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戒的六法:一者能授人,二者所依處,叁者高座秉法,四者專求大道,五者生希有心,六者專爲利他求戒。第二是叁歸,首先受戒者作表白叁次:願從今身盡未來際,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衆中尊。第叁爲請師,受戒者表白請大德爲己授菩薩戒。第四忏悔,受戒者對自己無始以來所犯罪過進行忏悔,以得法器清淨方堪進受。第五是發四弘誓願。第六爲問遮,即問有無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上、殺阿閣梨、破羯磨僧、殺聖人七遮罪,若有則不爲授。第七正授戒者,問受戒者能否持得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叁問叁答。第八證明,戒師向受戒者作白,證明其已受得菩薩戒竟。第九現相者,受菩薩戒後,應現種種上品持戒莊嚴相狀。第十說相,授戒師陳說菩薩戒之種種戒相。第十一廣願,即教受戒弟子以忏悔受廣大發願。第十二教令持戒,教導受戒者應具足二持,遍修諸善,遍斷諸惡,勤行慈救,恭敬叁寶。該《授菩薩戒儀》今見于《卍續藏經》中。
智颉(538—597),俗姓陳,字德安,隋代荊州華容(今湖南潛江)人,由于在隋開皇十一年(591)爲晉王楊廣授菩薩戒而得敕賜“智者”之號,故世稱爲“智者大師”。智颉爲天臺宗開宗者和理論的奠基者,他雖然不屬于律宗學者,但其十八歲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而出家即授以十戒、導以律儀。後智颉又北度詣慧曠律師求學,“地面橫經具蒙指誨”,(《續高僧傳》卷十七)因此其有著豐厚的律學思想,這尤其體現在他的菩薩戒思想上。從意思開始,天臺宗人都是十分重視《梵網經》和菩薩戒的。智颉研究菩薩戒的重要著疏即是他的《菩薩戒義疏》(或爲《梵網菩薩戒經義疏》、《天臺戒義疏》等)二卷。本疏是由智颉講說、門人灌頂(561—632)記錄而成。
智颉認爲,由于《梵網經》爲羅什最後誦出誓願弘宣,而一言叁複,文義幽隱,旨趣深玄,故他的《菩薩戒義疏》重在指導曉示,令後生取悟爲易。本疏初立釋名、出體、料簡叁科,後釋經文,義解簡略。在本疏中,智頗回顧了中國關于戒體屬性及其思想的爭論,本疏也是在道宣之前中國義學僧人對戒體理論的系統回顧與總結。考慮到陳隋之前律師們許多戒律著疏大都不存,所以這種回顧就更有史料意義。本疏在曆史上影響很大,天臺宗、淨土宗所傳大乘圓頓戒專依此書而立。因此後世對《菩薩戒義疏》的注疏甚多,如有明曠的《菩薩戒義疏刪補》叁卷、道熙的《菩薩戒義疏鈔》四卷、蘊齊的《菩薩戒義疏記》叁卷、襪宏的《菩薩戒經義疏發隱》五卷、道光的《菩薩戒義疏見聞》六卷等。
智旭說智颉的《菩薩戒儀疏》“文約義廣,點示當時之明律者則易,開悟今時昧律者則難”。也就是說,智旭認爲,由于智額的《菩薩戒義疏》太深奧,明代時,人們已經不易看懂了。(《梵網經合注》)
陳、隋至唐幾百年間,對《梵網經》下卷的注本很多,今見于《大正藏》或《卍續藏經》的關于菩薩戒的主要注疏還有:
(1)陳隋時釋智文的《菩薩戒疏兩卷》,今不存。
(2)唐澄照贊的《略授叁歸五八戒並菩薩戒》一卷。
(3)賢首大師法藏的《梵網經菩薩戒本疏》。
法藏(643—712)的《梵網經菩薩戒本疏》,或稱爲《梵網戒本疏》、《梵網法藏疏》等六卷。本疏援引有八十種經律論,其中還有《居士請僧福田經》、《比丘應供法行經》等已佚經典數種,詳解《梵網經》卷下之菩薩戒本。疏中分爲教起所因、諸藏所攝、攝教分齊、顯所爲機、能诠教體、所诠宗趣、釋經題目、教起本末、部類傳譯、隨文解釋等“十門”。法藏的疏本也是曆史上注菩薩戒本的主要著作之一。
(4)唐慧沼(650—714)的《大唐叁藏法師西域正法藏受菩薩戒法》,今見于《卍續藏經》中的《勸發菩提心集》卷下。《勸發菩提心集》共叁卷,第二卷中製有“受菩薩戒儀軌”。
(5)唐澄觀(737—838)的《受菩提心戒儀》一卷。
(6)唐法銑的《梵網經菩薩戒疏》四卷。
(7)新羅義寂(生平不詳)的《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叁卷。
其卷上依《瑜伽師地論》之菩薩地之說,立菩薩戒儀八門:請師、求力、乞戒、長養淨心、問緣、正受、啓白請證、禮退等。
(8)新羅僧人元曉(617一
)的《菩薩戒本持犯要記》兩卷。
(9)新羅太賢(或稱爲大賢,活動時間在742—764)的《菩薩戒本宗要》一卷和《梵網經古迹記》四卷,前者見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後者見于《卍續藏經》中。
(10)唐代新羅僧人勝莊(生平不詳,曾參與玄奘叁藏、義淨及菩提流支等之譯場,擔任證義之職)撰的《梵網經菩薩戒本述記》四卷。
(11)唐知周撰的《梵網經菩薩戒本疏》五卷,現存卷二與卷四。
(12)天臺僧人明曠(不詳生平)刪補的《梵網菩薩戒經疏刪補》叁卷。
(13)《菩薩戒》文一本,收于敦煌本斯坦因第一O七叁號之後段,完成于唐僖宗乾符四年(877)。
(14)不空的《授發菩提心戒》。
所謂菩提心戒,即是以菩提心之自性清淨爲戒,是叁昧耶戒的別名。不空(705—774)的《授發菩提心戒》一卷,又稱爲《授灌頂金剛最上乘菩提心戒文》、《授灌頂金剛最上乘菩提心戒儀》、《受菩提心戒儀》。本《授發菩提心戒》說的是密教受法弟子受真言菩提心戒之法儀。其授菩薩戒的理論思想影響到清代,有人曾以之來批評讀體的授菩薩戒法的不合邏輯。(《新纂卍續藏經》第六十冊,《覺源禅師與本師借庵老和尚論傳戒書》)本戒儀的主要內容是:(一)禮佛,(二)運心供養,(叁)忏悔,(四)叁皈依,(五)受菩提心戒,(六)最上乘教受發菩提心戒忏悔文等。凡顯密二教重要之戒法悉皆含攝,唯發菩提心戒乃密教特殊之戒法。
(15)唐末五代時的傳奧(生平不詳)述的《梵網經記》兩卷。
(16)河東人玄素的《菩薩戒義疏》四卷。(《新唐書》卷六十五《藝文叁》)
顯而易見,從漢魏兩晉時期戒律的翻譯,及其隨後律師隊伍的形成,途經南北朝時律學的繁榮,以及菩薩戒經典的豐富注疏,秘密戒的流行,這一切都促進了唐代律宗的出現,它不僅反映了中國僧人的創造性思維成果,也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成果之一。
《律學的繁榮:隋唐時期的律師和律學(王建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