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古夺今,钞疏山积,学徒云踊,齐流五部之辉,通开众见之表。
智首之时,尽管洪遵开创《四分律》使道俗相随,但关中僧众仍有一些奉《僧只律》者。道宣指出,自律部东阐六百多年,传度归戒多迷体相,五部混而未分,二见纷其交杂。海内受戒,并诵法正部之文,至于行护,则又随相多委,师资相袭。鉴于所传文律仪尚不明,智首在讲肆之余,乃衔慨披括往往发蒙,比较其同异,定其废立,补其遗漏,寻阅三藏众经,四年考定其有词旨与律相关者,并对疏条会其前失,编述而成《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并著有《四分律疏》(后世又称《广疏》、《大疏》)十二卷、《出要律仪纲目章》一卷、《小阿弥陀经钞》二卷等。智首著疏能解众律师所未解,令众释然,所以律部之受崇于唐代,其力居多。惜《四分律疏》今已散佚,仅存第九卷,今见于《卍续藏经》中。
唐贞观元年(627),有天竺三藏波罗颇迦罗蜜多罗(意为“明知识”)赍来梵本,拟译成唐文,太宗乃诏所司,寻才翻译,智首获选为证义,凡有义涉律宗者,皆咨而取正。贞观八年(634),太宗为其母太穆皇后在长安造弘福寺,智首受召为上座,并任僧纲。贞观九年(635),智首九十六岁时入化。皇上哀悼,并敕令费用由百司供给。自隋至唐,僧无国葬,时为智首始开模楷,仆射房玄龄等公卿亲尽哀。(《续高僧传》卷二十二《智首传》)智首有弟子道宣、道世、慧满、道兴、智兴等。由于智首对律学的卓越贡献,被后世公认为“四分律宗”第八祖。
至智首时,众律翻译已达四百余卷,但因循讲解,由来已乱,尽管洪遵律师在关内创开《四分律》,兼经通诲,道俗奔随,但传文律仪,尚有不足。正是智首括其同异、定其废立,使《四分律》最终一统。对于智首的律学贡献,道宣称赞道:
寻文比义,自言迥拔,及玄思厉勇,通贯群宗,刚正严明,风飚遗绪
者,莫尚于首矣。故未至立年,频开律府。……得诸部方,驾于唐衢,
七众同睇于贞观者,首之力矣。(《续高僧传》卷二十二《释智首传》)
在律学思想上,智首把戒行分为尸止持”和“作持”,这直接影响其后的道宣的思想。如智首说:
由圣开听,作法顺教,即无其罪,名作持。若止不作法,身作有
违,名上犯。若据作事边,名作犯。此上作口。犯业思体,一名有
异。上法上事,必竟不为,名止持。(《四分律疏》卷九)
自魏法聪律师始讲《四分律》至隋末唐初,研习《四分律》者已近十八家,(参见景霄《四分律钞简正记》卷一)但日僧慧门却认为,自佛陀耶舍译出《四分律》起到道宣止,作疏者“二十有家”。虽都为出类拔萃之智术,但也未得醇全。
但是无论如何,律师们在对《四分律》的剖析奥义、阐释玄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师传队伍,为“四分律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间,《四分律》的主要注疏有:
道覆纂成《四分律疏》六卷;
北齐慧光律师造《疏》一百二十纸;
道云律师修《疏》九卷;
道晖撰《疏》七卷;
隋法愿裁《疏》十卷;
慧满律师造《疏》二十卷;
唐智首律师述《疏》二十一卷。
在《四分律》学的发展史上,智首的总结性著作《五部区分钞》为此前的诸本律学的发展画上了句号。至此,《四分律》确立了自己的最终地位,“四分律宗”的基本形态也因之而被大致地整理了出来,“四分律宗”的理论轮廓已经显现。道宣正是在众多律师大德对诸部广律尤其是《四分律》弘研的基础上,“以首疏为本,造删补律钞三卷,稍为会要,行事逗机”而创开律宗的。(《宋高僧传》卷十五《辩秀传》)
尽管历史上弘传《四分律》者众多,但是唐代《四分律》之三家立宗者,都属慧光一系。
综上所述,可把道宣之前《四分律》的谱系简列如下,因为他们之间的师承关系比较复杂,所以这种谱系只能是简略的:
宋僧元照在《南山律宗祖承图录》中把从法聪到道宣这一师传系统之前加上昙无德和昙摩迦罗,而成为“律宗九祖”。南宋释志磐在其《佛祖统纪》中,也采用了这一说法。(《佛祖统纪》卷二十九)
第二节唐代的律师
一、律师受到社会的敬重
唐代帝王对佛教戒律和律师都非常重视,律师的社会地位也相当高。在国家的一些佛事或政治活动中,也大都有律师参加,律师受到缁素、朝野的普遍重视。
如贞观八年(634),太宗为其母太穆皇后于宫城之西造弘福寺,律师智首受召为弘福寺上座。证圣元年(695)义净回到洛阳时,武则天甚至亲自在城外迎接他。景龙二年(708),中宗孝和皇帝延文纲律师入宫内道场行道。文纲也曾于宫中坐夏,为二圣及内尼讲《四分律》一遍,并于是年在乾陵宫为内尼受戒。开元十五年(727)八月,文纲律师入灭后,为其送葬者缁素有数万人,填城塞川。唐德宗不仅诏律师道澄入宫授戒,赐号大圆律师,还制其到诸寺宣讲。乾元元年(758),唐肃宗诏天下二十七寺,各奏大德七人长讲戒律。这与陈宣帝要初出家的僧尼首先习律的动机相同。这一切,不仅促进了律学的发展,也壮大了律师队伍,提高了律师的社会声望。(参见《续高僧传》和《宋高僧传》相关僧传)
