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否?”对曰:“熟。”祖曰:“诸庄共收稻多少?”佛鉴筹虑间。祖正色厉声曰:“汝滥为一寺之主,事无巨细悉要究心。常住岁计,一众所系,汝犹罔知。……汝不思常住物重如山乎?[5]
禅者并不是仅仅把劳动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作为触类见道、直指本心的修行方式,实质上即是从劳动中悟修行,以修行促劳动。《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典籍不仅写出了禅者田园生活的艰辛、纯朴和快乐,还记载了禅者斗禅谈玄之精彩,表现了他们从现实的劳动中悟到的禅修真谛。如唐朝布袋和尚着名的一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正因为禅宗师徒把禅修与劳动相结合,所以禅门中也才流传着如“沩山摘茶”和“庐陵米价”等与劳动有关的“公案”或“话头”[6]
在禅门中,还有为数不少的规模很小的寺庙,其农业生产实事上即是个体生产。禅僧过着“刀耕火种就岩缚屋,一榻萧然”的生活。[7]满足的是“疏泉垦荒为田以自给,舂炊樵汲皆躬为之,”[8]和“春垦半亩畦,秋收一担粟。”[9] 当然,若遇自然灾害,他们的生活可能比个体农民更为简单清苦,甚至其农业经济就会破产。如下诗所言:
去年河伯大为灾,青秧荡尽田如海,蝗虫继起势遮天,掠地伤苗数千里。……更加春雪大如拳,半月霏霏不肯止。……檀那(即施主)不至将谁倚,铁板虽挂旧堂前,托钵空回烹白水,僧徒鸟散无可栖。[10]
--------------------------------------------------------------------------------
[1] 《宏智禅师广录》卷八、卷四,《大正藏》第四八册,第110,35页。
[2] 《无明慧经禅师语录》,《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三十套第一册。
[3] 《舒州白云山海会演和尚语录》,《古尊宿语录》卷二一,中华书局,1994,第397页。
[4] 《无见先覩禅师语录》之“山居诗”,《卍续藏经》第七十册。
[5] 《禅林宝训》卷1,《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1019页。
[6] 公案:禅者将历代高僧的参禅体悟或言行记录下来,作为一种思维训练或点拨方法,以明示启发后学,并成为后学的参禅对象。此风始于唐代,宋时大盛。“沩山摘茶”:禅宗沩仰宗初祖僧人灵佑(771~853),“与仰山摘茶次。沩云:终日只闻子声,不见子形。仰遂撼茶树。沩云:子只得其用,不得其体。仰云:和尚只得其体,不得其用。沩云:放子三十棒。”《宗门葛藤集》上)。“庐陵米价”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庐陵米作么价?”(《景德传灯录》卷五《吉州青原行思禅师》)这说明关于劳动和经济的思想在禅师心里处于一下意识的作用。此后在宋法应元普禅师编撰的《颂古连珠通集》卷九中就收有以“庐陵米价”为话头的禅者偈颂多篇。
[7] 《明高僧传》卷7《释海慧传》,金陵刻经处本。
[8] 《天如惟则禅师语录》之《龙济禅寺友云禅师塔铭》,《卍续藏经》第七十册。
[9] 《永觉和尚广录》卷25“山中有感”,《卍续藏经》第七二册。
[10] 《永觉和尚广录》卷25“饥馑行”,《卍续藏经》第七二册。
结语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禅宗农业本质上仍然是小农经济形态,属于简单的自然经济,除去基本生产工具的采办,没有手工业和商品生产,因此禅林经济对社会依赖性不大。由于丛林农业的相对分散,每一禅林的农业生产又都是孤立的,生产体制因而是封闭的,生产规模又是相对狭小的。但在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传统的保证下,丛林内部基本上贯彻的仍然是原始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
与唐时河洛地区和东西两京的着名寺院不同,虽然大的禅寺庄园也拥有佃户或雇工,但因其修行方式的影响,禅寺丛林大都远离都市和政治中心,少了世间纷争。尽管历经安史之乱、唐武宗和北周世宗的“法难”、北宋徽宗和明世宗崇道抑佛,但禅林和禅林经济都没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因为它们并不是完全依赖于政治力量和世俗地主式庄园经济的支持而存在的。禅者正是以禅林农业为基础的农禅并重,奠定了自己一千多年发展的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2]朱大渭,张泽咸.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二卷[M].齐鲁书社、文津出版社,1996.
[3]陈智超,乔幼梅.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三卷[M].齐鲁书社、文津出版社,1996.
[4]昆明市宗教局,昆明市佛教协会.昆明佛教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5]谭其骧.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六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6]郭朋.中国佛教思想史:中卷[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7]游彪.宋代寺院经济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禅宗农业的形成与发展(王建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