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落。“心正”就是有平等心、慈悲心善待每一個人。所以“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當你的心真正安詳快樂,你的身當然就很正確、很明顯的呈現出來真正的修身養性。
你身修之後,你的家就齊,也就是說因爲你改變了,家庭的氛圍也改變了。以前脾氣粗糙,以前很愛生氣,以前總是看不慣別人,現在當我們了悟生命實相之後,從新“格物致知”之後,知道我們過去的心態是錯誤的,過去的人生觀是錯誤的,所以我們懂得跟家人道歉。一位父親如果知道過去是用錯誤的方式對待小孩子的話,他會誠心誠意的給小孩子道歉,如果我們過去曾經錯誤的讓另一半痛苦的話,當你真正開悟、真正了解生命實相之後,你會誠心誠意的跟對方道歉、忏悔。當我們流露出這樣一種跟以往不同的心靈品質的時候——身心柔軟,脾氣改變了,個性改變了,家人一定會跟著改變。本來沖突不斷的家庭,會因爲你的改變而改變。
我們一般人都只是在強調要別人改變,責備對方怎麼不改變?認爲如果你能夠改變的話,這個家庭就會很和諧,如果你能夠像我一樣這麼好的話,像我這樣正人君子的話,我們這個家庭就很和諧,我們這個公司就很好,我們這個社會就會太平……你怎麼不改變?
我們都會一直要求別人改變,這是一般人的情況。但是你要別人改變,別人也會怎麼樣?也會要你先改變你自己。所以我的體會是:除非我們先改變自己,不然你不可能去改變得了別人。這一句話是跟大家分享,我再強調一次,因爲這是我的經驗談:除非我們先改變我們自己,否則你不可能去改變得了別人。所以你的家要齊,就是說要讓這個家庭的氣氛改善、和諧,希望親子關系要和睦和諧,希望家人關系很祥和,記得,不是去要求家人,不是去要求別人,不是去要求另一半,重點核心就在這裏:回來改變我們自己。你真的心態改變,人生觀改變,身心柔軟、慈悲善待家人,明理客觀、很公平、很具有愛心的對待家人,家人一定會因爲你的改變而改變。
我想有不少人他們已經能夠證明到這方面,如果你還沒有印證到的,你回去不妨好好的去實驗,實驗看看嘛。看看你原來是要別人改變,但是幾十年來還是沖突不斷,回來改變我們自己看看,是不是真的能夠讓家庭和諧?你真的這樣去實驗看看,你就知道,大學裏面所講的是真是假。你要讓這個家庭和諧、讓公司和諧、讓單位和諧團結,重點就在我們本身改變了,當你的德行、你的智慧能夠讓一個小單位、讓一個家庭改變,讓家庭越來越和諧,讓公司越來越和諧,這時候你的公司會蒸蒸日上,而且你的德行會德澤更多的衆生,他會逐漸的向外去擴散擴大,因爲有慈悲心和智慧,不管你到哪裏都會促進你所到環境的和諧。在有沖突的地方,你能夠讓沖突大化小、小化無;到有對立的地方、有敵意的地方,你能夠讓這些對立敵意逐漸的消除、消失。這是因爲你的智慧流露,慈悲心、愛心的流露,這時候你這世間的正面影響就像波浪的漣漪,逐漸的擴大、擴大,自然“家齊而後國治”。
你的德行越高、智慧越高、慈悲心越大,你所影響的範圍就會越大,這時候“國治而後天下平”,這就是大同的世界、和諧的社會。你能夠這樣廣利衆生,衆生對你就充滿著感恩,不是你要別人的感恩,而是人家自然的就會感恩。爲什麼孔子兩千五百年後,還有這麼多人感恩他?給他鞠躬,給他合掌頂禮感謝他?那是因爲衆生感受到我兩千五百年後,還能夠承受到你的德澤,立功、立言、立德,可以超越時空而存在。
把我們的心量打開,把我們的智慧打開,把我們的心胸度量打開,以利益廣大衆生爲理想、爲目標,能夠這樣的話,你的生命是不是會過得很充實、很有意義?這就是具體的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樣可以了解嗎?《大學》的第一章講的很奧妙,他是一個很完整的一個圓,然後又告訴你次第、方向、步驟——怎麼樣從一位凡夫能夠改變然後成爲聖賢,都毫無保留的告訴你了,這是無價珍寶。
今天有因緣大家來這裏,聽聞這兩個小時的講座,如果你能夠掌握到這個核心要領的話,這兩個小時勝過你得到千百萬的財産、財寶。祖先留給我們珍貴的無形智慧之寶就是這些,你如果沒有開發我們的智慧,只是以世間的那種觀念,認爲如果我經商成爲大財團之主,成爲很富有的人……好,就算你富甲天下,擁有好幾十億,甚至好幾百億的資産,那你能不能讓後代的子孫、廣泛的子孫來祭拜你?你能不能讓後世的人都感恩你?有錢你買不到這些啊。你要別人真正由衷的感恩你,不是因爲看到你的錢,不是因爲你官位大,而是看到你的智慧,你的慈悲。你利益衆生,他本身也感受到你的德澤,他本身也獲益了,這時候人家是由衷的流露出尊敬、敬愛、敬重,這就是成聖成賢之道。
