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叁章 深入體會世間苦難--老、病、死▪P8

  ..續本文上一頁都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與體悟法的深淺度有關。

  真正一個究竟解脫者、四果阿羅漢,他是沒有貪、瞋、癡。如果大家都是「證初果」,所看的世界還未必相同,雖然你已經證初果,但是還有貪、瞋、癡,只是你心鏡的扭曲度、彎曲度,比以前少、比以前小,你所看的實相會比較真實一點,然而還不是如實。所以,每個人所看的都不一樣,「證初果」也還不一樣,到二果、叁果會越來越相同,因爲證到「叁果」,還有「無明」、「我慢」遮障,「蓋」還會有。當十個結都斷盡的時候,真正一個阿羅漢是貪、瞋、癡止息,兩個阿羅漢他們所看的「世間」是一樣的。

  原始佛法所要出離的「苦海」,所要出離的「叁界」,就是指由「自我」、「我慢」所構築而成的夢幻世界。如果把「苦海」認爲是外面的世界,認爲現在是五濁惡世,想要離開地球到他方世界去,沒完沒了!只是個人的一種不滿現實、不知足,然後又向心外去抓取一個理想的未來,但是都屬于夢幻世界。唯有出離夢幻世界,才能活在客觀的實相世界,而得解脫自在,就是佛陀所稱「究竟涅槃」的彼岸。當你真的是從這裏走出來的時候,會發現涅槃彼岸就在這裏,極樂世界就在這裏,這時候你到任何地方都是安住在每個地方,不會心外去求法。所以,所謂的「見谛人」不會有向心外去求的現象,凡夫一般人就會向心外去求法。

  真正要出離夢幻世界,「自我」要先消失,也就是深層的「我慢」與「無明」要破除,這是屬于高標准的要求。深層的「我慢」與「無明」要斷除,是要證到四果阿羅漢,要真正見到實相,貪、瞋、癡、十個結要都止息、沒有,你的心才是一面明鏡,這樣才能夠真正看到實相。你沒有看到實相,就是「見不如實,知不如真」,因爲被我們的「自我」、「我慢」遮障了,是「自己」遮障住。同樣的一條線,甲所看出來的,與乙所看出來的、丙所看出來的、阿羅漢所看出來的,都不是同樣的一條線。只要你還有貪、瞋、癡,就會把這個境界扭曲。

  就像當你在戀愛中,想要去追一個人、愛一個人,都是看對方的優點,當有一天得到了,相處一段期間之後,就覺得很怨恨、厭煩,怎幺全都被綁住?!怎幺跟之前告訴我的,都不一樣呢?!于是吵著要分離。這時候你看的是什幺?都是看到對方的「缺點」。所以,只要你還有貪、瞋、癡,就會隨著你的喜愛來看待實相,每一件事情都是這樣。唯有當你沒有貪、瞋、癡,才能夠站在如實客觀的立場,看到實相世界、極樂世界,就是一個解脫者的「如實觀」,這是要出離「自我」才能做到。

  只要你有「自我」,就會有「我」、「我所」;有「我」,就會有我要、我不要;有貪、有瞋,就會去扭曲、汙染這些境界。當貪、瞋、癡止息,才能夠看到本來面目、「如實觀」,就是「如來」,如其本來的看待事情,這樣就會遠離顛倒夢想,而活在解脫的世界。所以,真正要出離夢幻世界,「自我」要先消失,也就是深層的「我慢」與「無明」要破除。

  「實相世界」是中性的,離苦、樂兩邊。但是後世很多佛教徒,卻本末顛倒的扭曲,把客觀中性的實相世界,扭曲爲「五濁惡世」,扭曲爲「苦海」,因而拼命要出離,或悲觀厭世,或大力鼓吹移民到他方世界。

  只要「自我」不死,不管怎幺厭離、不管移民到何方世界,都仍是在「自我」所想象構築而成的夢幻世界裏,那都不是「實相」。舉例來講,當你生活在臺灣的時候,不能夠珍惜這樣的一個環境,然後這裏也抱怨、那裏也瞋恨,覺得左鄰右舍處處都對你不好,覺得臺灣好像地獄。聽說美國是天堂,于是把家産什幺都賣了,百般設法求到美國去,移民到他方世界去。當你到美國去之後,原來那些苦就會完全改變嗎?原來那些夢想就能夠實現嗎?除非你的心境改變,否則你在臺灣跟左鄰右舍沒辦法相處好,你到美國去,因爲帶著同樣的心境,還是會跟人家相處不來,還是覺得處處人家礙著你,覺得人家都是對你很冷漠。

  所以,不是在「境界」,而是在于「心境」。真正的解脫,不是外面的境界礙著你,是我們自己錯誤的顛倒夢想,重要是把「心境」改變過來。佛陀本來是要引導衆生出離「我」、我所、我慢的夢幻世界,就是改變我們的心境,改變我們的錯誤認知,這樣才能夠回到實相的法界,才能夠見到實相的世界,才能夠見到極樂世界。但是怕「無我」的衆生呢?卻用「我慢」去否定實相的世界,然後再去追逐理想的夢幻世界。

  真正要出離夢幻世界,「自我」要先消失,這是一個先決條件。「自我」要消失,就是要體證到「無我」,如果沒有真正體證到「無我」,這個「我」會抓得死死的,這樣就會有很多的我要、我不要,很多的貪、很多的瞋,就沒辦法看到實相。所以,真正要看到實相,必須體證「無我」,要真正能夠做到「無我」,就是要逐步深度去聞、思、修,才能夠「厭、離欲」原來「我」、「我所」的幻相,才會願意從那些脫離出來。

