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學的繁榮:隋唐時期的律師和律學(王建光)▪P12

  ..續本文上一頁德宗建中、貞元年間(780—804)的京兆律師道澄,以律範著稱。他習學南山律學,但對南山思想“微其玷缺”,並對“西域”之持律分房法以爲准則,以防止貪著,觀門易立。(《宋高僧傳》卷十六《道澄傳》)他似乎受了義淨的影響,這在當時《四分律》盛行的律學界是不多見的。  

  由于義淨的持律精神過于堅持印度戒律條文,不能融通適應中國社會,這可能也正是其律學思想和所譯戒律不能在中國推廣的原因之一。這有點類似玄奘的唯識學的命運。其所譯傳的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儀,也隨著他的去世,而歸于沈寂。  

  第七節隋唐時期的菩薩戒  

  一、菩薩戒經典的完善  

  通常所說的菩薩戒,其主要經典有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姚秦時鸠摩羅什所翻譯的《梵網經》二卷;二是北涼昙無谶譯的《菩薩地持經》十卷;叁是姚秦時竺佛念譯的《菩薩璎珞本業經》(又稱《璎珞經》)二卷;四是現在叁種流行的菩薩戒本:(1)昙無谶譯《菩薩戒本》一卷,又稱《地持戒本》,這是爲了修持菩薩戒者受持誦讀而從《菩薩地持經》卷四之方便處戒品中錄出而另行的條文;(2)劉宋求那跋摩譯的《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其爲《地持戒本》的異譯本;(3)唐代玄奘譯的《菩薩戒本》一卷。另外還有求那跋摩譯的《菩薩善戒經》一卷和九卷兩種,也是重要的經典。  

  曆史上,菩薩戒經典的翻譯不斷,其主要經典,在隋唐之前均已譯就,但唐時玄奘翻譯的《瑜伽師地論》才標志著中國菩薩戒經典翻譯的完整結束。其後的“菩薩戒學”則是對諸菩薩戒本經典的注疏、研習與持守的心得。  

  《瑜伽師地論》一百卷。本論爲彌勒菩薩所說,在玄奘以前曾有過多種節譯本,如北涼時昙無谶譯的《菩薩地持經》十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的《菩薩善戒經》九卷、陳時真谛譯的《十七地論》五卷等行世。《菩薩戒本》一卷,譯于貞觀二十叁年(649),爲從《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菩薩地初持瑜伽處戒品”(卷四十及四十一)抄出的大乘菩薩戒律儀,又被稱爲《瑜伽戒本》、《瑜伽菩薩戒本》、《菩薩戒經》或《菩薩戒本經》。此本所說的輕戒,相當于《梵網經》的四十八輕戒,系地持戒本的同本異譯,其內容與地持戒本則大同小異。  

  從經典所屬的系統上說,中國的菩薩戒一般分爲兩大類,一者爲《梵網經》系統,包括《菩薩璎珞本業經》系統;二者爲瑜伽經系統,即除了第一系統之外的經典均屬瑜伽經系統。不過在中國曆史上,漢地佛教《梵網戒本》較爲盛行。兩種系統的區別在于:  

  其一,一般認爲《梵網戒本》爲佛陀在各法會上隨機所說的,《梵網經》即爲其中的一品;《瑜伽戒本》則是彌勒菩薩將各經所說的菩薩戒本綜集而說。因此梵網戒沒有瑜伽戒完備,瑜伽戒不如梵網戒精要。其二,兩者戒相的多少也不同,《梵網經》有十重四十八輕戒,《瑜伽師地論》有四重二十四輕戒。其叁,梵網戒有遮無開,條文雖然比瑜伽戒多而意義不完備,瑜伽戒有完整的組織,有開遮的條文。其四,漢地佛教主要流行梵網戒本,瑜伽戒主要應用于西藏地區。  

  在中國,至于隋唐,除去前面幾種之外,菩薩戒類的主要經典還有:  

  《受十善戒經》一卷;  

  《叁歸五戒神王名經》一卷;  

  《優婆塞戒經》十卷;  

  《菩薩戒經》八卷;  