世間再多的財富,沒辦法讓你成爲聖賢,有世間再高的名位,也未必能夠成爲聖賢。因爲即使你處在高位……,除非你發揮出自己生命的意義,除非你讓衆生感受到你真的充滿了智慧、慈悲,和大愛,讓衆生感受到你的德澤,他自然就感恩、敬愛你。所以我們要知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天子講的就是最高領導人、國家的領導人、省的領導人、縣的領導人、單位的領導人、家庭的領導人,小到我們每個個人都是應該要以修身爲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如果我們沒有好好善待自己,沒有好好淨化我們自己,我們怎麼樣能夠讓家庭和諧,讓公司健全呢?如果我們本身都是喜歡喝酒、喜歡鬧事,你怎麼樣管理一個公司呢?本來應該好好的修身養性,改變我們自己,但是我們卻沒有這樣做,而是一直去要求別人,這是“其本亂而末治者”,你本身沒有改變自己,你沒有德行的話,你說要別人見賢思齊,要別人來跟你學習,要把家庭照顧好,或是說要讓公司能夠興旺,這裏就講“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那是不可能的!好象地基沒有打好,地基不穩固,你說要蓋高樓大廈,那是不可能的啊!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這就是說該修身養性的,你卻沒有修身養性,僅是要求別人;不應該去苛責別人的,你卻一直在苛責別人,你要是說這樣的人生能夠成功,能夠“明明德”,能夠把他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這裏最後一句話就講“未之有也”——那是不可能!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沒有先回來改變我們自己的話,你不可能去改變得了別人;我們沒有先回來修身養性的話,你不可能要別人修行;我們本身沒有開發智慧、沒有開發出慈悲心的話,你不可能要求別人有慈悲心。所以你的人生要成功的話,一切總歸的根本就是回來到這個核心,淨化我們自己,改變我們自己,這是成聖成賢的第一個步驟,這是起點。
要“明明德”、成爲聖賢、成爲名流千秋萬世的偉人,次第步驟就在這裏,而重點核心又很清楚,不會含糊籠統,也不會保留一手。所以當我在讀這些的時候,我很感恩我們這些古聖先賢,他們真的具有偉人的特征特色——無藏私、無保留,無我無私的來回饋、來奉獻。這一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如果配合幻燈片來講的話,大家體會的更深,包括說怎麼樣去“格物”,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一般我們都會認爲:我了解、我知道,我已經清楚的知道了。
要跟大家勉勵分享的就是:“格物致知”沒有那麼容易。一般人很容易因我們粗淺的認識形成偏見,然後就下判斷、下結論,那是因爲你的了解不是正確的、不是全面的、不是深入的,一般人很容易形成類似瞎子摸象一樣的情況。對于實相我們往往只了解了部分、了解了片段,然後就匆忙下論斷。當我們沒有真正了解實相而下論斷的時候,你所下的論斷會正確嗎?不會的。這樣就會變成:我們自己的偏見自己沒有覺察到,誤以爲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結果就産生錯誤的判斷、錯誤的認知,最後導致你走的方向就像骨牌效應那樣,會錯、錯、錯下去。
所以不要以爲,“格物致知”很容易,我感覺這個我知道、我已經很客觀、公平、公正了。不要輕易下論斷,因爲越輕易的下論斷,我們就越容易被自己所欺騙。“格物致知”方面很重要,如果“格物致知”是那麼容易的話,你早就開發智慧、慈悲心展現,你的生命早就沒有痛苦、不安了,你的人際關系會很和諧。
我在強調一遍噢:如果你真的格物、真的致知、真的了解生命實相、了解真理實相,那你一定很自然的有高等的智慧,你的心胸、你的度量就會不一樣——沒有界限、沒有沖突、沒有對立。所以很自然的你就不會有憂悲惱苦,不會有痛苦不安。如果你真的格物致知,他會是一個良性的反應,就像骨牌效應這樣,自然就一路帶出智慧、慈悲、祥和出來。
如果我們問我們自己,我內心對生命還有困惑嗎?對人生未來還有困惑嗎?我爲什麼還有這麼多的沖突、痛苦、不安?如果有這些現象的話,我們如實回來面對自己,可能我們哪些方面沒有真正了解,發現我們對于“格物致知”方面沒有做得好、沒有透徹。如果我們願意如實回來面對自己的話,我們從現在開始就用客觀的心來認清、認識,對事情我們來求真求證。從現在開始,我們學習著真誠、真心的對待自己的生命,學習著真誠、真心的對待我們的家人,對待我們的同參道友,對待我們公司裏面的職工,對待我們的同胞。從現在開始我們學習著真誠、真心的去做。
“大學”之道就是成聖成賢之道。不要說我看了《大學》之後,認爲這些道理我都懂,那我就是聖賢之人了,如果你自認爲是聖是賢的話,你就不夠資格,因爲真正的聖賢之人,絕不會跟你講他是聖人,就像真正的太陽它不會跟你邀功,真正在默默奉獻、付出的人,很少跟你邀功,不會跟你強調他多麼的重要,他是聖賢然後要你來崇拜,不會這樣的。
我們下面會慢慢再把它解析開來,大家就會知道真正的聖賢,絕對不是用嘴巴講出來的,而是他們的德行,…
《大學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