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落。“心正”就是有平等心、慈悲心善待每一个人。所以“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当你的心真正安详快乐,你的身当然就很正确、很明显的呈现出来真正的修身养性。
你身修之后,你的家就齐,也就是说因为你改变了,家庭的氛围也改变了。以前脾气粗糙,以前很爱生气,以前总是看不惯别人,现在当我们了悟生命实相之后,从新“格物致知”之后,知道我们过去的心态是错误的,过去的人生观是错误的,所以我们懂得跟家人道歉。一位父亲如果知道过去是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小孩子的话,他会诚心诚意的给小孩子道歉,如果我们过去曾经错误的让另一半痛苦的话,当你真正开悟、真正了解生命实相之后,你会诚心诚意的跟对方道歉、忏悔。当我们流露出这样一种跟以往不同的心灵品质的时候——身心柔软,脾气改变了,个性改变了,家人一定会跟着改变。本来冲突不断的家庭,会因为你的改变而改变。
我们一般人都只是在强调要别人改变,责备对方怎么不改变?认为如果你能够改变的话,这个家庭就会很和谐,如果你能够像我一样这么好的话,像我这样正人君子的话,我们这个家庭就很和谐,我们这个公司就很好,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太平……你怎么不改变?
我们都会一直要求别人改变,这是一般人的情况。但是你要别人改变,别人也会怎么样?也会要你先改变你自己。所以我的体会是:除非我们先改变自己,不然你不可能去改变得了别人。这一句话是跟大家分享,我再强调一次,因为这是我的经验谈:除非我们先改变我们自己,否则你不可能去改变得了别人。所以你的家要齐,就是说要让这个家庭的气氛改善、和谐,希望亲子关系要和睦和谐,希望家人关系很祥和,记得,不是去要求家人,不是去要求别人,不是去要求另一半,重点核心就在这里:回来改变我们自己。你真的心态改变,人生观改变,身心柔软、慈悲善待家人,明理客观、很公平、很具有爱心的对待家人,家人一定会因为你的改变而改变。
我想有不少人他们已经能够证明到这方面,如果你还没有印证到的,你回去不妨好好的去实验,实验看看嘛。看看你原来是要别人改变,但是几十年来还是冲突不断,回来改变我们自己看看,是不是真的能够让家庭和谐?你真的这样去实验看看,你就知道,大学里面所讲的是真是假。你要让这个家庭和谐、让公司和谐、让单位和谐团结,重点就在我们本身改变了,当你的德行、你的智慧能够让一个小单位、让一个家庭改变,让家庭越来越和谐,让公司越来越和谐,这时候你的公司会蒸蒸日上,而且你的德行会德泽更多的众生,他会逐渐的向外去扩散扩大,因为有慈悲心和智慧,不管你到哪里都会促进你所到环境的和谐。在有冲突的地方,你能够让冲突大化小、小化无;到有对立的地方、有敌意的地方,你能够让这些对立敌意逐渐的消除、消失。这是因为你的智慧流露,慈悲心、爱心的流露,这时候你这世间的正面影响就像波浪的涟漪,逐渐的扩大、扩大,自然“家齐而后国治”。
你的德行越高、智慧越高、慈悲心越大,你所影响的范围就会越大,这时候“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是大同的世界、和谐的社会。你能够这样广利众生,众生对你就充满着感恩,不是你要别人的感恩,而是人家自然的就会感恩。为什么孔子两千五百年后,还有这么多人感恩他?给他鞠躬,给他合掌顶礼感谢他?那是因为众生感受到我两千五百年后,还能够承受到你的德泽,立功、立言、立德,可以超越时空而存在。
把我们的心量打开,把我们的智慧打开,把我们的心胸度量打开,以利益广大众生为理想、为目标,能够这样的话,你的生命是不是会过得很充实、很有意义?这就是具体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样可以了解吗?《大学》的第一章讲的很奥妙,他是一个很完整的一个圆,然后又告诉你次第、方向、步骤——怎么样从一位凡夫能够改变然后成为圣贤,都毫无保留的告诉你了,这是无价珍宝。
今天有因缘大家来这里,听闻这两个小时的讲座,如果你能够掌握到这个核心要领的话,这两个小时胜过你得到千百万的财产、财宝。祖先留给我们珍贵的无形智慧之宝就是这些,你如果没有开发我们的智慧,只是以世间的那种观念,认为如果我经商成为大财团之主,成为很富有的人……好,就算你富甲天下,拥有好几十亿,甚至好几百亿的资产,那你能不能让后代的子孙、广泛的子孙来祭拜你?你能不能让后世的人都感恩你?有钱你买不到这些啊。你要别人真正由衷的感恩你,不是因为看到你的钱,不是因为你官位大,而是看到你的智慧,你的慈悲。你利益众生,他本身也感受到你的德泽,他本身也获益了,这时候人家是由衷的流露出尊敬、敬爱、敬重,这就是成圣成贤之道。
