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不好?不要客氣,盡管挖,你挖的越多,祖先所留下來的珍寶越能夠發揚光芒。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一個人你說我要修身養性,要成爲人家的模範,讓子女可以學習,讓家人可以學習,如果你本身做得不公平、做得不公正,你的心不端正的話,那你只是擺個威嚴的外相出來,別人還是不會服你呀。所以,真正修身養性的重點核心就在于“先正其心”,讓我們這一顆心能夠來到公平、公正、無私。你怎麼樣能夠讓家人信服,怎麼讓小孩子信服?我們就要公正、公平、正其心——我們的心很正,然後又充滿了慈悲、充滿了大愛。
一家公司的董事長主管,你怎麼樣讓員工、讓幹部信服呢?一定是我們的心正,我們沒有藏私、沒有偏心,我們用平等心善待每個員工,我們用平等心善待幹部、善待屬下。不因爲我是董事長,然後我就多得一些利,我一樣公平、公正、公開,你能夠這樣對自己負責,對衆生負責,別人一定會信服你。所以你的心正,人家就認可,而且覺得你是很有修養的人,像這樣自然就能夠得到屬下幹部的心。
你真的心正,修身養性,家人同樣的會感受到你的大愛,你的慈悲,所以這個家就會很和諧,這個公司就會很團結。這些不是用命令、不是用口號來達成,命令、口號頂多讓人家表面上服從而已,真正要讓人家心服,一定是我們的心性品質做到讓人家敬佩,不是只有口說而心不行、心沒做。
所以,“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你說我很正心、我很正直、我很公平,具體的展現就在于你做出來的行爲是誠心誠意,沒有勾心鬥角,沒有暗中要去算計別人,或是說要讓別人吃虧,沒有那些表裏不一,面前說一種話然後背後說一種話。你如果讓人家感覺你是兩面人表裏不一的話,別人會服你嗎?不會的。所以我們一定是要誠心誠意表裏如一。真誠真心的善待家人、善待小孩、善待父母親、善待另一半,我真誠真心的善待員工、幹部、屬下,你的真誠、真心能動天哪。誠心誠意能夠感動別人,這個“誠”是一個言字旁,在加一個成功的“成”,你真的做到誠心誠意表裏如一的話,可以說這已是邁向成功、做人成功了,這樣知道嗎?
核心要領就在這裏,我們做什麼事,講什麼話都是真誠、真心,不會去傷害別人,不會去陷害別人,不會表面說你這個人怎麼好,但是背後卻不斷的批評、批判,不會這樣。或是我們講話的心機裏面會去傷害別人,都沒有那些的。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一個人他怎麼樣能夠來到秉持著良心理性,誠心誠意的善待家人、善待衆生呢?一定在于他的內心是安心的、安詳的,那他怎麼樣能夠做到內心很安心、很安詳呢?重點就在于“致其知”,因爲他了解了生命的實相,了解了萬事萬物的實相,了解人世間的實相,對真理實相他充分了解了,這時候你才會真正的安心、安詳。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爲什麼有的人脾氣會很暴躁?因爲他內心有很多的苦悶。他爲什麼有很多的苦悶?因爲他的內在是沖突對立、煩躁不安的,覺得別人在傷害他,覺得他很委屈,或是說他覺得自己的生命茫茫然,很恐慌,尤其年紀越大之後,他越恐慌。因爲生命的方向感不知道,生命的意義在哪裏不知道,爲什麼我明明想要這件事情成功,他偏偏要失敗?因爲你沒有“致知”,你沒有真正透徹去了解事情的實相。爲什麼員工屬下他不服你
你除了沒有真誠、真心對待他們之外,你沒有適才適用、沒有知人善任,或是說你誤解了他們、扭曲了他們,他的本心本性本來都是善心善意啊,但是你卻誤解了他,或是當主管的怕屬下的優點贏過他,而內心裏面有所嫉妒。這樣的話,我們看不到屬下的優點,沒辦法讓他發揮出來,所以沖突就會不斷。這就是因爲你沒有真正客觀的去了解實相,所以一個人你要來到內心的和諧、家庭的和諧、單位的和諧,除了誠心、誠意之外,最重要是你能夠真正了解我們的生命、也了解真理實相、了解衆生——“致其知”就是你真正的了解。
“致知在格物”——真正的了解生命、了解真理實相,這個了解的重點就在這裏,來自于“格物”,也就是你認真的去探討、去求真求證,你對事物要真正的了解,不是道聽途說,不是看個膚淺的表面然後就下論斷,他不是這樣;也不是別人跟你講說某某人怎麼樣不好,某某人在偷公司的財物,然後你就認爲他是壞人。一般人很容易別人怎麼講我們就怎麼信,這個很容易變成以偏概全,或是走入迷信。你如果是迷信,沒有真正去求真、求證的話,你沒辦法真正了解真理實相,你沒辦法真正了解真理實相的話,你的心不會真正的安心、安詳,因爲你有太多的不知道、太多的無明。你不了解小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不了解小孩子真正想要做的,他明明對美術、藝術很有興趣,你卻一直要他去當醫生,偏偏要用你的意思去主導,這樣的話你痛苦,小孩子也痛苦。爲什麼別人能夠把公司經營的蒸蒸日上,而你雖然很想賺錢,很想讓公司成功,但爲什麼偏偏越來越慘,公司的員工的心卻越來越渙散?那是因爲你常常以偏概全,常常沒有真正了解實相,也就是說沒有“格物”。
