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学的繁荣:隋唐时期的律师和律学(王建光)▪P5

  ..续本文上一页此例甚多。  

  如唐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出家的玄俨律师,从光州道岸律师咨受具戒、游诣上京探赜律范,又从崇福寺满意律师和融济律师,学成后道尊戒洁、名动京师,安国授记并充大德,最后还江左偏行《四分律》。玄俨有三干门人、五百弟子,影响很大,他撰写的《辅篇记》十卷和《羯磨述章》三篇,到赞宁时还在流行,僧徒远近传写。(《宋高僧传》卷十四《玄俨传》)怀素的门人法慎律师,学律声振京师,不顾诸寺众请为纲领,乃东归扬都。(《宋高僧传》卷十四《法慎传》)  

  吴长水人释法相(752—841),七岁投师,能诵《法华经》全部,大历年中,弱冠之年即往长安安国寺,得满足戒后,便于上京习毗尼道,诸部同异无不该综,十一年后蔚成其业,则东归传法,请学者如林。吴郡太守奏请于开元寺置戒坛,释法相以其高名而为依止师,并被推为寺纲管,恒施二众归戒。(《宋高僧传》卷十六《法相传》)  

  唐湖州八圣道寺真乘律师,出家后曾于通玄寺释常进处研习毗尼,后又西去京师云华寺学《法华经》及天台疏义,大有声望。后还乡里,受到郡守等士绅推崇,僧传说他八为律学座主、四为临坛正员。(《宋高僧传》卷十五《真乘传》)  

  历史上著名的鉴真和尚在长安学成后,也东返扬州,十年讲律,使其成为声名远播、独步江淮的一代著名律师。  

  第三,北方僧人频繁南渡,把律学研究成果带到江南。  

  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北方僧人频繁南渡,也把律学研究成果带到江南。这一点在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尤其在会昌法难之后更是如此。北地僧人南渡是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在戒月所集的《四分律行事钞六十家记》中,共有三十九人属于南方。尤其是会昌法难,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北方佛教受到沉重的打击,在律学地位上如日中天的西明寺也渐渐式微。但是,江南因远离政治中心,法难未及,不久又值唐宣宗重兴佛教,所以南方佛教基本未受到冲击,所以此地也成为事实上的律学中心。律师的队伍和律学研习者已经渐渐集中于中国南方包括从荆楚到吴越一带的广大地区。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此处成为南方律学的中心,也成了北方僧众南游学律之处。  

  据学者研究,唐后期有史可查出于南方的高僧有一百四十人,北方为七十五人,前者是后者的1.9倍;其在全国僧众总数中的比例由前期的43.3%上升为65.1%;终南山前期住有僧人四十九人次,后期为八人次。  

  正是这种律学中心的转移,为五代和宋时江南律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使中国律学能够在北方的社会动荡之后幸存下来,这也是宋代元照等能够振兴律学的社会土壤。  

  三、隋唐律学与中国佛教主要宗派  

  (一)律学与禅宗  

  禅者与律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已来,多居律寺”。(《景德传灯录》卷六之《百丈传》)“达磨之道既行,机锋相遘者唱和。然其所化之众,唯随寺别院而居,且无异制。”(《僧史略》卷上《别立禅居》)从道信开始,禅宗都重视护持斋戒,并重视对方等忏法和佛性戒、菩萨戒法的研习。  

  在“百丈清规”之前,禅僧们所关注、研读的仍然是传统的律学经典。许多禅师也依止、受业于律师或律寺,做到禅律双修。而且,不少禅僧对律学也都作过深入的研究,即所谓“妙于定门,练精戒品”,坚信戒、定、慧不分,修禅始自修戒。如,宋江陵释僧隐,“学尽禅门,深解律要”;释嘉献“栖心禅戒,未尝污节”;宋蜀安乐寺释普恒,“习靖禅业”,与韬律师为“同意”;魏平城释玄高,“受戒以后,专精律典”;释贤护,“常习禅定为业,又善于律行”;(梁《高僧传》卷十一、卷十三《僧隐传》、《法献传》、《普恒传》《玄高传》、《贤护传》)禅僧昙迁依昙静律师出家;释昙无最“坚持律部,偏爱禅那”;静林禅师,“躬请智首律师敷宏《四分》,一举十遍,身令众生。故使教法信持,京辇称最”。(《续高僧传》卷二十二、二十四、三十《昙迁传》、《昙无最传》、《静林传》)南泉普愿禅师(748—832)向嵩山嵩律师“习相部旧章,究毗尼篇聚之学”;释神邕“大阐禅律”,其徒“禅律互传”。(《宋高僧传》卷十一、卷十七《普愿传》、《神邕传》)  

  尽管道宣律师对禅门修行规式颇有微辞,但是,还是有不少律师把“禅心”看得和“戒善”同样重要,所以他们研弘持守戒律,也不忘禅定。如,其前有被罗什赞为“后世之优婆离”的律师僧业“居宗禀化·..…属意禅门”;宋京师律师释道营“住灵曜寺习禅,晚依观、询二律师咨受毗尼,偏善《僧只》一部”;法颖律师“常习定闲房,亦时开律席”。(《宋高僧传》卷十《僧业传》、《道营传》、《法颖传》)  