律师也受到社会士绅的普遍尊重。像建中、贞元年间的释道标,与之谊深者有相国李吉甫、大司空严公绶、右仆射韩公皋、礼部侍郎吕公渭、滑毫节制卢公群等中央和地方官吏。抚州景云寺上恒与颜真卿等人为友。(《宋高僧传》卷十六《上恒传》)被称为“毗昙孔子”的释慧琳也与兵部郎中裴常棣、刑部侍郎杨凭、给事中卢元辅、中书舍人白居易、太府卿李幼公、刑部郎中崔鄯等相善。(《宋高僧传》卷十六《慧琳传》)白居易更是与释慧琳、庐山东林宝称律师等诸多律师为友,为其撰写塔铭。其他有昙一与贺知章、怀素与王勃、法慎与王昌龄等都相处为善、唱和得体。
当然,这种地位往往来源于律师自己的持律严谨、德高望重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如唐江州兴果寺神凑,“行在《四分律》”,登坛秉法三十年间,一盂而食一榻而居,衣缝臬麻,坐荐槁秸,死时受到白居易礼赞。(《宋高僧传》卷十六《神凑传》)释道宣,持禁竖牢、扪虱以绵、纸裹投于地,故持律声振竺乾,编修美流天下。(《宋高僧传》卷十四《道宣传》)释玄琬,偏以苦节自修善德,言为世范,律仪驰誉,缁素收归,华夷诸国僧尼从受具戒者三干余人,王公僚佐爰及皂隶,从受归戒者二十余万。甚至左仆射萧玛兄弟、右仆射杜如晦等,临终委命召玄豌为其历劫师资。(《续高僧传》卷二十二《玄琬传》)律师灵彻,初游学于京师,名闻一方,缁流嫉共举,后入会稽居越州云门寺,一时公卿负才望,刘长卿、严维、皇甫曾等皆投刺结友。灵彻的诗文也与皎然、僧标齐名。(《释氏通鉴》卷十)
其他还如:
柳宗元为南岳云峰律师撰塔铭;
柳宗元作南岳大明律师碑;
白居易为抚州景云寺律师上弘制碑;
秘丞刘轲撰庐山东林宝称律师塔碑;
尚书刘禹锡为灵彻律师的文集(二十卷)作序;
王勃为怀素的《四分律开宗记》作序;
颜真卿撰《抚州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等等。(《释氏通鉴》卷十,《全唐文》卷一百八十、卷三百三十八等)
正是在这种僧俗、儒释间的互相参学、深入交往的过程中,儒释之间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佛教戒律也能体会得更深。柳宗元即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在其所撰的《南岳大明律师碑》中这样说:“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则丧。是以离礼于仁义者,不可与言·儒;异律于定慧者,不可与言佛。”(《释氏通鉴》卷十)
唐代的律学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学律者广泛。如庐山东林宝称律师,一生讲《四分律》二十七遍,前后临坛十四会,以戒律度数万人。抚州景云寺律师主法二十年,度者一万五千余人。南岳云峰律师法证,弟子三干人,度学者五万人。(《释氏通鉴》卷十)
随着社会对律学的热情越来越高,江左之地的一些律师也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如律师昙一,在天宝十四年(
56)钱塘大潮时,率律学干人念摩诃般若,以祈潮退。开元年间在江左弘《四分律》的释玄俨也很受社会欢迎,润州刺史齐浣、越州都督景诚、采访卢见义、泗州刺史王弼等都曾对其崇敬有加、禀承法训。齐擀为了能让释玄俨为新出家者躬授具戒,不惜方舟结乘,奉迎玄俨于丹阳、余杭、吴兴诸郡。玄俨自广陵迄于信安,地方千里,道俗受法者殆出万人,凡礼佛名经一百遍,设无遮大会十筵。(《宋高僧传》卷十四《玄俨传》)
隋唐之时,诸多律师尽管以弘律为务,但其思想深处仍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深刻影响,并没有像东林慧远那样认为“儒道九流皆糠秕耳”。像唐襄州辩觉寺清江即善篇章,儒家笔语、体高辞典。(《宋高僧传》卷十五《清江传》)释常达,通阴符老庄百家之书,学尽二王之笔迹。(《宋高僧传》卷十六《常达传》)唐京师西明寺圆照律师,不仅寻究经论,访问师承,通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等经,深入堂皇,而且仍旁求于儒墨,兼擅美于风骚。(《宋高僧传》卷十五《圆照传》)唐京师安国寺如净律师则是“辞笔偕长,博达儒典”。(《宋高僧传》卷十五《如净传》)律师释灵一,居余杭宜丰寺,禅诵之暇,辄赋诗歌,与朱放、张继、皇甫曾诸士人为尘外友,《全唐诗》中收有其诗作四十三首。《全唐诗》卷八百零九中选有灵一诗共四十三首。有时贤对其赞称道:“梵·书钞;律下余纸,净院焚香独受持。童子病来烟火绝,清泉漱口过斋时。”(姚合《寄灵一律师》,《全唐诗》卷四…
《律学的繁荣:隋唐时期的律师和律学(王建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