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学的繁荣:隋唐时期的律师和律学(王建光)▪P6

  ..续本文上一页,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如,唐贞元年间(785—804),吴郡包山神皓(716—790)从钱塘龙泉道场之一公出家,受具足戒,后师事越州著名昙一律师,精研律钞。乾元元年(758),膺选为七大讲律大德之一,于开元寺广讲戒律,为律学之大家。神皓晚年致力于法华圆宗,别置西方法社,读诵《法华经》九干余部(遍),并研究天台教学,道俗云集,这已经表现出律净结合的思想。(《宋高僧传》卷十五《神皓传》)益州成都人会宁律师,“志存演法,结念西方”。(《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义净也要“坚修戒品……愿见慈氏”。(《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  

  唐江州兴果寺神凑不仅是“志在《楞严经》,行在《四分律》”,而且四十五年中每夜捧炉秉烛,行道礼佛。所以其入灭时白居易为其作塔铭云:“本结菩提香火社,共嫌烦恼电泡身。不须惆怅随师去,先请西方作主人。”(《宋高僧传》卷十六《神凑传》)  

  南山宗后学玄俨的弟子、唐越州称心寺大义不仅与大禹寺迥律师向溪朗禅师所学止观,而且认为“口业德行,非归兜率,不往净土,未可议其生处也”。(《宋高僧传》卷十五《大义传》)  

  另有唐苏州开元寺辩秀(713—780),乾元年中,有诏天下二十五寺各定大德七人长讲戒律,辩秀曾当选其一。他并“顷年于净土一门,不愆于念。尝谓人曰:“昔闻西方之行是有相大乘,此乃蓬心不直,非达观之说。何邪

  夫出言即性,发意皆如,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况我正念乎

  ””(《宋高僧传》卷十五《辩秀传》)  

  曾游学律学多门,并参道宣律坛的贞固律师,不仅于峡山“曲制山池,希流八解之清润;傍开坛界,冀阐七聚之芳规”,而且“复欲于戒坛后面造一禅龛,立方等道场,修法华三昧。功虽未就而情己决然,布萨轨仪已绍纲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四)华严宗人与律学  

  华严宗的重要人物与律宗思想相涉也是很深的。  

  华严宗三祖法藏(643—712)曾把满意律师的弟子称为“华严香象”。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华严四祖澄观(738—839)曾于昙一律师门下学;南山律,乾元(758—759)年中又学相部律,在其所作《华严经疏演义钞》卷五中,引用怀素的理论来说明华严思想。对于志鸿律师著的《搜玄录》,澄观曾作序予以赞扬。(《宋高僧传》卷十五《志鸿传》)所以佐藤达玄说与天台宗一样,华严宗也成了相部宗的律学。①四、唐代的律学著述  

  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律学成就主要在于律学经典的翻译,那么,隋唐的律学成就之一则是其卷帙浩瀚的本七律学撰述,如律疏、义记等。而且,隋唐的律学注疏的内容质量也已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除却道宣、法砺和怀素三家的著作,还包括其他义学僧人相关的律学著作,仅见于唐宋两僧传及新旧两唐书中的律师的著述就数量可观。其主要有:  

  释玄琬:《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一卷、《安养苍生论》一卷、《三德论》一卷;释慧满:《四分律疏》二十卷;定宾:《破迷执记》一卷,《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十卷,《四分律戒本疏》二卷;灵崿:《轻重诀》;昙一:《发正义记》十卷;灵一:《法性论》;朗然:《古今诀》十卷;义宣:《折中记》六卷;志鸿:《搜玄录》二十卷;乘如:《文集》三卷;灵彻:《律宗引源》二十一卷;省躬:《顺正记》十卷(门人记录)、《分轻重物仪》;真乘:《法华经解疏记》十卷;昙清:《显宗(记)》;清彻:《集义记》二十卷;常达:《青山履道歌》;爱同:《五分律疏》十卷;玄俨:〈行事钞辅篇记》十卷、《羯磨述章》三篇、《金刚义疏》七卷;开元寺深律师:《四分律指训》;慧曼:《十诵私记》十三卷、《僧尼行事》二卷、《尼众羯磨》两卷、《道俗菩萨戒义疏》四卷;钦律师:《律仪辅演》十卷。  

  另外,没有被僧传列为律师的律学著述主要有:  

  宗密:《四分律疏》五卷、《钞悬谈》二卷;  

  良贲:《念诵仪轨》一卷;  

  神清:《新律疏要诀》(《清钞》)十卷,《二众初学仪》一卷。  

  除去道宣,此时律师著作种类最多的当为圆照。其著作主要有:《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集景云先天开元天宝诰制》三卷、《肃宗代宗制旨碑表集》二卷、《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隋传法高僧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两寺上座乘如集》三卷、《佥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纪》三卷、《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三教法王存没年代本记》三卷(上卷明佛、中卷言道、下卷说儒)、《翻经大德翰林待诏光宅寺利言集》二卷、《释迦佛法王本记》一卷、《佛现八相身利益人天成正觉记》一卷、《判方等道场欲受近圆沙弥忏悔灭罪辩瑞相记》一卷、《五部律翻译年代传授人记》一卷、《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无忧王寺佛骨塔记》三卷、《传法三学大德碑记集》十五卷、《建中兴元贞元制旨释门表奏记》二卷、《御题章信寺诗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等。  

