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学的繁荣:隋唐时期的律师和律学(王建光)▪P12

  ..续本文上一页德宗建中、贞元年间(780—804)的京兆律师道澄,以律范著称。他习学南山律学,但对南山思想“微其玷缺”,并对“西域”之持律分房法以为准则,以防止贪着,观门易立。(《宋高僧传》卷十六《道澄传》)他似乎受了义净的影响,这在当时《四分律》盛行的律学界是不多见的。  

  由于义净的持律精神过于坚持印度戒律条文,不能融通适应中国社会,这可能也正是其律学思想和所译戒律不能在中国推广的原因之一。这有点类似玄奘的唯识学的命运。其所译传的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仪,也随着他的去世,而归于沉寂。  

  第七节隋唐时期的菩萨戒  

  一、菩萨戒经典的完善  

  通常所说的菩萨戒,其主要经典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姚秦时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梵网经》二卷;二是北凉昙无谶译的《菩萨地持经》十卷;三是姚秦时竺佛念译的《菩萨璎珞本业经》(又称《璎珞经》)二卷;四是现在三种流行的菩萨戒本:(1)昙无谶译《菩萨戒本》一卷,又称《地持戒本》,这是为了修持菩萨戒者受持诵读而从《菩萨地持经》卷四之方便处戒品中录出而另行的条文;(2)刘宋求那跋摩译的《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一卷,其为《地持戒本》的异译本;(3)唐代玄奘译的《菩萨戒本》一卷。另外还有求那跋摩译的《菩萨善戒经》一卷和九卷两种,也是重要的经典。  

  历史上,菩萨戒经典的翻译不断,其主要经典,在隋唐之前均已译就,但唐时玄奘翻译的《瑜伽师地论》才标志着中国菩萨戒经典翻译的完整结束。其后的“菩萨戒学”则是对诸菩萨戒本经典的注疏、研习与持守的心得。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本论为弥勒菩萨所说,在玄奘以前曾有过多种节译本,如北凉时昙无谶译的《菩萨地持经》十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的《菩萨善戒经》九卷、陈时真谛译的《十七地论》五卷等行世。《菩萨戒本》一卷,译于贞观二十三年(649),为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卷四十及四十一)抄出的大乘菩萨戒律仪,又被称为《瑜伽戒本》、《瑜伽菩萨戒本》、《菩萨戒经》或《菩萨戒本经》。此本所说的轻戒,相当于《梵网经》的四十八轻戒,系地持戒本的同本异译,其内容与地持戒本则大同小异。  

  从经典所属的系统上说,中国的菩萨戒一般分为两大类,一者为《梵网经》系统,包括《菩萨璎珞本业经》系统;二者为瑜伽经系统,即除了第一系统之外的经典均属瑜伽经系统。不过在中国历史上,汉地佛教《梵网戒本》较为盛行。两种系统的区别在于:  

  其一,一般认为《梵网戒本》为佛陀在各法会上随机所说的,《梵网经》即为其中的一品;《瑜伽戒本》则是弥勒菩萨将各经所说的菩萨戒本综集而说。因此梵网戒没有瑜伽戒完备,瑜伽戒不如梵网戒精要。其二,两者戒相的多少也不同,《梵网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瑜伽师地论》有四重二十四轻戒。其三,梵网戒有遮无开,条文虽然比瑜伽戒多而意义不完备,瑜伽戒有完整的组织,有开遮的条文。其四,汉地佛教主要流行梵网戒本,瑜伽戒主要应用于西藏地区。  

  在中国,至于隋唐,除去前面几种之外,菩萨戒类的主要经典还有:  

  《受十善戒经》一卷;  

  《三归五戒神王名经》一卷;  

  《优婆塞戒经》十卷;  

  《菩萨戒经》八卷;  

  《决定毗尼经》一卷(以及同本别译异名的《清净毗尼方广经》一卷);  

  >  《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  

  《寂调所问经》一卷;  

  《菩萨戒本》一卷(再译有两本);  

  《优婆塞戒本》一卷;  

  《菩萨戒优婆塞戒坛文》合一卷;  

  《三归及优婆塞二十二戒文》一卷(亦名《优婆塞戒》);  

  《菩萨斋法》一卷(或《正斋法.》《持斋法》);  

  《菩萨戒》一卷;  

  《菩萨斋经》一卷(一名《贤首菩萨斋法经》);  

  《大方广三戒经》三卷(与《大宝积经》“三律会”同本异译);  

  《法律三昧经》一卷;  

  《佛说菩萨内戒经》一卷;  

  《阿惟越致菩萨戒经》一卷;  

  《菩萨波罗提木叉经》一卷;  

  《在家菩萨戒》一卷;  

  《在家律仪》一卷(以及同本别译异名的《优婆塞优婆夷离欲具行二十二戒》一卷);  

  《菩萨地持论》八卷;  

  《优婆塞五学略论》二卷,等等。  

  上述诸经,有的是同本异译,有的是大本经论中略出,也有的是节译。因此对于菩萨戒的条文诸说也异,如刘宋时求那跋摩译的《佛说菩萨内戒经》则说有轻重戒相共四十七种。  

  至于菩萨戒的授法,则是相对灵活,比受小乘戒要简洁得多。如道世引《普贤观经》云:“将欲受菩萨戒,先请佛菩萨为师……奉请释迦如来以为和尚,奉请文殊师利菩萨为阿阁梨,奉请弥勒菩萨为教授师。”(《法苑珠林》卷八十九《受戒篇》)  

  二、菩萨戒在隋唐社会中的流行和深入  

  迨自隋唐,对传统上被认为属于小乘的戒律的研究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同时,中国大乘菩萨戒也得到了发展。如隋唐社会的上层是十分流行菩萨戒的。  

