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丈怀海》中记载:“卧比斜枕床唇,谓之带刀睡”。为了僧团的清净,对伪滥禅僧的处置极为严格。由维那检举,摈令出院。重犯规制者,则集众以杖处之,焚烧道具,从后门逐出。
二时的斋粥与后来的药石有关,《禅苑清规》卷1《护戒》首次记载“药石”这一名称。在此前药石曾当作非时食而被禁止。南宋无量寺的《日用清规》(1209)和以后的清规中均有许可药石的规定。日僧道元在《正法眼藏》“示库院文”中,曾对永平寺的食事生活作了详尽的说明,如“今告知事,自今以后,若过中午,檀越供饭,留待翌日。如麦饼果子、诸般粥等,虽晚犹行,乃佛祖会下药石也。”清规的这一规定与印度的戒律颇不一致。
在百丈清规的修学生活中,普请法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所在。尽管在百丈之前,普请法在禅师中及教下寺院都举行,但百丈的普请法却别具特色。自禅宗四祖道信以来,普请法在禅门中已经成为禅宗僧团的宗要所在。
据《传法宝记》载,“释弘忍,黄梅人,俗姓周氏。童贞出家,年十二事信禅师。性木讷沈厚,同学颇轻戏之,终默无所对。常勤作役,以体下人。信特器之。”坐禅与作务的结合,《宋高僧传》卷8的《神秀传》中有记载:“后遇薪州双峰东山寺五祖弘忍,以坐禅为务。乃叹服曰:“此真吾师也”。决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办其道。”关于六祖慧能(638—713),敦煌本《六祖坛经》载:“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差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个余月。”应该说,作务是禅宗的一种传统的修行方式。从《百丈古清规》来看,作务的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保证了禅宗僧团自给自足之体制的确立。百丈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千古名训,还标志着禅宗教团在经济上的独立,摆脱了对檀越的依存。《禅门规式》上说,“行普请法,上下均力”。运水搬柴及给食行茶的作务,不仅是非生产性的劳动,还包括自己耕作、自己收获。同时,作务的性质并不限于个人的行持,同时还是整个僧团共同的行持方式。百丈所主张的生产作务,在小乘戒律中被禁止。百丈所制定的普请法,包括沙弥、童行和比丘在内的具体作务。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作务在百丈之前就已在宗门与教下流行。志贤、南泉、杉山、隐峰、临济、丹霞等禅师的作务资料,散见于《宋高僧传》及《景德传灯录》。但真正以丛林规制确定下来的则是百丈禅师。这是中国禅宗大德,在完善教制方面,突破印度佛教戒律的束缚与限制,根据中国佛教的实际情况所进行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探索。百丈禅师并不是普请法的创始人,《宋高僧传》卷10及《大宋僧史略》卷上,均说百丈禅师是普请法的独创者,这可能与百丈禅师将普请法正式列为禅林的规制有关。
对百丈禅师创制禅门清规的背景条件,我们还想从另外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剖析。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迹》卷2,“开成4年9月28日”条中,记载了当时佛教寺院实行普请法的情况。地处山东的赤山法华院,系天台宗所属。圆仁目睹了法华院自上座到一般清众共同作务的情况,时间为839年。百丈的住世时间是749--814年。在地理位置上,赤山位于山东,而百丈山则在江西。在时间上相差不多,但在空间距离上相去甚远。赤山的法华院同禅宗一样于僧团内实行普请法,但这很难说是百丈清规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在《国清百录》立法制第一中,天台智者就有勤劳作务的规定,也有“四时坐禅六时礼佛”的条制。此外,南宋禅林四时坐禅的规定,或许是受了天台系教制的影响。但是,四时禅坐的用例不见于《禅门规式》及《禅苑清规》。百丈的普请法在制定方面是否受天台系僧制的启迪,限于资料,我们还不能完全肯定。至少,百丈禅师在制定禅门清规前,天台系的僧制就已经存在。对天台僧制的研究,池田鲁参先生在《天台智者的立制法》有着详细的论述,在此不多赘述。中村元博士在《禅に於けゐ生产と勤の问题》的论文中也论及了禅与作务,可参阅。
此外,自佛教传入汉地以来,儒释道三家的交流与冲突并存,协调与矛盾同在。儒家经常在辟佛方面,指责佛教不拜君亲、剃发染衣及不从事劳动生产。尤其是在出家佛教徒不耕不织的问题上,一直是儒家攻击佛教的中心之一。中国是以农耕为主的国家,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百丈禅师创制规约的意图,应与这一现实有关。禅林自给自足的耕作方式,保证了禅宗教团在经济及物质生活方面的独立。耕作劳务的禅林生活,是当时禅宗教团在寻求独立方面的主要标志。
百丈清规的内容,我们只能通过《禅门规式》、《塔铭》、《宋高僧传》卷10等资料,对其进行举要性的说明。我们认为,现存资料所反映的百丈禅师的清规内容,只是当时清规的大纲而己。宋代宗赜的《禅苑清规》及元代东阳德辉奉欶编撰的《百丈清规》都是力图在此基础上,对百丈怀海的古清规进行复原和再现。然而,在内容上与百丈古清规又不尽相同。
五、禅苑清规与宋代丛林规范
1.宗赜及《禅苑清规》之内容
《禅苑清规》的编者宗赜,于祟宁年间《1102-1106)住持河北正定县十方洪济禅院,在此间完成了《禅苑清规》的编撰。宗赜法语等资料分别见于: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18,《续藏经》2,乙·12.1
《嘉泰普灯录》卷5,《续藏经》2,乙·12.1。
《五灯会元》,《续藏经》2,乙·11.4。
《续传灯录》,《大正藏》卷51。
《五灯严统》,《续藏经》卷2,乙·12.4。
《龙舒净土文》,《大正藏》卷47。
《乐邦文类》,《大正藏》卷47。
《乐邦遗稿》,《大正藏》卷47。
《庐山莲宗宝鉴》,《大正藏》卷47。
《净土圣贤录》,《续藏经》卷2,乙·8.2,
《净土指归集》,《续藏经》2,13.1。
《佛祖统记》,《大正藏》卷47,
《释氏稽古略》,《大正藏》卷49.