  进入隋唐之后,一些著名的律师也是游心于禅门的。如,智称律师“从隐、具二师,更受禅律,大明《十诵》”;道岸律师“坚修律仪,深入禅思”。(《宋高僧传》卷十、卷十四《智称传》、《道岸传》)释昙光律师曾向嵩岳相禅师学修止观;惠光律师“初禀定宗,后师法律”;惠瓒律师的法属“常以禅律继业”;惠瓒门人律师道亮“念定为务,旁慕律宗”;智舜律师“于江禅师下禀受禅道,以为征心要术也”;(《续高僧传》卷二十九《昙光传》、《论律》、《惠进传》、《道兴传》、《道亮传》)玄逵律师“遍闲律部,偏务禅寂,戒行严峻,诚罕其流”。(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二)律学与天台思想  

  由于江东吴越一带本是天台教之盛地,随着律学中心和律师队伍南移于吴越地区,律师思想越来越与此处流行的天台思想结合在一起。不少律师出入于天台教和律宗之间,此地的律师们大都是天台教和律宗同弘、《法华经》与《四分律》共讲,并在两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同时,天台思想本来即重视菩萨戒,律师们在这一点上也找到了契合点。  

  智颇为天台宗的创立者,不仅奠定了天台佛学的基本理论,他还根据佛制戒律的基本精神创设了《立制法》、《训知事人》、《敬礼法》、《普礼法》、《请观世音忏法》、《金光明忏法》、《方等忏法》等修行规范以制僧众。他的《菩萨戒义疏》对戒体理论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其后的律门思想。  

  其他还有荆州玉泉寺恒景、杭州天竺山灵隐寺守直、天台山国清寺文举、唐湖州八圣道寺真乘等都是在律学和天台教方面多有研习的突出代表。  

  掘《宋高僧传》卷五,释恒景(634—712),俗姓文,荆州当阳人,生于贞观八年(634)。贞观二十二年(648),恒景十五岁时得敕度,听习三藏。起初就文纲律师学业毗尼,后又入玉泉寺,追智者禅师习止观法门。而《佛祖统纪》卷十则说他于贞观二十二年在玉泉寺奉敕得度,即“依章安禀受止观,常诵法华,蒙普贤示身证明,天童奉侍左右”。恒景于武则天时、中宗当政时三次被诏入内,供养为受戒师。景龙三年(709)奏乞归山,敕允其请,并于林光宫观门道场为其设斋,李峤、道俊、玄奘等均列席。恒景撰有《顺了义论》二卷、《摄正法论》七卷、《佛性论》二卷,一生讲律百部。尽管有学者认为恒景也许应当是师从道宣而不是文纲,但他南山、天台教兼弘则是明显的。在南山律学史上,弘景律师不仅大兴天台教观,也是南山重要后学,鉴真和尚即是从其受具的。日僧凝然说:“弘景律师大兴台宗,秉持兼济。”(《律宗纲要》卷下)  

  守直律师(699—770),字坚道,钱塘人,从苏州支硎寺圆大师受具足后,即寻礼游学天下二百余郡,考察圣迹,并从善无畏三藏受菩萨戒,从普寂大师学楞伽心印。守直一生览大藏三遍,讲《起信论》二十佘遍,《南山律钞》四十遍,入五台山讲《华严经》二百遍。开元二十六年(738)被举高行,因道俗之请而入大林寺,大历二年(767)移住天竺灵隐峰,大历五年(770)三月寓于龙兴净土院。守直度人众多,著名者有洞庭辩秀、湖州皎然、惠普道庄、会稽清江清源、杭州择邻神偃、常州道进等,他们都是名扬一方。(《宋高僧传》卷十四《守直传》)  

  文举律师(759—842),俗姓张,婺州东阳人,早年即对佛教报有热情,贞元三年(787)敕度得戒,其后研习《四分律》学达十五年,并通《法华经疏》义,深得智者精旨,后被敕为国清寺大德。(《宋高僧传》卷十六《文举传》)  

  释法慎(661—748),姓郭,江都人,从遥台成律师受具戒,又从怀素体解律文,绝其所疑,后东还扬都。法慎广涉经典,主张天台止观包一切经义,东山法门是一切佛乘。(《宋高僧传》卷十四《法慎传》)  

  释真乘(

  一820),俗姓沈,浙江德清人,出家后于通玄寺释常进处综习毗尼,后西上京师云华寺学法华天台疏义,大著声望。贞元十一年(795)被举为安国寺,为供奉大德。后归还乡里,受郡守等请而登法座开戒坛,“八为律学座主,四为临坛正员”。真乘撰有《法华经解疏记》十卷。(《宋高僧传》卷十五《真乘传》)  

  天宝七年(748),天台宗九祖湛然大师驻锡会稽开元寺,弘扬天台宗义,并依昙一法师的相部律思想广究律部。(《宋高僧传》卷六《湛然传》)另有释道遵(714—780),师从天竺义威律师,常驻具足戒,道宗毗尼传教,讲天台止观、《行事钞》文,临坛度人,弘心扬律。(《宋高僧传》卷二十七《释道遵传》)  

  所以,佐藤达玄说,天台宗成了相部宗的律学。①  

  (三)律师与净土思想  

  律师们诸宗同修、律净结合的思想和倾向也十分明显。早在隋唐之际即有精研《大智度论》及《摩诃僧只律》的明旷(

  一623),居净土寺多年。(《续高僧传》卷十三《道岳传》)此后…

《律学的繁荣:隋唐时期的律师和律学(王建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