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学的繁荣:隋唐时期的律师和律学(王建光)▪P13

  ..续本文上一页菩萨戒的六法:一者能授人,二者所依处,三者高座秉法,四者专求大道,五者生希有心,六者专为利他求戒。第二是三归,首先受戒者作表白三次:愿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第三为请师,受戒者表白请大德为己授菩萨戒。第四忏悔,受戒者对自己无始以来所犯罪过进行忏悔,以得法器清净方堪进受。第五是发四弘誓愿。第六为问遮,即问有无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上、杀阿阁梨、破羯磨僧、杀圣人七遮罪,若有则不为授。第七正授戒者,问受戒者能否持得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三问三答。第八证明,戒师向受戒者作白,证明其已受得菩萨戒竟。第九现相者,受菩萨戒后,应现种种上品持戒庄严相状。第十说相,授戒师陈说菩萨戒之种种戒相。第十一广愿,即教受戒弟子以忏悔受广大发愿。第十二教令持戒,教导受戒者应具足二持,遍修诸善,遍断诸恶,勤行慈救,恭敬三宝。该《授菩萨戒仪》今见于《卍续藏经》中。  

  智颉(538—597),俗姓陈,字德安,隋代荆州华容(今湖南潜江)人,由于在隋开皇十一年(591)为晋王杨广授菩萨戒而得敕赐“智者”之号,故世称为“智者大师”。智颉为天台宗开宗者和理论的奠基者,他虽然不属于律宗学者,但其十八岁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即授以十戒、导以律仪。后智颉又北度诣慧旷律师求学,“地面横经具蒙指诲”,(《续高僧传》卷十七)因此其有着丰厚的律学思想,这尤其体现在他的菩萨戒思想上。从意思开始,天台宗人都是十分重视《梵网经》和菩萨戒的。智颉研究菩萨戒的重要著疏即是他的《菩萨戒义疏》(或为《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天台戒义疏》等)二卷。本疏是由智颉讲说、门人灌顶(561—632)记录而成。  

  智颉认为,由于《梵网经》为罗什最后诵出誓愿弘宣,而一言三复,文义幽隐,旨趣深玄,故他的《菩萨戒义疏》重在指导晓示,令后生取悟为易。本疏初立释名、出体、料简三科,后释经文,义解简略。在本疏中,智颇回顾了中国关于戒体属性及其思想的争论,本疏也是在道宣之前中国义学僧人对戒体理论的系统回顾与总结。考虑到陈隋之前律师们许多戒律著疏大都不存,所以这种回顾就更有史料意义。本疏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天台宗、净土宗所传大乘圆顿戒专依此书而立。因此后世对《菩萨戒义疏》的注疏甚多,如有明旷的《菩萨戒义疏删补》三卷、道熙的《菩萨戒义疏钞》四卷、蕴齐的《菩萨戒义疏记》三卷、袜宏的《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五卷、道光的《菩萨戒义疏见闻》六卷等。  

  智旭说智颉的《菩萨戒仪疏》“文约义广,点示当时之明律者则易,开悟今时昧律者则难”。也就是说,智旭认为,由于智额的《菩萨戒义疏》太深奥,明代时,人们已经不易看懂了。(《梵网经合注》)  

  陈、隋至唐几百年间,对《梵网经》下卷的注本很多,今见于《大正藏》或《卍续藏经》的关于菩萨戒的主要注疏还有:  

  (1)陈隋时释智文的《菩萨戒疏两卷》,今不存。  

  (2)唐澄照赞的《略授三归五八戒并菩萨戒》一卷。  

  (3)贤首大师法藏的《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法藏(643—712)的《梵网经菩萨戒本疏》,或称为《梵网戒本疏》、《梵网法藏疏》等六卷。本疏援引有八十种经律论,其中还有《居士请僧福田经》、《比丘应供法行经》等已佚经典数种,详解《梵网经》卷下之菩萨戒本。疏中分为教起所因、诸藏所摄、摄教分齐、显所为机、能诠教体、所诠宗趣、释经题目、教起本末、部类传译、随文解释等“十门”。法藏的疏本也是历史上注菩萨戒本的主要著作之一。  

  (4)唐慧沼(650—714)的《大唐三藏法师西域正法藏受菩萨戒法》,今见于《卍续藏经》中的《劝发菩提心集》卷下。《劝发菩提心集》共三卷,第二卷中制有“受菩萨戒仪轨”。  

  (5)唐澄观(737—838)的《受菩提心戒仪》一卷。  

  (6)唐法铣的《梵网经菩萨戒疏》四卷。  

  (7)新罗义寂(生平不详)的《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三卷。  

  其卷上依《瑜伽师地论》之菩萨地之说,立菩萨戒仪八门:请师、求力、乞戒、长养净心、问缘、正受、启白请证、礼退等。  

  (8)新罗僧人元晓(617一

  )的《菩萨戒本持犯要记》两卷。  

  (9)新罗太贤(或称为大贤,活动时间在742—764)的《菩萨戒本宗要》一卷和《梵网经古迹记》四卷,前者见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后者见于《卍续藏经》中。  

  (10)唐代新罗僧人胜庄(生平不详,曾参与玄奘三藏、义净及菩提流支等之译场,担任证义之职)撰的《梵网经菩萨戒本述记》四卷。  

  (11)唐知周撰的《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五卷,现存卷二与卷四。  

  (12)天台僧人明旷(不详生平)删补的《梵网菩萨戒经疏删补》三卷。  

  (13)《菩萨戒》文一本,收于敦煌本斯坦因第一O七三号之后段,完成于唐僖宗乾符四年(877)。  

  (14)不空的《授发菩提心戒》。  

  所谓菩提心戒,即是以菩提心之自性清净为戒,是三昧耶戒的别名。不空(705—774)的《授发菩提心戒》一卷,又称为《授灌顶金刚最上乘菩提心戒文》、《授灌顶金刚最上乘菩提心戒仪》、《受菩提心戒仪》。本《授发菩提心戒》说的是密教受法弟子受真言菩提心戒之法仪。其授菩萨戒的理论思想影响到清代,有人曾以之来批评读体的授菩萨戒法的不合逻辑。(《新纂卍续藏经》第六十册,《觉源禅师与本师借庵老和尚论传戒书》)本戒仪的主要内容是:(一)礼佛,(二)运心供养,(三)忏悔,(四)三皈依,(五)受菩提心戒,(六)最上乘教受发菩提心戒忏悔文等。凡显密二教重要之戒法悉皆含摄,唯发菩提心戒乃密教特殊之戒法。

  

  (15)唐末五代时的传奥(生平不详)述的《梵网经记》两卷。  

  (16)河东人玄素的《菩萨戒义疏》四卷。(《新唐书》卷六十五《艺文三》)  

  显而易见,从汉魏两晋时期戒律的翻译,及其随后律师队伍的形成,途经南北朝时律学的繁荣,以及菩萨戒经典的丰富注疏,秘密戒的流行,这一切都促进了唐代律宗的出现,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僧人的创造性思维成果,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  

  

  

《律学的繁荣:隋唐时期的律师和律学(王建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