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不可以去听、不可以去吃、不能够去听,或是不能去看,而是一般凡夫看到好的,就会被境界牵着走。一般人听到人家在讽剌你、批评你,你的心就会起瞋恨心,就被境界牵走了、束缚住了。一个解脱者的看,就是单纯的看,听就是单纯的听,你讲我好、我也让它流过,不会产生「我慢」;你批评我、讲我不好,我也让它流过,不会对你起瞋。因为所有的境界,都是不断一直剎那在生灭流动,你刚才对我批评、说我不好的那些话,如果我不要去抓,它也是会流过去。因悟我现在面对当下的一切,所以你刚才跟我讲那些,我虽然是在听,但是我不会被境界碍着,等于是说听到就像没有听到,变成说刚才那些境界等于是没有「触」。
所谓的六根「触灭」,就是没有被境界所抓取,你让它流过,好的、你知道,但是你不会去抓;坏的、你也知道,但是你不会去抓取。所以,经文所讲没有「六根」跟「六尘」的接触、没有「世间」,不是说你没有去看,只是说你看了之后,不会被境界牵着走,不会被境界纠缠住,你一样都是活在当下,你的瞋恨跟喜爱、贪婪没有了。一般人是如果有人骂你一句话,心里面就很不高兴,不是说我刚才前一分钟骂你,你的不高兴只是一下子就消失了,你的不高兴还会再继续酝酿。当我在几分钟之后,再稍微夸赞你一下,你就听不到我现在称赞你的话了,因为你的心已经是被刚才生起瞋心的境界拉走,没有活在当下。
一般人的「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都是成为境界的奴隶,被境界牵着鼻子走。听到你喜欢听的,你就想越听越多,然后你的心就沈溺在「乐受」里面,尾巴翘得很高,「我慢」又生起了。如果听到人家批判你,于是觉得很不满意,会想伸冤、甚至抗拒,瞋恨啦!苦啊!……就是这样。所以,凡夫就是根、尘接触之后,成为境界的奴隶。解脱者是你说我好、我知道,但是我不会起「我慢」,也不会被境界綑绑住;你指责我、批评我,说我很不好,我也是笑笑,也不会跟你们起瞋。一个解脱者就是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境界一直在流动、一直在流动,过去的一切就是心完全开放,让它流过、流过,活在每一个当下。境界对他来讲,有触、等于没有触,但是他不是没有觉受,一样是有正确的明觉。
(第九章第十二节)「云何为世间?」,什幺叫做「世间」?佛陀就讲「六内入处」。佛陀在这几经里面就讲到什幺叫做「世间」?「六内入处」就是我们的「六根」。「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内入处」。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种「外入处」。我们接受外面的讯息,身体叫做「内身」,透过六种管道接受外面的讯息进来,叫做「六内入处」。外面的「色」透过眼根,然后传到我们的身体。什幺叫做「世间」?因为你的「六根」接触「六尘」之后,所产生的苦受、乐受,这里面有你的贪、瞋染污进去,就叫做你的「世间」。
可以静下来思维、消化,你最担心的是什幺?最让你感觉痛苦的是什幺?去看看是不是里面其中任何一根跟境界碰触,被境界束缚住了?前几天人家骂你、激怒你、攻击你、批判你,是一个「法尘」,你听了之后,到现在还闷闷不乐,这是你的「意根」,还被前几天的「法尘」束缚住了,没有从那个境界脱离开来,就是成为境界奴隶,于是还在「苦海」里面。如果能够一方面了解到世间众生的心态,然后一方面去了解这些法义之后,你听过、让它流走,一方面也体谅众生,一方面慈悲回向这个世间,你又有消化,又不是用压抑、用忍耐的,于是那一阵风、那个境界早就吹过了,它对你无所质碍、没有阻碍,因此「意根」是清净的,你是解脱自在的。
什幺叫做「世间集」呢?「世间集?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着无余断」我们一般遇到顺境,就一直要抓愈多愈好,当然它只是一个举例,包括抗拒、瞋恨也都是啊!在逃啊!在避啊!就是「世间集」。什幺叫「世间灭」呢?「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者无余断,已舍、已吐、已尽、离欲、灭、止、没」注意「断」这个字。这里是讲得很简短,但是真正要体会到那些,必须体悟到「无常」的实相,体悟到「无我」的真理,才会厌离往昔被境界牵鼻子走的情况,这时候你才会无欲。「无欲」就是会看到往昔人家说我们一句话,我们就被他拖得团团转,你就会觉得太不值得了,于是你就会厌离那一种瞋心,就能够做到「厌、无欲」,就是这里所讲的「断」。
「已舍、已吐、已尽,离欲、灭、止、没」往昔的这些颠倒梦想,往昔的这些愚痴,你都把它舍下,这样才能够不成为境界的奴隶,才能够解脱自在,叫做「世间灭」,也就是这样才能够出离苦海,叫做「出离苦海」。「云何世间灭道迹?」怎幺样才能够真正到达解脱的世界呢?怎幺样才能够出离世间、出离苦海呢?就是要走「八正道」,而且要走「出世间法」的八正道。「八正道」有「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之分,以后我们也会解析什幺叫「出世间法」的「八正道」?在修行路上有很多重要的关键分岔路,如果没有清楚了解,走偏差、走错,你不知道;在「世间法」里面绕,你也不知道。所以,闻思基础的建立是相当重要。你要实修,如果没有具足闻思基础,在修行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分岔路,你走错了都不知道,所以叫做「世间灭」。
