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好不好?不要客气,尽管挖,你挖的越多,祖先所留下来的珍宝越能够发扬光芒。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一个人你说我要修身养性,要成为人家的模范,让子女可以学习,让家人可以学习,如果你本身做得不公平、做得不公正,你的心不端正的话,那你只是摆个威严的外相出来,别人还是不会服你呀。所以,真正修身养性的重点核心就在于“先正其心”,让我们这一颗心能够来到公平、公正、无私。你怎么样能够让家人信服,怎么让小孩子信服?我们就要公正、公平、正其心——我们的心很正,然后又充满了慈悲、充满了大爱。
一家公司的董事长主管,你怎么样让员工、让干部信服呢?一定是我们的心正,我们没有藏私、没有偏心,我们用平等心善待每个员工,我们用平等心善待干部、善待属下。不因为我是董事长,然后我就多得一些利,我一样公平、公正、公开,你能够这样对自己负责,对众生负责,别人一定会信服你。所以你的心正,人家就认可,而且觉得你是很有修养的人,像这样自然就能够得到属下干部的心。
你真的心正,修身养性,家人同样的会感受到你的大爱,你的慈悲,所以这个家就会很和谐,这个公司就会很团结。这些不是用命令、不是用口号来达成,命令、口号顶多让人家表面上服从而已,真正要让人家心服,一定是我们的心性品质做到让人家敬佩,不是只有口说而心不行、心没做。
所以,“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你说我很正心、我很正直、我很公平,具体的展现就在于你做出来的行为是诚心诚意,没有勾心斗角,没有暗中要去算计别人,或是说要让别人吃亏,没有那些表里不一,面前说一种话然后背后说一种话。你如果让人家感觉你是两面人表里不一的话,别人会服你吗?不会的。所以我们一定是要诚心诚意表里如一。真诚真心的善待家人、善待小孩、善待父母亲、善待另一半,我真诚真心的善待员工、干部、属下,你的真诚、真心能动天哪。诚心诚意能够感动别人,这个“诚”是一个言字旁,在加一个成功的“成”,你真的做到诚心诚意表里如一的话,可以说这已是迈向成功、做人成功了,这样知道吗?
核心要领就在这里,我们做什么事,讲什么话都是真诚、真心,不会去伤害别人,不会去陷害别人,不会表面说你这个人怎么好,但是背后却不断的批评、批判,不会这样。或是我们讲话的心机里面会去伤害别人,都没有那些的。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一个人他怎么样能够来到秉持着良心理性,诚心诚意的善待家人、善待众生呢?一定在于他的内心是安心的、安详的,那他怎么样能够做到内心很安心、很安详呢?重点就在于“致其知”,因为他了解了生命的实相,了解了万事万物的实相,了解人世间的实相,对真理实相他充分了解了,这时候你才会真正的安心、安详。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为什么有的人脾气会很暴躁?因为他内心有很多的苦闷。他为什么有很多的苦闷?因为他的内在是冲突对立、烦躁不安的,觉得别人在伤害他,觉得他很委屈,或是说他觉得自己的生命茫茫然,很恐慌,尤其年纪越大之后,他越恐慌。因为生命的方向感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不知道,为什么我明明想要这件事情成功,他偏偏要失败?因为你没有“致知”,你没有真正透彻去了解事情的实相。为什么员工属下他不服你
你除了没有真诚、真心对待他们之外,你没有适才适用、没有知人善任,或是说你误解了他们、扭曲了他们,他的本心本性本来都是善心善意啊,但是你却误解了他,或是当主管的怕属下的优点赢过他,而内心里面有所嫉妒。这样的话,我们看不到属下的优点,没办法让他发挥出来,所以冲突就会不断。这就是因为你没有真正客观的去了解实相,所以一个人你要来到内心的和谐、家庭的和谐、单位的和谐,除了诚心、诚意之外,最重要是你能够真正了解我们的生命、也了解真理实相、了解众生——“致其知”就是你真正的了解。
“致知在格物”——真正的了解生命、了解真理实相,这个了解的重点就在这里,来自于“格物”,也就是你认真的去探讨、去求真求证,你对事物要真正的了解,不是道听途说,不是看个肤浅的表面然后就下论断,他不是这样;也不是别人跟你讲说某某人怎么样不好,某某人在偷公司的财物,然后你就认为他是坏人。一般人很容易别人怎么讲我们就怎么信,这个很容易变成以偏概全,或是走入迷信。你如果是迷信,没有真正去求真、求证的话,你没办法真正了解真理实相,你没办法真正了解真理实相的话,你的心不会真正的安心、安详,因为你有太多的不知道、太多的无明。你不了解小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不了解小孩子真正想要做的,他明明对美术、艺术很有兴趣,你却一直要他去当医生,偏偏要用你的意思去主导,这样的话你痛苦,小孩子也痛苦。为什么别人能够把公司经营的蒸蒸日上,而你虽然很想赚钱,很想让公司成功,但为什么偏偏越来越惨,公司的员工的心却越来越涣散?那是因为你常常以偏概全,常常没有真正了解实相,也就是说没有“格物”。