《芝园集》,《续藏经》卷2,10.4
《续灯录》的著者为佛国惟白,即法云法秀的法嗣,宗赜依法秀禅师出家受具,与惟白都是法秀门下的同参。据载,宗赜俗姓孙,洛州永年人。在法秀门下参学的时间及具体细节,灯录上的记载不详。其后又参法秀的法兄长芦应夫,并在河北正定的近五年间,目睹当时“丛林蔓延,转见不堪”的现象,遂发心重制清规,匡正时弊。在《禅苑清规序》上说,“夫禅门事列,虽无两样毗尼,衲子家风别是一般规矩。若也途中受用,自然格外清高。如其触向面墙,实为众人瞻敬。是以佥谋开士,遍访诸方。凡有补于见闻,悉备陈于纲目。噫!少林消息以是剜肉成疮,百丈规绳可谓新条特地。而况丛林蔓延,转见不堪。加之法令滋彰,事更多矣。然而庄严保社,建立法幢,佛事门中阙一不可。亦犹菩萨三聚,声闻七篇,岂立法之贵繁,盖随机而设教。初机后学冀善参详,上德高流幸垂证据。”序中强调了清规于禅门的重要,并同律仪毗尼相提并论。在百丈清规的基础上,力图对清规进行恢复,参访诸寺,广集见闻。宗赜晚年驻锡长江流域长芦寺,示寂年代不明。河北正定是临济禅的中心所在,宗赜在这里完成《禅苑清规》的撰写,在思想上可能受临济思想的影响,但资料有限,我们还无法进一步证实。宗赜示寂后被赐号为慈觉大师。宗赜的法系属云门宗,现将其谱系抄列如下:
云门文偃——香林澄远——智门光诈——雪窦重显——天衣义怀——法云法秀——佛国惟白——长芦应夫——长芦宗赜——
宗赜不仅为一名卓越的禅者,同时也是著名的净土思想家。宗晓在《乐邦文类》中将宗赜列为莲宗的五祖,在其卷5中有宗赜的《观念佛颂》。《龙舒净土文》卷11有宗赜的《劝参禅人兼修净土》。可以说他在思想上,具有显著的禅净双修的特点,《禅苑清规》卷4上说,“若非道眼精明,劝令专念阿弥陀佛,祈生净土,若劝率同袍打磐念之。”并规定在病僧前,“如病重之人即与十念阿弥陀佛,念诵之法,先叹弥陀佛罢,次白众为某人长声念阿弥陀佛四圣名号”等。宗赜的念佛思想,为称名念佛。《乐邦文类》卷2载,“念阿弥陀佛,或百声千声乃至万声,回愿往生西方净土。各于日下,以十字记入,念佛之时,一心专注,不得异缘。”《莲社继祖五大法师传》亦云,“其于法曰念阿弥陀佛”。限于篇幅,对宗赜净土思想的讨论,拟专门分析,在此从略。总之,宗赜时代,禅净双修的主张日渐成风。包括禅林的永明延寿、天衣义怀、圆通法秀、慧林宗本、长芦应夫、慈受慧深、法云善本、真歇清了、黄龙悟心等诸多禅师均有禅净双修的思想。
《禅苑清规》自北宋祟宁二年(1103)刊行以来,经数百年后,由于“惜其字画磨灭”,再次刻版流通。在日本现存的《禅苑清规》除高丽版本之外,其它版本均为虞翔的《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现将六种版本及其内容构成抄录如下:
1.旧岩崎文库本 10卷2册,东洋文库藏,
2.高丽版本 10卷1册,小板机融氏藏,
3.金泽文库本 10卷3册,金泽文库藏,
4.五山版本 10卷3册,大东急纪念文库藏,
5.宝永版本 10卷3册,
6.宽政版本 10卷2册。
《禅苑清规》共10卷,分别为:
第一卷 受戒·护戒·办道具·装包·旦过·挂搭·赴粥饭·赴茶汤;
第二卷 请因缘·入室·上堂·念诵·小参·结夏·解夏·冬年人事·巡寮·迎接;
第三卷 请职事·监院·维那·典座·直岁·下职事·请头首·首座·书状·藏主;
第四卷 知客·库头·浴主·街坊水头·炭头·华严头·磨头·园头·庄主·解院主·延寿堂主·净头,殿主·钟头·圣僧待者·炉头·直堂·寮主·寮首座·堂头待者;
…
《唐宋时期的禅宗教团与清规之研究(湛如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