這個“格物”就是追根究底,了解真正的實相是什麼。我們因爲了解聽聞之後,有去實驗,有去檢驗,有去求證。當你有“格物”的心,你就能夠真正了解實相,了解了實相,我們的心才會真正的安心。這時候你對處理事情就充滿著智慧,你也會逐漸的邁向成功。格物辯證,求真求證,這是一個人邁向成功很重要的心態觀念,重點在這裏。一個人成功與否就在這裏——你對事情是一知半解,或是道聽途說,或是迷信,還是真正去求真求證,它是攸關你人生未來成敗的關鍵,如果你只是迷信人家怎麼講,你就怎麼信,這樣很容易被牽著鼻子走,很容易變成跟屁蟲,你的生命沒辦法真正的成功。所以鼓勵大家拿出科學家求真求證的精神,格物辯證,你認真的去探討了解實相之後,就能夠“致知”。
好,我們再看下一段,“格物而後致知,物格而後知致,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個“天下平”,就是一個理想和諧的社會、世界的實現,不用把“天下”界定的一定要是整個國家、或是整個世界,因爲,每個人有你所處的範圍,有你所處的生活圈,有你所處的社會、世界,你能夠把你所影響到的範圍——當然越廣越好,但是不一定把他界定爲整個國家,而是你所能夠影響到的世界,你能夠讓他祥和、和諧,這就是一個理想生命人生的實現。
但是他的次第是怎麼樣的呢?是“物格而後知至”——你真正的求真求證,然後去了解我們生命的實相,了解萬事萬物的實相,這時候你的“知”就是真正的了解、真正的知道,也就是所謂的開悟、開啓智慧。爲什麼孔子他能夠講出一般人想不到的那些真理?因爲他所了解的比一般衆生更深入,對衆生心他了解的更深入,對生命的實相他了解的比一般人更深入。爲什麼孔子、老子他們對宇宙人生所講出來的都超乎一般人的理解、超乎一般人的想象?那是因爲“格物”方面他們做的很深,了解的比一般人深,他們的眼光看得更廣、更高、更遠。
重點就在于“格物”,這就是求真求證,所以“物格而後知致”,你的了解就不是道聽途說,不是盲信、不是迷信。你真正的知道之後,自然的開啓智慧,這時候所開啓的智慧不是一般的盲信、迷信,不是那種層次。這是告訴我們真正開啓智慧的要領核心,就在于“格物而後知至” 。
好,當你真正了解真理實相,了解生命實相,開啓了高等智慧,這時候“知至而後意誠”,因爲你對生命要回歸哪裏你也清楚了,生命的意義在哪裏你也清楚了,生死大事你也了解了,這時候你很安心、很安詳,內心是和諧的,因爲你不用再到處去尋尋覓覓了,所以心靈裏面不會繃緊。再來,當你了解真理實相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你會了解原來我是那麼樣的富有!你會來到真正心靈的充實,生命的富有,所以知足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快樂並不是說我擁有很多,而是因爲知足啊。他覺得他很富有,這個富有不是外面世界的錢財,而是因爲他了解生命的實相,了解我沒有欠缺什麼,我不必住富麗堂皇的地方,我只要有個地方可以遮風避雨,能夠有清山綠水,蟲鳴鳥叫,我就很快樂、很安詳。
大 學 之 道(叁)
一個真正了悟生命實相、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所需的物質反而是越少,因爲他覺得我沒有欠缺,所以我不需要那些,別人需要穿金戴銀,要穿名牌,我覺得我不需要那些,我簡單樸素就很快樂、很自在、很安詳。就像顔回他一旦食、一瓢飲卻很快樂,就是因爲“格物知至”啊,然後“意誠”,因爲他心滿意足,他沒有欠缺什麼,所以不會起貪,不會起貪就不會去傷害別人,不會去嫉妒別人、排斥別人,因爲你覺得很知足、很快樂、很安詳,沒有欠缺什麼,所以這時候你才會真正做到誠心誠意的善待每一個人。
誠心誠意當然用修的也可以修出來,但是那一種誠心還不是真正的誠心,真正的誠心是來自于我們真的了悟真理實相、了悟生命實相,而且了解我跟你,我們是生命的共同體,了解我跟你本是同根生。一個真正了解生命實相、了解真理的人,他一定不會去傷害你,一定不會讓你造成痛苦,他一定是真誠真心的對待你,因爲對你好就是對我好,看到你快樂就是我跟你分享快樂。
所以,“格物致知”是非常重要的階段,你這裏做好了之後,後面自然就會誠心誠意善待每一個人,慈悲心自然的流露,愛心自然的流露,做事情有智慧。“意誠而後心正”,因爲這時候我很快樂、很安詳、很知足,所以沒有私心、沒有貪心、沒有一定要追逐名利,只是隨遇而安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因爲我的生命得到了無盡的寶藏,不論到哪裏我都是感恩回饋、奉獻付出,所以他不會有貪,光明磊…
《大學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