具体厘清「世界」、「世间」的定义,让大家真正了解之后,就会知道修行用功的重点要放在哪里,当你真正知道「苦海」是在哪里,才会知道病因在哪里,知道解脱的目标在哪里,就能够确定朝着这个目标迈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
(第七十八页)【法义分享】:佛经里所称的「世间」有两种:一是主观的「世间」--由个人五蕴、六根所蔓延而生的世界--这是梦幻世界。一是客观的世界--这是实相的世界。佛陀所讲的「世间」大部份都指前者--主观的世界。这是每个人的六根触六尘后,生起苦乐受、生起种种爱染及贪嗔痴的世界。这种世间是由「自我、我慢、我欲,我能」所想象构筑而成的「梦幻世界」。这是佛陀所称的「苦海」。
注意!这是非常重要,对于「苦海」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出离「苦海」,你还在向心外去求,都是因为不了解「苦海」,还想到他方世界去,都是没有真正认识「苦海」。「苦海」不是外面的世间,「苦海」是在你的内心里面,你的身、口、意透过贪、瞋、痴所抓的世间,就是「苦海」。这个「苦海」可扩及到三界。「三界」就是欲界、色界,还有「无色界」。所以,每个人的世间,每个人的三界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贪、嗔、痴程度都不同,对象、目标都不一样。
就像华航空难或是新航空难,家属会非常悲哀伤痛,当太太看到先生成为一堆焦炭之后,她是怎幺样?心碎啊!如同活在地狱里面,你的感受跟她的感受会不会相同?不会啊!为什幺不会?因为你对这一堆焦炭的依赖抓取不一样,他太太原来是很依赖这个先生,很抓取这个先生,认为这个是我的、我的先生,我家庭的栋梁、我的依柱、我的依靠,这是「我的」。当「我的」展现「无常」的时候,哇!她整个依靠都消失了,她整个的抓取、她的要,全部都从手中夺走了,原来美好的梦幻世界破灭了,于是她的世间就堕入地狱里面。
你虽然也会有所感触,觉得怎幺又发生这种悲哀的事情,但是你只是一个感触,你的哀伤、你的痛苦不会跟她一样,就是因为你的世界跟她不一样,不是说没有感情,而是因为你关心的、所担心的,跟她所担心的、所关心的不一样,你有你关心的父母亲、你的家庭、你的亲戚子女,她有她的世界,当你的亲友发生无常灾变的时候,你的感受跟他的感受也不一样。所以,每一个人所抓取的「世间」都不一样,每一个人的世界都不一样,一般凡夫就是这样。
不是说一个解脱者他的心,就是很僵硬、麻木不仁,都没有血、没有眼泪,都不会有觉受的,不是这样啊!所以,庄子的太太死亡之后,庄子展现是怎幺样?鼓盆而歌!当然最初他也是会有所感慨「我的老伴走了」,但是后来他又更深一层的体会之后,他觉得应该以办喜事的这一种心情来面对。「鼓盆而歌」不是说太太之前都先忤逆我,现在妳死了,才来好好庆祝,不是那样啦!他是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意涵。一个解脱者一定是这样体会,当你活着的时候,他也是好好善待之,但是当死亡的时候,他会全然接受。
一个解脱者是体悟到有缘在一起之时,是珍惜每一个缘,但是不会被这个缘束缚、牵着走。当因缘变化转换变异的时候,他接受无常的实相,不会被因缘牵着走,在活着的时候,大家能够好好珍惜相待。所以,大家对你的太太、对你的先生、对你的家人也是一样,大家有缘相处的时候,好好的珍惜,但是不黏着、不抓取,而是善待每一个因缘。当缘尽的时候,觉得没有愧对你,于是会接受每一个自然法则的演变。因此,庄子是真的有所体悟,才能够做得出来,不是无情。中国有一句话「死于安乐,生于忧患」,佛陀要我们「习苦」,慢慢去体会「苦谛」,就有危机意识,慢慢去体悟到「无常」,我们本来都一个幻相,要一直去抓这个「常」,就没有危机意识。
有些人认为结婚之后,就好像找到一个靠山,从此拥有幸福永远美满的家庭,没有危机意识。在新婚的期间很甜密,当境界有所变化、离婚的时候,多少人是以平常心去面对,原来在谈恋爱阶段,所说的很多甜言蜜语、保证、山盟海誓,但是没多久呢?变了!都是没有去体会「无常」,活在「常」的幻相里面。当你解脱的时候,就可以知道,答案要你自己去证明。因为我跟你讲的答案,不会是你心里面要的答案,当你解脱的时候,再回来看看庄子待人处事的对待,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一个解脱者,唯有阿罗汉才能知道他是不是阿罗汉。所谓「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三章 深入体会世间苦难--老、病、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