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烦恼即菩提”辨析——以《六祖坛经》为中心(上)▪P3

  ..续本文上一页区别,现在谈什么是世间和出世间。在〈般若品〉里,六祖大师给大家提供了一篇“无相颂”,不论是对在家的还是出家的佛教徒,这都是一篇重要的学佛纲领。六祖在“无相颂”提到,世间与出世间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正见。见,就是见地,相当于现代所说的哲学见解,即有没有正确的观点、立场和方法。

  终极的存在是什么?不是我们这个肉眼所见的世界。经常看到一些弘扬佛法的文章说,佛早就看到我们身上有八万四千条虫,你看现在已经被科学证明了。那科学还没有证明呢,难道佛就是胡说吗?这都是对佛法没有信心的表现。所有世间的学问,其实都是用肉眼的方法,即便借助显微镜和望远镜等科学的观察手段,也不过是肉眼的延伸。凡肉眼所看到的世间,都是不完美的世界。世,是时间上的迁移;间,是空间中的障碍。凡是在时间中迁流、在空间中有障碍的世界,都是有限的,这是因为凡夫的眼光和能力有局限。

  宗教的思想,建立在希冀对有限肉眼的超越上,于是就向往着天眼。各民族的原始宗教和巫术,向往着仰仗超自然的力量,能帮助我们穿透有限的个体生命,去掌握无限的超自然力量。佛教中所说的天眼等各种神通,就远远超越人类所能企及的世界和生命。但是佛法不能仅仅停留在天眼的层面上,那样就容易走向鬼神迷信。上世纪80年代我们走了一条弯路,什么气功、特异功能,片面强化了天眼的层面。

  我们要从世间凡夫的肉眼和天眼,上升到出世间的慧眼。超越我们这个世间的局限性,观照这个世界和众生的本质——缘起性空。如一首流行歌曲所唱的:“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个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然而,佛教还不能仅停留在慧眼的层面,因为慧眼只强调了出世的层面,而菩萨就进入到入世度众生的第四个层面——法眼。佛眼是第五个层面,佛是最真实、最圆满的眼光。不仅是出世,还要含世间于法界之内。佛菩萨的眼界,把我们众生的有限世界含摄在一个清净的法界之中,既包含了世间也包含了出世间。

  我们看世界,不能以世俗的肉眼或者神秘的天眼,去矮化、俗化或者迷信化佛法。我们谈佛法,更强调的是慧眼、法眼与佛眼。眼就是眼光,禅宗里面叫做见地,所以沩山禅师云:“只贵子见正,不说子行履。”

  在禅宗的见地中,世间与出世间并不是截然两分的,并不是让我们离开这个烦恼世间另外去求一个清净的出世间。世间与出世间的区别,只在于我们的见地。如果是邪见,那就导致污浊不堪的世界;如果有了真正的见地,当下就超越这个世间。所以从世间超越到出世间,关键就在于树立正见。

  第四点,“淤泥定生红莲。”(〈疑问品〉)

  六祖大师用透彻的哲学智慧,给我们指明学佛并不是逃离这个世间,去获得一个他方世界的签证。理想的佛国世界在哪里?就在我们脚下这个污浊不堪的娑婆世界,要通过不懈的菩萨行实践,转变我们当下这个世界。

  在〈疑问品〉中,韶州韦刺史听了六祖说法后,觉得禅宗与净土法门好像不一样,故率先发问,应该如何修净土呢?所以,六祖又开示了一个无相颂。这第二个无相颂,完全是给在家人学佛的要领:“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理想中的西方净土,就是要在娑婆世界中成就,故“淤泥定生红莲”。红莲,指佛教的理想境界——净土;淤泥,指我们人类世界。这里强调的是修行未必要出家,在家一样可以修行。《坛经》与《维摩经》一样,强调就在烦恼的世间成就我们的菩提道业。

  (三)无念、无相、无住的般若行

  六祖讲“但用此心”,用的是般若智慧。具体言之,那就是“无念、无相、无住的般若行”。我们先引《坛经》中若干条经文:

  1、“在一切处所、一切时中,修般若行。”(〈般若品〉)

  2、无念法门:“心不染著是为无念。”(〈般若品〉)

  3、“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定慧品〉)

  4、“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定慧品〉)

  香港比丘尼宽荣、宽如合述一部《六祖坛经摸象记》,仿照天台宗释名、显体、明宗、辨用、教相五重玄义来解说《坛经》。说《坛经》是以“自性清净心为体”,以“无念无住为宗,见性成佛为趣”,以“默传心印为用”。所以自性是体,无念的般若行是用,要用无念的般若行使我们直了成佛。

  圣严法师在《六祖坛经的思想》中,特别强调无念法门就是《坛经》的修行法门。以无念法门为核心,展开“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修道三纲领。什么是无念呢?不是像枯木一样的没有思想活动。“心不染著,是为无念。”无念,是对境不生起任何执着之心,并不是枯木死灰般的“百物不思”。这种“百物不思”不是无念,是断念,是“念绝”,是为无念之法所束缚,那就是“边见”。《金刚经》里讲得非常清楚,说无相、不着相,但也不能执着于“非法相”,因为执着于法相与非法相都是边见。

  所以在《坛经》的第七品〈机缘品〉里,六祖大师对卧轮所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镜心不起,菩提日日长”的偈子,针锋相对地提出:“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恁么长”。面对眼前光怪陆离的世界,心能做到如如不动,这就是无念法门。智慧在于流通,故“心不住法,道即流通。”禅宗的智慧是活泼泼的,关键在于心不为任何形象、任何境界、任何名相所束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心如执着于名相、境界和各种各样的形象,那就被束缚住了。所以无念就是精神的完全解放,不满足于任何法,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生命与法界、与众生完全会通。

  政府为了开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前两年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了二三十出家人,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开班培训外语人才。后来中国佛教协会请我为这个班讲怎么写佛教论文,我就推荐圣严法师的《六祖坛经的思想》。不是说要学术规范吗?那好,就以圣严法师的论文作为范文。至于论文的题目怎么选,无非是六个字:为佛法,为众生。也就是说,“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现在众生有多少问题,佛教又有多少问题?写文章,就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2009年8月10日讲于黄梅四祖寺“禅文化夏令营”,

  林涛记录整理;王雷泉修改定稿于2010年6月19日)

  

《“烦恼即菩提”辨析——以《六祖坛经》为中心(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