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學之道▪P5

  ..續本文上一頁讓衆生贊歎,讓衆生敬佩,讓衆生由衷的感恩。讓衆生從心裏面就會想要跟他看齊學習。所以記得,不要說學了大學之道,我們就是聖賢之人,不要這樣錯誤的解讀噢。你要真正把你的“明德”彰顯出來,絕對不是在炫耀我慢,而是來利益衆生、回饋世間、回饋社會、造福百姓。

  我們上一講大致在文字上面解析過了,理論上面我們也做了解析,今天這兩個小時,我們盡量從實相上面來協助大家去了解:什麼是真正的“明德”?你要真正的“格物致知”,才能夠來到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如果我們對真理實相有偏差的理解,或對某個人有偏差的理解,而我們不知道,沒有警覺,沒有警惕到的話,我們所做的判斷,就是僅從你個人的一個小小的角度去理解而已,很容易落入瞎子摸象的境地,然後見爭不斷,有人說大象是一根柱子,有人又說大像是一個掃把。這都是因爲我們的“知”不是真正來到“致知”,“致知”講的就是你透徹的了解,“致知”又在于“格物”,就是說:你要透徹了解,必須要有科學家的求真求證的精神,格物辯證。這是鼓勵大家不要迷信,要客觀、冷靜、理智的來探討,來求真求證。

  所以 當你真正了解生命的實相,了解真理實相,也了解衆生的實相,這時候你的判斷會非常的正確,你的智慧會很完整的開啓,當然你因爲了解真理實相之後,就會安心自在,自然就會流露出來一種品質,就是感到我沒有欠缺什麼,世間的一切我都無所欠缺,我不必有貪,也不需要貪,我很感恩、很知足,自然流露出來的就是崇高的品德——人到無求品自高。知足常樂,那都是來自于我們對生命實相的了解,是因爲我們知道我們本自具足,我們擁有無盡的寶藏。

  整個大學之道,它一直按照層次、次第講,講到最根本是來到“格物致知”。上個禮拜我們跟大家留下了這個很重要的關鍵點,不是說故意保留一手,吊大家口味,不是這樣,而是因爲時間的關系。我們現在有因緣,我們就比較具體、詳細的來解析什麼是“格物致知”。因爲這個觀念、關鍵大家如果掌握到了,你對事情的看法會跟以前不一樣,你對事情的判斷力、穿透力會跟以前不一樣,你不要以爲說:噢,我是大學生,我是博士,我是科學家,那我對事情的看法就會是很客觀、很如實、很到位的。如果你這樣認知,很容易形成聰明反被聰明誤。

  我們等一下透過一些實相來跟大家介紹,讓我們看看跟你以前所認知的有沒有落差?等一下我們會播放幻燈片,就是從我所了解、所認識的角度來跟大家分享,然後對比一下,你是否有這樣相同的認知?或是深淺度有沒有什麼不一樣?如果大家對萬事萬物的看法來到更深、跟廣,那你的正確性就會大大的提升。只要你的看法正確、判斷正確,你的生命就會大大的成功,而且你生命的光輝會真正發揮出來利益廣利衆生。

  因爲大屏幕跟我的電腦屏幕都是連線的,所以你們不用看我,現在看大屏幕就可以了,要依法,不要依人啊!

  我們說要“致知”,要“格物”,那我們格物致知,是爲了要了解什麼呢?就是要回到“明明德”,第一個,我們要了解我們本來的心,我們的良心本性,到底具有哪些特征、特色?第二,我們要了解所謂的“明德”是什麼,中國造字很奧妙,“明”這個字是由什麼所組成?日月對不對?所以“明德”講的就是日月的德性、德行,我們再把它具體一點,就是天地、大自然的德行。對天地、大自然的德行,你真的了解了,就會更清楚的了解我們的良心本性具有哪些德行,因爲我們的心跟大自然的心,我們的特征跟大自然的特征是完全一樣、完全一致的。

  不論任何人,也不管你承認不承認,我們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有誰可以否定嗎?我們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我們就是宇宙的縮影,我們就是大宇宙的縮小的一個象征,你就是一個小宇宙。如果今天我們不了解“明德”——大自然的特征、特性的話,我們很難了解我們本來的良心理性是什麼樣的特征、特性。因爲在我們生命成長的過程之中,我們被很多不正確的觀念知見汙染了。這些讓我們的人生帶著很多的錯誤觀念、很多偏頗的論斷,而我們不知道我們本來的面目、本來的良心是什麼。所以,有時候人們很容易産生自卑,自歎我們是業障深重,覺得我樣樣不如人,或者說我們是女人,少修多少世,那個自卑感會一直不斷地湧出來。又或者你不知道生命的實相,因而産生很多的“傲慢”、自以爲是。

  今天第一個階段,先來跟大家介紹“明德”,先從大的範圍來講,先從大家容易看得到的範圍來講。比如說我們這裏是文廟,大家所敬愛的孔子的德行是怎麼樣的,若我們把這樣一個至聖先師他的特征、德行講出來,這樣我們就可以具體的見賢思齊。“明明德”,這是孔子對大家的勉勵,孔子不是要你只在他個人身上抓取,向他個人看齊,不是這樣的。我們學習孔子是向什麼看齊學習?是因爲他具有那種超越時空的宏觀,就是跟整個宇宙的“明德”來看齊、學習。