这个“格物”就是追根究底,了解真正的实相是什么。我们因为了解听闻之后,有去实验,有去检验,有去求证。当你有“格物”的心,你就能够真正了解实相,了解了实相,我们的心才会真正的安心。这时候你对处理事情就充满着智慧,你也会逐渐的迈向成功。格物辩证,求真求证,这是一个人迈向成功很重要的心态观念,重点在这里。一个人成功与否就在这里——你对事情是一知半解,或是道听途说,或是迷信,还是真正去求真求证,它是攸关你人生未来成败的关键,如果你只是迷信人家怎么讲,你就怎么信,这样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很容易变成跟屁虫,你的生命没办法真正的成功。所以鼓励大家拿出科学家求真求证的精神,格物辩证,你认真的去探讨了解实相之后,就能够“致知”。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格物而后致知,物格而后知致,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天下平”,就是一个理想和谐的社会、世界的实现,不用把“天下”界定的一定要是整个国家、或是整个世界,因为,每个人有你所处的范围,有你所处的生活圈,有你所处的社会、世界,你能够把你所影响到的范围——当然越广越好,但是不一定把他界定为整个国家,而是你所能够影响到的世界,你能够让他祥和、和谐,这就是一个理想生命人生的实现。
但是他的次第是怎么样的呢?是“物格而后知至”——你真正的求真求证,然后去了解我们生命的实相,了解万事万物的实相,这时候你的“知”就是真正的了解、真正的知道,也就是所谓的开悟、开启智慧。为什么孔子他能够讲出一般人想不到的那些真理?因为他所了解的比一般众生更深入,对众生心他了解的更深入,对生命的实相他了解的比一般人更深入。为什么孔子、老子他们对宇宙人生所讲出来的都超乎一般人的理解、超乎一般人的想象?那是因为“格物”方面他们做的很深,了解的比一般人深,他们的眼光看得更广、更高、更远。
重点就在于“格物”,这就是求真求证,所以“物格而后知致”,你的了解就不是道听途说,不是盲信、不是迷信。你真正的知道之后,自然的开启智慧,这时候所开启的智慧不是一般的盲信、迷信,不是那种层次。这是告诉我们真正开启智慧的要领核心,就在于“格物而后知至” 。
好,当你真正了解真理实相,了解生命实相,开启了高等智慧,这时候“知至而后意诚”,因为你对生命要回归哪里你也清楚了,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你也清楚了,生死大事你也了解了,这时候你很安心、很安详,内心是和谐的,因为你不用再到处去寻寻觅觅了,所以心灵里面不会绷紧。再来,当你了解真理实相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你会了解原来我是那么样的富有!你会来到真正心灵的充实,生命的富有,所以知足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快乐并不是说我拥有很多,而是因为知足啊。他觉得他很富有,这个富有不是外面世界的钱财,而是因为他了解生命的实相,了解我没有欠缺什么,我不必住富丽堂皇的地方,我只要有个地方可以遮风避雨,能够有清山绿水,虫鸣鸟叫,我就很快乐、很安详。
大 学 之 道(三)
一个真正了悟生命实相、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所需的物质反而是越少,因为他觉得我没有欠缺,所以我不需要那些,别人需要穿金戴银,要穿名牌,我觉得我不需要那些,我简单朴素就很快乐、很自在、很安详。就像颜回他一旦食、一瓢饮却很快乐,就是因为“格物知至”啊,然后“意诚”,因为他心满意足,他没有欠缺什么,所以不会起贪,不会起贪就不会去伤害别人,不会去嫉妒别人、排斥别人,因为你觉得很知足、很快乐、很安详,没有欠缺什么,所以这时候你才会真正做到诚心诚意的善待每一个人。
诚心诚意当然用修的也可以修出来,但是那一种诚心还不是真正的诚心,真正的诚心是来自于我们真的了悟真理实相、了悟生命实相,而且了解我跟你,我们是生命的共同体,了解我跟你本是同根生。一个真正了解生命实相、了解真理的人,他一定不会去伤害你,一定不会让你造成痛苦,他一定是真诚真心的对待你,因为对你好就是对我好,看到你快乐就是我跟你分享快乐。
所以,“格物致知”是非常重要的阶段,你这里做好了之后,后面自然就会诚心诚意善待每一个人,慈悲心自然的流露,爱心自然的流露,做事情有智慧。“意诚而后心正”,因为这时候我很快乐、很安详、很知足,所以没有私心、没有贪心、没有一定要追逐名利,只是随遇而安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因为我的生命得到了无尽的宝藏,不论到哪里我都是感恩回馈、奉献付出,所以他不会有贪,光明磊…
《大学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