  《決定毗尼經》一卷(以及同本別譯異名的《清淨毗尼方廣經》一卷);  

  >  《文殊師利淨律經》一卷;  

  《寂調所問經》一卷;  

  《菩薩戒本》一卷(再譯有兩本);  

  《優婆塞戒本》一卷;  

  《菩薩戒優婆塞戒壇文》合一卷;  

  《叁歸及優婆塞二十二戒文》一卷(亦名《優婆塞戒》);  

  《菩薩齋法》一卷(或《正齋法.》《持齋法》);  

  《菩薩戒》一卷;  

  《菩薩齋經》一卷(一名《賢首菩薩齋法經》);  

  《大方廣叁戒經》叁卷(與《大寶積經》“叁律會”同本異譯);  

  《法律叁昧經》一卷;  

  《佛說菩薩內戒經》一卷;  

  《阿惟越致菩薩戒經》一卷;  

  《菩薩波羅提木叉經》一卷;  

  《在家菩薩戒》一卷;  

  《在家律儀》一卷(以及同本別譯異名的《優婆塞優婆夷離欲具行二十二戒》一卷);  

  《菩薩地持論》八卷;  

  《優婆塞五學略論》二卷,等等。  

  上述諸經,有的是同本異譯,有的是大本經論中略出,也有的是節譯。因此對于菩薩戒的條文諸說也異,如劉宋時求那跋摩譯的《佛說菩薩內戒經》則說有輕重戒相共四十七種。  

  至于菩薩戒的授法,則是相對靈活,比受小乘戒要簡潔得多。如道世引《普賢觀經》雲:“將欲受菩薩戒,先請佛菩薩爲師……奉請釋迦如來以爲和尚,奉請文殊師利菩薩爲阿閣梨,奉請彌勒菩薩爲教授師。”(《法苑珠林》卷八十九《受戒篇》)  

  二、菩薩戒在隋唐社會中的流行和深入  

  迨自隋唐,對傳統上被認爲屬于小乘的戒律的研究得到了極大的繁榮,同時,中國大乘菩薩戒也得到了發展。如隋唐社會的上層是十分流行菩薩戒的。  

  隋開皇六年(586),隋文帝率百官,從昙延受八戒。隋開皇十一年(591),天臺宗開創者智颉在揚州爲時爲晉王的楊廣(後爲炀帝)授菩薩戒。此後智颉被楊廣敕賜“智者”稱號,同時智頗稱楊廣爲“總持菩薩”。隋仁壽元年,當時被視爲“僧傑”的昙延法師也在正殿爲隋文帝授菩薩戒。因此隋皇父子兩人均自稱爲菩薩戒弟子。  

  隋炀帝在受菩薩戒時還曾作《受菩薩大戒文》,表達了自己受戒的心願和意義,文中說:“恥崎岖于小徑,希優遊于大乘,笑息止于化城,誓舟航于彼岸,開士萬行戒善爲先。菩薩十受,專持最上,喻立宮室,先必基趾,徒架虛空,終不能成。孔老釋門,鹹資鉻鑄,不有軌儀,孰將安仰。”(《廣弘明集》卷二十七)  