  隋开皇六年(586),隋文帝率百官,从昙延受八戒。隋开皇十一年(591),天台宗开创者智颉在扬州为时为晋王的杨广(后为炀帝)授菩萨戒。此后智颉被杨广敕赐“智者”称号,同时智颇称杨广为“总持菩萨”。隋仁寿元年,当时被视为“僧杰”的昙延法师也在正殿为隋文帝授菩萨戒。因此隋皇父子两人均自称为菩萨戒弟子。  

  隋炀帝在受菩萨戒时还曾作《受菩萨大戒文》,表达了自己受戒的心愿和意义,文中说:“耻崎岖于小径,希优游于大乘,笑息止于化城,誓舟航于彼岸,开士万行戒善为先。菩萨十受,专持最上,喻立宫室,先必基趾,徒架虚空,终不能成。孔老释门,咸资铬铸,不有轨仪,孰将安仰。”(《广弘明集》卷二十七)  

  唐贞观初年,释玄琬曾为皇太子及诸王、皇后、六宫授菩萨戒,(《续高僧传》卷二十八《释玄琬传》)并得到储宫之下以师礼相敬。玄琬并被延入内宫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授戒。唐太宗李世民也自称菩萨戒弟子,并作《宏福寺施斋愿文》。(参见《全唐文》卷十,唐太宗《宏福寺施斋愿文》)其他如:玄奘为唐中宗李显受三归依戒;(《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二)释茂亮曾为唐中宗授菩萨戒;(《宋高僧传》卷十四《昙一传》)释恒景为武皇则天、中宗授菩萨戒,并三次被诏入内,供为受戒师;释道亮为唐中宗授过菩萨戒;释崇业曾为唐睿宗授过菩萨戒。贞元二年,被称为“律沙弥”的道澄为德宗授菩萨戒,贞元五年又敕为嫔妃授菩萨戒,并被敕称为“大圆律师”。(《宋僧传》卷十六《道澄传》)释良贲被唐代宗请为菩萨戒师;释唯宽为唐德宗李适授菩萨戒;(《续高僧传》卷五《释文质传》)①景龙二年(708),文纲于乾陵宫为内尼受戒;(《宋高僧传》卷十四《文纲传》)道岸被请为中宗的菩萨戒师,并得中宗皇帝亲率六宫围绕供养;(《宋高僧传》卷十四《道岸传》)贞元二年(786),释道成于寺中为德宗皇帝受菩萨戒,贞元五年(789),德宗幸其寺向道成请教澄修心法门时,并敕为嫔妃御受菩萨戒;(《宋高僧传》卷十六《道成传》)先天年间,文纲被睿宗皇帝于别殿请为菩萨戒师;(《宋高僧传》卷十四《文纲传》)懿宗皇帝遇八斋日,必内中饭僧,数盈万计。(《宋高僧传》卷六《僧彻传》)而且,唐时秘密戒也受到社会的重视。如乾元元年(758),不空入宫建道场,为唐肃宗受转轮王(圣王)位,七宝灌顶,加受菩萨戒。  

  同时,在僧众间授受菩萨戒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纳戒活动。如,越州县一从安国寺印度沙门受菩萨戒,灵隐寺守直从善无畏受菩萨戒。而且,也有的僧人是多次重复受戒。贞观、永徽年间的河东蒲阪人释惠仙(581—655),甚至自陈“出家有年,屡受菩萨戒”,在知其将不久于世后,对门人要“今者更欲受之”。(《续高僧传》卷二十《惠仙传》)窥基(632—682)常勇进造弥勒像,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宋高僧传》卷四《窥基传》)  

  菩萨戒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融于僧俗的生活和心理之中,对大众以深刻的影响。如有官吏花费三十万俸银举办八关斋会,饭干僧。(《全唐文》,颜真卿《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  

  三、隋唐时期菩萨戒的翻译和注疏  

  在中国,较为完整地设计授受菩萨戒仪的是南北朝时的天台人意思(515—577),其后,中国研究菩萨戒仪的著作就多起来。依智颇的《菩萨戒义疏》卷上,此种撰述共有六种:梵网本、地持本、高昌本、璎珞本、新撰本、制旨本等,另外其他尚有十数种。  

  隋唐时期,是中国菩萨戒仪的撰述繁荣时期,不仅玄奘有关于菩萨戒经典的翻译,注疏本也很多,僧众对授受菩萨戒的仪式也是相当重视的。唐时授受菩萨戒主要是依据《梵网经》,因此,《梵网经》下卷广受社会僧俗的欢迎和重视,并被抽出单独流行,历来疏家众多。著名的有湛然的《授菩萨戒仪》和智颉的《菩萨戒义疏》等。  

  湛然( 71l 一782),俗姓戚,常州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县)人,唐代天台宗高僧,其提出的“无情有性”说,丰富和发展了天台宗的思想,又被称为荆溪尊者,后世称为天台九祖。天宝年间,湛然曾往会稽开元寺,从《四分律》相部宗重要传人昙一律师广究律部。  

  湛然自称其撰写《授菩萨戒仪》是“依古德及《梵网》、《璎珞》、《地持》并高昌等文授菩萨戒行事之仪”而成。“略为十二门,虽不专依一家,并不违圣教”。此十二门是:开导、三归、请师、忏悔、发心、问遮、授戒、证明、现相、说相、广愿、劝持。第一开导,即是对受戒者讲述戒在佛法菩提中的地位及作用,并说明了得…

《律学的繁荣:隋唐时期的律师和律学(王建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