  

  大 學 之 道(四)

  我們要如何看懂宇宙的這個“明德”?因爲他是無字天書,所以你要具有一些悟性,用你的心靈去體會。天何言哉,地何言哉,我們雖然聽不到他在講話,但事實上天地父母一直都在跟我們示現“明德”是什麼,只是我們看得懂或看不懂,這樣而已。

  我們現在就一一來解開天地的“明德”,日月的“明德”。我們現在就回到這裏——大家看得到的大地,先從大地的特征、特性來看。“天地”指的是什麼?我們說天地父母,地球、流水、空氣、土壤,我們可以把它稱爲母親,太陽、陽光、虛空,我們可以把它稱爲父親。我們就是這地球、太陽系天地父母化育下的子

  ( 圖 一 ) 女。你、我、他任何再有錢的人,權位再高的人,或者是地球上所有的領袖,沒有一個人例外,都是這地球、太陽系、天地父母的子女。因爲你、我、他都是整個大自然所化育、所長養的啊,所以我們要具體的理解。我講的這些不是讓你去迷信,只是要你真的冷靜、理智、客觀的去了解。我講的都是實相,是要協助大家去看到生命的實相。好,我們現在來看這一張。圖片上的這個人(圖一),他背著豐收的五谷稻米。這些稻米來自于什麼的化育?來自于大地土壤的化育,天地父母在化育我們,而且同時展現出那種“明德”給大家看,但是一般人不容易看到。

  這張是叁面鏡子(圖二),有的是破碎的,有的是凹凸的,有的是很平、很明的鏡子,這個鏡子代表的是我們的心,如果你的心是充滿了貪嗔癡,充滿了傲慢,或者心是很散亂、很狂野的時候,就像第一個凹凹凸凸、破碎的心、破碎的鏡子;而第二面鏡子是你處在誠意、淨心的階段,心比較明、比較完整一點,但是凹凸

  度都還很大,這就是古聖先賢勉勵我們要 ( 圖 二 )

  身修、意誠、心正——修身養性的階段,慢慢的要讓我們心靈的汙垢逐漸減少,來到第叁個階段,就是明心見性。明心,也就是說你的心清淨了、汙垢沒了,心清淨的時候,你就可以如實的去看到實相,看到宇宙、大自然所示現給我們的“明德”,你看到之後就知道我們怎麼樣去學習、怎麼樣去啓發、激發我們本有的那些天賦。

  我們現在來看這叁面鏡子,它們照出來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看下一張(圖叁),這是一只兔子在叁面鏡子前所呈現出來的樣子。兔子,它本來是一個完整的實相,但是在不同凹凸層次的鏡子面前,所呈現出來的卻不一樣,鏡子就代表衆生的心,如果你是第一個凹凹凸凸的心,那你看到這個兔子時,你的心裏面反映出來的兔子形狀就是這樣的,你

   (圖 叁 ) 心裏面會覺得:哦,我看到了魔鬼,我看到了一個大壞蛋、一個很令人嗔恨的仇敵,這時候你的心是這樣一個凹凸的投射。

  當你慢慢走在身修、意誠、心正的階段,“心正” 就是心慢慢的在矯正、慢慢在平整的過程,這時候你看的事情就會比較接近實相、 接近原貌,這時候“格物致知”就漸漸的呈現出來,但還不是完整的,這時候不要得少爲足,而是繼續 “格物致知”、“意誠”、“心正”。到後來,我們的心是一面又平又明的鏡子,這時候在你的心鏡裏面看出來的兔子就是原來兔子的形象。這是一個啓示,大家要以此類推那些聖賢他們能夠成就聖賢的德性、德行是什麼?是因爲他們的心是如此的光明磊落、如此的浩瀚,所以他們看事情能夠看得正確又深入。

  大自然,他每天都在跟我們啓示,只是一般人不容易看得懂啊。莊子一直鼓勵我們大家以大自然爲師,這太奧妙、太深了。你看大自然它就像我們大家偉大的母親,它不斷的化育萬物,讓這些稻米五谷成熟,也化育很多的蔬菜來養育衆生。我們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啊,如果媽媽懷孕的時候,胎兒在母親的肚子裏面,他要不斷的吸收母親的營養,母親就要不斷的吸取營養來供應肚子裏面的胎兒,這個大家都可以理解嘛,對不對?所以母親胎中的小孩,他是不斷吸收母親身體裏面的營養,那不要忘了,我們每天吃飯、喝水,我們每天在吃東西、在補充營養,就是我們每天不斷的在吸收我們天地父母親的營養。

  大家要把那個範圍打開,不要認爲我現在長大了,我怎麼還在吸收我媽媽的營養呢?如果你這樣的思維,那範圍就很狹窄,我們要把這個範圍打開,每一個人都一樣,不管你是任何宗派、任何宗教都一樣,每個人、每天我們都在吸收大自然的能量營養,這就像母體中的胎兒,他不斷在吸取母親的營養。你看,我們的天地父母它長養、化育出很多的食物讓我們可以吃。所以每當我看到農人在收割的時候,不管是收割稻米、或是收割水果、五谷,我的心就像小孩子一樣的,跟他們一樣好喜歡、好喜悅,因爲看到五谷豐收,…

《大學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四念處修行要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