  唐貞觀初年,釋玄琬曾爲皇太子及諸王、皇後、六宮授菩薩戒,(《續高僧傳》卷二十八《釋玄琬傳》)並得到儲宮之下以師禮相敬。玄琬並被延入內宮爲皇後六宮並妃主等授戒。唐太宗李世民也自稱菩薩戒弟子,並作《宏福寺施齋願文》。(參見《全唐文》卷十,唐太宗《宏福寺施齋願文》)其他如:玄奘爲唐中宗李顯受叁歸依戒;(《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二)釋茂亮曾爲唐中宗授菩薩戒;(《宋高僧傳》卷十四《昙一傳》)釋恒景爲武皇則天、中宗授菩薩戒,並叁次被诏入內,供爲受戒師;釋道亮爲唐中宗授過菩薩戒;釋崇業曾爲唐睿宗授過菩薩戒。貞元二年,被稱爲“律沙彌”的道澄爲德宗授菩薩戒,貞元五年又敕爲嫔妃授菩薩戒,並被敕稱爲“大圓律師”。(《宋僧傳》卷十六《道澄傳》)釋良贲被唐代宗請爲菩薩戒師;釋唯寬爲唐德宗李適授菩薩戒;(《續高僧傳》卷五《釋文質傳》)①景龍二年(708),文綱于乾陵宮爲內尼受戒;(《宋高僧傳》卷十四《文綱傳》)道岸被請爲中宗的菩薩戒師,並得中宗皇帝親率六宮圍繞供養;(《宋高僧傳》卷十四《道岸傳》)貞元二年(786),釋道成于寺中爲德宗皇帝受菩薩戒,貞元五年(789),德宗幸其寺向道成請教澄修心法門時,並敕爲嫔妃禦受菩薩戒;(《宋高僧傳》卷十六《道成傳》)先天年間,文綱被睿宗皇帝于別殿請爲菩薩戒師;(《宋高僧傳》卷十四《文綱傳》)懿宗皇帝遇八齋日,必內中飯僧,數盈萬計。(《宋高僧傳》卷六《僧徹傳》)而且,唐時秘密戒也受到社會的重視。如乾元元年(758),不空入宮建道場,爲唐肅宗受轉輪王(聖王)位,七寶灌頂,加受菩薩戒。  

  同時,在僧衆間授受菩薩戒也成爲一種重要的納戒活動。如,越州縣一從安國寺印度沙門受菩薩戒,靈隱寺守直從善無畏受菩薩戒。而且,也有的僧人是多次重複受戒。貞觀、永徽年間的河東蒲阪人釋惠仙(581—655),甚至自陳“出家有年,屢受菩薩戒”,在知其將不久于世後,對門人要“今者更欲受之”。(《續高僧傳》卷二十《惠仙傳》)窺基(632—682)常勇進造彌勒像,對其像日誦菩薩戒一遍。(《宋高僧傳》卷四《窺基傳》)  

  菩薩戒也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融于僧俗的生活和心理之中,對大衆以深刻的影響。如有官吏花費叁十萬俸銀舉辦八關齋會,飯幹僧。(《全唐文》,顔真卿《有唐宋州官吏八關齋會報德記》  

  叁、隋唐時期菩薩戒的翻譯和注疏  

  在中國,較爲完整地設計授受菩薩戒儀的是南北朝時的天臺人意思(515—577),其後,中國研究菩薩戒儀的著作就多起來。依智頗的《菩薩戒義疏》卷上,此種撰述共有六種:梵網本、地持本、高昌本、璎珞本、新撰本、製旨本等,另外其他尚有十數種。  

  隋唐時期,是中國菩薩戒儀的撰述繁榮時期,不僅玄奘有關于菩薩戒經典的翻譯,注疏本也很多,僧衆對授受菩薩戒的儀式也是相當重視的。唐時授受菩薩戒主要是依據《梵網經》,因此,《梵網經》下卷廣受社會僧俗的歡迎和重視,並被抽出單獨流行,曆來疏家衆多。著名的有湛然的《授菩薩戒儀》和智颉的《菩薩戒義疏》等。  

  湛然( 71l 一782),俗姓戚,常州晉陵荊溪(今江蘇宜興縣)人,唐代天臺宗高僧,其提出的“無情有性”說,豐富和發展了天臺宗的思想,又被稱爲荊溪尊者,後世稱爲天臺九祖。天寶年間,湛然曾往會稽開元寺,從《四分律》相部宗重要傳人昙一律師廣究律部。  

  湛然自稱其撰寫《授菩薩戒儀》是“依古德及《梵網》、《璎珞》、《地持》並高昌等文授菩薩戒行事之儀”而成。“略爲十二門,雖不專依一家,並不違聖教”。此十二門是:開導、叁歸、請師、忏悔、發心、問遮、授戒、證明、現相、說相、廣願、勸持。第一開導,即是對受戒者講述戒在佛法菩提中的地位及作用,並說明了得…

《律學的繁榮:隋唐時期的律師和律學(王建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