到他方世界去,都是沒有真正認識「苦海」。「苦海」不是外面的世間,「苦海」是在你的內心裏面,你的身、口、意透過貪、瞋、癡所抓的世間,就是「苦海」。這個「苦海」可擴及到叁界。「叁界」就是欲界、色界,還有「無色界」。所以,每個人的世間,每個人的叁界都不一樣,因爲每個人的貪、嗔、癡程度都不同,對象、目標都不一樣。
就像華航空難或是新航空難,家屬會非常悲哀傷痛,當太太看到先生成爲一堆焦炭之後,她是怎幺樣?心碎啊!如同活在地獄裏面,你的感受跟她的感受會不會相同?不會啊!爲什幺不會?因爲你對這一堆焦炭的依賴抓取不一樣,他太太原來是很依賴這個先生,很抓取這個先生,認爲這個是我的、我的先生,我家庭的棟梁、我的依柱、我的依靠,這是「我的」。當「我的」展現「無常」的時候,哇!她整個依靠都消失了,她整個的抓取、她的要,全部都從手中奪走了,原來美好的夢幻世界破滅了,于是她的世間就墮入地獄裏面。
你雖然也會有所感觸,覺得怎幺又發生這種悲哀的事情,但是你只是一個感觸,你的哀傷、你的痛苦不會跟她一樣,就是因爲你的世界跟她不一樣,不是說沒有感情,而是因爲你關心的、所擔心的,跟她所擔心的、所關心的不一樣,你有你關心的父母親、你的家庭、你的親戚子女,她有她的世界,當你的親友發生無常災變的時候,你的感受跟他的感受也不一樣。所以,每一個人所抓取的「世間」都不一樣,每一個人的世界都不一樣,一般凡夫就是這樣。
不是說一個解脫者他的心,就是很僵硬、麻木不仁,都沒有血、沒有眼淚,都不會有覺受的,不是這樣啊!所以,莊子的太太死亡之後,莊子展現是怎幺樣?鼓盆而歌!當然最初他也是會有所感慨「我的老伴走了」,但是後來他又更深一層的體會之後,他覺得應該以辦喜事的這一種心情來面對。「鼓盆而歌」不是說太太之前都先忤逆我,現在妳死了,才來好好慶祝,不是那樣啦!他是深刻體會到生命的意涵。一個解脫者一定是這樣體會,當你活著的時候,他也是好好善待之,但是當死亡的時候,他會全然接受。
一個解脫者是體悟到有緣在一起之時,是珍惜每一個緣,但是不會被這個緣束縛、牽著走。當因緣變化轉換變異的時候,他接受無常的實相,不會被因緣牽著走,在活著的時候,大家能夠好好珍惜相待。所以,大家對你的太太、對你的先生、對你的家人也是一樣,大家有緣相處的時候,好好的珍惜,但是不黏著、不抓取,而是善待每一個因緣。當緣盡的時候,覺得沒有愧對你,于是會接受每一個自然法則的演變。因此,莊子是真的有所體悟,才能夠做得出來,不是無情。中國有一句話「死于安樂,生于憂患」,佛陀要我們「習苦」,慢慢去體會「苦谛」,就有危機意識,慢慢去體悟到「無常」,我們本來都一個幻相,要一直去抓這個「常」,就沒有危機意識。
有些人認爲結婚之後,就好像找到一個靠山,從此擁有幸福永遠美滿的家庭,沒有危機意識。在新婚的期間很甜密,當境界有所變化、離婚的時候,多少人是以平常心去面對,原來在談戀愛階段,所說的很多甜言蜜語、保證、山盟海誓,但是沒多久呢?變了!都是沒有去體會「無常」,活在「常」的幻相裏面。當你解脫的時候,就可以知道,答案要你自己去證明。因爲我跟你講的答案,不會是你心裏面要的答案,當你解脫的時候,再回來看看莊子待人處事的對待,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一個解脫者,唯有阿羅漢才能知道他是不是阿羅漢。所謂「初果、二果、叁果、四果」,…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叁章 深入體會世間苦難--老、病、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