世间再多的财富,没办法让你成为圣贤,有世间再高的名位,也未必能够成为圣贤。因为即使你处在高位……,除非你发挥出自己生命的意义,除非你让众生感受到你真的充满了智慧、慈悲,和大爱,让众生感受到你的德泽,他自然就感恩、敬爱你。所以我们要知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天子讲的就是最高领导人、国家的领导人、省的领导人、县的领导人、单位的领导人、家庭的领导人,小到我们每个个人都是应该要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善待自己,没有好好净化我们自己,我们怎么样能够让家庭和谐,让公司健全呢?如果我们本身都是喜欢喝酒、喜欢闹事,你怎么样管理一个公司呢?本来应该好好的修身养性,改变我们自己,但是我们却没有这样做,而是一直去要求别人,这是“其本乱而末治者”,你本身没有改变自己,你没有德行的话,你说要别人见贤思齐,要别人来跟你学习,要把家庭照顾好,或是说要让公司能够兴旺,这里就讲“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那是不可能的!好象地基没有打好,地基不稳固,你说要盖高楼大厦,那是不可能的啊!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就是说该修身养性的,你却没有修身养性,仅是要求别人;不应该去苛责别人的,你却一直在苛责别人,你要是说这样的人生能够成功,能够“明明德”,能够把他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这里最后一句话就讲“未之有也”——那是不可能!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先回来改变我们自己的话,你不可能去改变得了别人;我们没有先回来修身养性的话,你不可能要别人修行;我们本身没有开发智慧、没有开发出慈悲心的话,你不可能要求别人有慈悲心。所以你的人生要成功的话,一切总归的根本就是回来到这个核心,净化我们自己,改变我们自己,这是成圣成贤的第一个步骤,这是起点。
要“明明德”、成为圣贤、成为名流千秋万世的伟人,次第步骤就在这里,而重点核心又很清楚,不会含糊笼统,也不会保留一手。所以当我在读这些的时候,我很感恩我们这些古圣先贤,他们真的具有伟人的特征特色——无藏私、无保留,无我无私的来回馈、来奉献。这一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如果配合幻灯片来讲的话,大家体会的更深,包括说怎么样去“格物”,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一般我们都会认为:我了解、我知道,我已经清楚的知道了。
要跟大家勉励分享的就是:“格物致知”没有那么容易。一般人很容易因我们粗浅的认识形成偏见,然后就下判断、下结论,那是因为你的了解不是正确的、不是全面的、不是深入的,一般人很容易形成类似瞎子摸象一样的情况。对于实相我们往往只了解了部分、了解了片段,然后就匆忙下论断。当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实相而下论断的时候,你所下的论断会正确吗?不会的。这样就会变成:我们自己的偏见自己没有觉察到,误以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结果就产生错误的判断、错误的认知,最后导致你走的方向就像骨牌效应那样,会错、错、错下去。
所以不要以为,“格物致知”很容易,我感觉这个我知道、我已经很客观、公平、公正了。不要轻易下论断,因为越轻易的下论断,我们就越容易被自己所欺骗。“格物致知”方面很重要,如果“格物致知”是那么容易的话,你早就开发智慧、慈悲心展现,你的生命早就没有痛苦、不安了,你的人际关系会很和谐。
我在强调一遍噢:如果你真的格物、真的致知、真的了解生命实相、了解真理实相,那你一定很自然的有高等的智慧,你的心胸、你的度量就会不一样——没有界限、没有冲突、没有对立。所以很自然的你就不会有忧悲恼苦,不会有痛苦不安。如果你真的格物致知,他会是一个良性的反应,就像骨牌效应这样,自然就一路带出智慧、慈悲、祥和出来。
如果我们问我们自己,我内心对生命还有困惑吗?对人生未来还有困惑吗?我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冲突、痛苦、不安?如果有这些现象的话,我们如实回来面对自己,可能我们哪些方面没有真正了解,发现我们对于“格物致知”方面没有做得好、没有透彻。如果我们愿意如实回来面对自己的话,我们从现在开始就用客观的心来认清、认识,对事情我们来求真求证。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着真诚、真心的对待自己的生命,学习着真诚、真心的对待我们的家人,对待我们的同参道友,对待我们公司里面的职工,对待我们的同胞。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着真诚、真心的去做。
“大学”之道就是成圣成贤之道。不要说我看了《大学》之后,认为这些道理我都懂,那我就是圣贤之人了,如果你自认为是圣是贤的话,你就不够资格,因为真正的圣贤之人,绝不会跟你讲他是圣人,就像真正的太阳它不会跟你邀功,真正在默默奉献、付出的人,很少跟你邀功,不会跟你强调他多么的重要,他是圣贤然后要你来崇拜,不会这样的。
我们下面会慢慢再把它解析开来,大家就会知道真正的圣贤,绝对不是用嘴巴讲出来的,而是他们的德行,…
《大学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