  圆照的著作对中国佛教的意义有两方面,一是于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参与并笔受《敕佥定四分律疏》,而上书请求相部和东塔两宗并行;一是于德宗贞元十年(794)撰集《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或称《续开元释教目录》)三卷。因为圆照认为,自开元十八年(730)沙门智升修撰《开元释教录》以来,到贞元十年共有六十五年间新翻的三藏经典没有经录收入,恐年代侵远,伪经窜入,随依帝敕而编就,计收经论及念诵法一九三卷、经论疏义六十四卷、贞元新集古今制令碑表记八十六卷等,合为三百四十三卷。直到北宋时,江表地区多依此经录中的经目而施用。所以赞宁说圆照于律道颇有功多。圆照于唐代宗、肃宗两朝尤为杰立,累朝应奉赐紫、充临坛、两街十望大德、内供奉检校鸿胪少卿,食封一百户。(《宋高僧传》卷十五《圆照传》)  

  与此相反,由于戒律翻译在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基本完成,所以隋唐的译律,除去一些拾遗补阙的律学翻译外,其内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义净翻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一类是几部菩萨戒经典。  

  第四节《戒坛图经》与唐代的戒坛  

  中国戒坛度僧始于曹魏,至于唐时,戒坛更为繁荣,戒坛形式也日渐华丽、庄重。道宣说,自渝州以下至于江淮之间,共有戒坛三百余所。(《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唐代以前的戒坛都是按照印度的方法所筑,方法来源于西僧所传和律典之中的记述。据学者依道宣的《关中创立戒坛图经》计算,戒坛规制为三层,下坛四方宽二十九点八尺,高九尺;中坛四方宽二十三尺,高四点五尺;上坛四边宽七尺,高二寸,上面供奉佛舍利塔。(《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戒坛条”)  

  唐代,道宣作《戒坛图经》,对戒坛的形式和作法继承、创新和规范,并得到国家的认可。因此,为了与传统的戒坛构筑和仪式相区别,将根据《戒坛图经》的思想和方法而构筑的戒坛和设计的仪式被称为“新法”。麟德二年(665),道宣曾于西安城西南净业寺建石戒坛,依新法为岳渎沙门再受具足戒。但是,义净律师对“新法”戒坛并不认同。  

  《戒坛图经》,又称为《关中创立戒坛图经》,一卷,道宣律师撰于乾封二年(667)。《僧史略》卷上说:“唐初灵感寺,南山宣律师,按法立坛,感长眉僧(即宾头庐身也),随善赞叹:立坛应法,勿过此焉!宣撰《戒坛经》一卷,今行于世。”《戒坛图经》为中国佛教立坛传戒之概论性、经典性的典籍,全文共有十一节,对于规范后世中国佛教的传戒的思想、仪式等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中,前三节道宣主要说明了戒坛兴起的因缘及印度戒坛的特征;第四节至第十节则主要说明了戒坛的作法、程序和贯彻的思想;第十一节是“戒坛赞述辨德”,记有创筑戒场的坛文、戒坛的铭文、荆州等界寺戒坛舍利赞,并记有唐代中原关辅一带流行的戒场仪等。道宣极为重视立坛受戒,以是故,他在第一部重要著作《行事钞》卷上之二中即有相当篇幅论述戒坛的设立。鉴于立戒坛有“三相”难明(最内一重戒场外相自然界内标,中间一重自然界外大界内相标,最外一重大界外相标),道宣并作图标细明,以使新学晓迷。在其“序“中,道宣表达了戒坛的意义。他说:  

  如法受戒是名正法久住,是知比丘仪体非戒不存。道必人弘,非戒不立。戒由作业而克,业必藉处而生,处日戒坛。登降则心因发越,地称胜善;唱结则事用殷勤,岂不以非常之仪能动非常之致!  

  其实,道宣的这种戒坛图经,虽然是在经典的基础上搜寻考证而为之,但其中也有许多自己的创造性思想。为了使之受到人们的认同,他不仅设计了一个“宾头庐点化”的传说,更在《中天竺舍卫国只洹寺图经》文末又附了一个“天人授经”的感通故事以取信于人。我们可从中看到道宣的心态:  

  ……故佛大圣人也。堂堂相状天下独尊,有邪见者敬而不敬,佛亦随性任其诽之;如有所说与法不违,佛亦听之随而受学。故文云:所谓法者,佛说、天说、化人所说,据斯论说幽显咸陈。余以亦以此事门之所闻,则同天人说。恐凡莫信不受斯述,彼日为信者施,自然获福。彼不信者,睹佛经尚不能用,闻此不信何足涉之。置之言外不胥述彼,余闻斯告情事壑然,故备出之。非无遗嘱拟重析请,庶觌圣迹有若面焉。(《中天竺舍卫国只洹寺图经》卷下)  

  赞宁更是说:“有天人云,曾撰《只洹图经》,计人间纸帛一百许卷。宣苦告口占,一一抄记,上下二卷。又口传偈颂,号《付嘱仪》十卷是也。”(《宋高僧传》卷十四《道宣传》)《僧史略》也有说:“案《祗洹图经》,寺中有玻黎师子,形如拳许大,口出妙音,菩萨闻之皆超地位。…

《律学的繁荣:隋唐时期的律师和律学(王建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