  證到初果、二果、叁果,「我」、「我慢」都還沒斷盡,我們先講明從初果到四果的整個解脫道,讓大家知道深層的「自我」,絕對沒那幺容易突破。不要以爲說「我早就知道「無常」啊!我早就知道「無我」啊!……」知道歸知道,都是用嘴巴講,最重要是怎幺樣去做到,才是今天大家一起聞、思,然後進入實修實證的主要目的。除非我們真的能夠體證「無常」,真的做到「無我」,不然,所有的聞思,都只是在滿足我們一些求知欲而已。我們真的是要爲解脫而來。

  譬如我們常常想著應該要怎幺去打扮、裝扮自己,覺得這樣做才能夠符合我的要求,也可以在人家面前展示我所要的角度,于是我們很多的觀念,都是從一個「我」出發。認爲這是「我的」,我的先生、我的小孩、我的房子、我的家産、我的……、我的……。「我所」就是我的、我的、我的……,「我所」是隨著「我」而成立,這是我的家、這是我的國家、這是我的黨派……,這是我的派系、宗教、派系……,只要你去抓那個「我」,于是這個「我」之外的,就成爲是「非我」、不是「我的」。如果你落入一個你很支持、很認同的黨派,于是跟這個黨派對立的另外一個黨派,你就會去排斥它。

  當你的內心不安,就會向外去抓一個覺得可以依靠的,只要你有依靠一個、有去抓住一個,因爲「世間法」是相對性存在的二元對立,另外一邊就是你所不要的。如果你認同民進黨的作爲,很支持民進黨的作爲,于是就會排斥國民黨的見解。如果你認同國民黨的見解、國民黨的作爲,你就會排斥另外一黨的作爲。因爲你認同這個黨,這個黨就是「我的」、「我」的黨,我依靠抓住這個黨,覺得我們的理念能夠實現,但是你會去排斥其他的。

  譬如這是我的家庭、我的小孩,如果我的小孩跟別人打架,你的心會偏袒在哪裏?只要你有一個「我的」,你的心會被「我的」牽著走,你的心都會系縛在這上面,然後跟「我的」相反的另一方面,就是「非我的」,變成要排斥它,都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都是在「我」、「我所」的世界,但是,那個是夢幻世界,因爲你所抓的,都是一直要抓「我」的、要抓「常」的,但是事實的實相不會這樣,你所抓的只是一個夢幻世界。

  沒有危機意識,就是在夢幻世界裏面。當你去體會實相、了悟實相,就會完全放開,然後珍惜每一個因緣,就是「緣起」。你會珍惜每一個緣起,大家有緣在一起,就是珍惜;當緣盡散滅之時,我也全然接受。如果好好珍惜當下、每一天,都很愛惜你自已,所謂的「慈悲喜舍」就是從你這個「點」開始。你能夠好好珍惜、愛惜「自己」,才能夠真正愛惜你的先生,每一天都能夠珍惜這樣的因緣。愛惜自己跟「抓取」不一樣,你愛惜自己、尊重自己,你也會尊重他,也會給他自由、給他獨立,你不會抓取。你會珍惜每一個因緣,當有一天緣盡的時候,也會全然接受。難過當然多少會難免,但你會全然接受。

  如果不能夠善待當下的每一個因緣,現在做夫妻就常常在吵架,常常在抱怨、常常不滿,怨來怨去,當有一天因緣變異,或一方突然發生變故,「苦」就産生了。所以,你能夠善待每一個當下的因緣,將來當因緣轉變之時,你也會全然接受,就是佛陀講的「緣起」。因緣的緣起、緣生、緣滅,它都是活的,每一天都在變化,你能夠接受現在當下「變」的因緣,將來它「變」的因緣,你也可以全然接受。

  所以,學佛就是要透徹了悟「緣起」,緣生緣滅一樣是「無常」、「無我」。種種因緣的轉變,都在宣說「無常」跟「無我」法印,以後我們會逐步深入去體會,這樣你才會從夢幻世界醒過來。但是,怕「無我」的衆生呢?卻是用「我慢」去否定實相世界,然後再去追逐理想的夢幻世界。怕「無我」的人,會一直抓著這個「我」不放,然後否定客觀的世界,認爲這裏不好、那裏也不好、這是「五濁惡世」,然後要到其他地方去,否定現在的實相世界,然後去追逐理想的夢幻世界。

  (第九章第十四節)一位摩诃拘希羅提問,于是舍利弗就回答:「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尊者摩诃拘希羅!于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系也」「于其中間」,「欲貪」才是它的系縛。然後舍利弗又再回答「若眼系色,若色系眼。……乃至若意系法,若法系意,世尊不教人建立梵行,得盡苦邊。以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故世尊教人建立梵行,得盡苦邊」。

  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佛陀就坦白告訴我們,不是說你天生下來,外面的境界就束縛你,不是境界本身會系縛你。「世間」、實相的世界,它不是「苦海」,它不是五濁惡世。如果「世間」本身是一個苦海,本身就是一個五濁惡世,境界會系縛你、綑綁你,這樣就永遠沒有解脫的機會。因爲不管你到哪裏,都是跟境界相接觸,境界都把你吸住、把你抓住。所…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叁章 深入體會世間苦難--老、病、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