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惟贤法师与七塔寺

  惟贤法师与七塔寺

  

  黄夏年

  四川和重庆地区,佛教界人才辈出,释惟贤法师就是当代众多高僧中的一名佼佼者。他的传奇经历和丰富的学识,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吸引了众多的僧俗两界大众。其实惟贤法师不仅是巴蜀名僧,就是在全国也是非常有影响的高僧,他老人家与宁波七塔寺就有非常深的因缘,受到浙江宁波地区的佛教信众的尊崇。

  一、古寺出高僧

  惟贤法师是四川蓬溪县人。蓬溪原名唐兴县,东晋就开始建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取流经县城的蓬水和溪水二水之名而更名,立县至今1300多年。蓬溪县地处川中,东与南充、武胜相连,东南角相接于合川市、南交遂宁市中区、潼南县,西与大英县隔江相望,北依射洪、西充县。涪江纵贯南北,川鄂公路、达成铁路、成南高速公路横跨东西。

  蓬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贾岛、张船山等历代诗人都曾为蓬溪留下优美的诗篇。县内人文景观众多,有古墓、古寺、古建筑、古寨、古战场等等,让人凭吊,抒发情怀。古迹名胜有唐代禅院常乐寺、南宋白塔、清代奎阁、川中“水上明珠”的赤城湖等。蓬溪人现在自创的“川中大乐”威振四海,业余书法创作群体活跃全国,最近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特色艺术之乡”。

  历史上佛道教盛行蓬溪,驰名川中的道教胜地高峰山就在县境。蓬溪县城奎阁坝内的奎阁,建于清嘉庆上(1801)。阁高26米,开窗104道,悬铃40响,为重檐盔顶井干式结构,按五行八卦六十四爻建造,祀奎星、仓颉二神故得名奎星阁。奎阁建筑精巧,阁内立八根内柱,直通阁顶承驭诸角,又以柱群为主,采用穿逗抬梁结构造型,全阁共五层,造型雄建。阁顶砌玉栏莲座接宝瓶冠以为脊峰,呈八角攒尖与盔顶结合造型。奎阁外观典雅气势巍峨,堪称川中木阁建筑之上品。

  佛教传入四川是在东晋时期,大行的时代是在隋唐,特别是经过了唐代的安史之乱后,来蜀地避难的人增多,四川佛教有了一个突起的发展,仅成都城当时就有佛寺五十余所。著名寺院大慈寺有96院,每天寺院的僧人的垃圾粪便要用专船运走。[1]唐宋以后,四川籍的僧人在中国佛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地位,其中以禅宗和密宗的僧人最为著名。汉州(今什邡)的马祖道一是禅宗临济宗的创立者,对后世影响巨大,宁波七塔寺的一派就是他的门人。果州(今西充)的圭峰宗密是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的佛教学者,被尊为华严宗五祖、禅宗下荷泽宗四祖,他融华严与禅一起,是最早提倡禅教一致思想的先驱。简州(今简阳)的德山宣鉴是著名的禅师,他所创的“德山棒”禅法,掀动了禅宗界。资州(今资阳)智诜和绵州(今绵阳)处寂等人创立了禅宗的净众--保唐一系。五代宋时期的密宗的僧人柳本尊和赵智凤等人则在大足发展密教,建立了佛教艺术史上的丰碑--大足石刻。此外还有一些外省的僧人也在四川传法,四川的佛教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开始有了新的气象!

  蓬溪地处川中,与成都和南充、绵阳等大城市距离适中,这里又有起伏的丘陵,清净的溪水流淌,稻田仟陌,绿树成荫,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从隋唐起,这里已经受到了佛教的薰陶,僧人的脚步留在了这里,佛风广扇。位于蓬溪县古柏乡龙归山下的寂光寺,因寺内有古井一口,水如甘露,常年不枯,又名古井寺。寂光寺始建于隋大业三年(617),明清两代曾作重建,增修,现为明清两代古建筑群。该寺座西向南,占地2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854平方米。沿中轴线上循山势递升,向前向后揭殿四重,依次为魁星楼、弥勒殿、大雄殿、转轮殿,并与配殿、经楼、僧房组成三进院落。大雄殿前、右、左置钟、鼓两楼,每进置垂带、拜台,拾级而上,气势宏伟。魁星楼是寺院的山门),建于1843年,重檐歇山式筒瓦顶,进山门左侧有清代古柏、银杏,至今枝叶繁茂,与山门相映增辉。寺内有明碑两块,寺后龙归山上有清同治十二年(1873)所筑长341米、宽1.5米、高3米石砌墙,墙内环境优美,果树成林。

  位于蓬溪县文井乡高峰山巅的高峰寺,据《四川通志》记载,始建于唐,重建于清末,扩建于民国。该寺座西面东,木结构迷宫式建筑,山门、正殿、厢房合为一体,计200余间,上下三层。其间回廊连贯,楼阁勾连,曲径通幽。殿堂多依山就势靠山门、正殿。楼阁环绕,结构谨严。山门为重檐三滴水歇山寺顶,穿斗式梁架,面阔十一间44米,进深三间8米,通高10米,垂带式踏道12级。门前有石狮一对,山门上镌刻人物花卉浮雕。正殿为单檐悬山式顶,抬梁式梁架,居寺中,位置稍高。其它殿堂均依山就势紧靠山门正殿。寺内多设暗室、暗道、隔壁墙、天桥、楼梯、有若迷宫。观内有匾额三百余块,其中民国时军政首脑人物林森、于右任、何应钦等的题赠现存有四十多块。山上还建有清末道人王源清、民国道人范明清碑亭,亭内多刻戏剧人物浮雕,另有水墨画六幅,系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建筑,穿斗式梁架,面阔15间64.3米,进深六间10.5米,通高6.5米。

  蓬溪县西25公里的黄龙山麓有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常乐寺,寺院名幽额有“黄龙吐瑞”四字。民国十年(1921)再立后殿,自立门面,亦称常乐寺,与前殿老常乐寺平分秋色。寺址地处平坦,邻常乐镇百步,车马通达,极利游客及信众礼佛。寺境幽深,灵木古树达数百株,遮天蔽日,是旅游避暑的福地。寺内藏经楼是文人聚会场所。四壁丹青诗文,楼储名家宏篇,颇耐游客品题。80年代被定为“遂宁市文物保护单位”。清吴多让在《藏经楼》诗中赞曰 :

  香气佛楼侵,云梯步步深。

  观花初见柳,拜佛久无心。

  人语迷萧寺,钟声答远岑。

  此时春尚在,逸兴满山村。

  设计精细,结构严谨,形式美观,基础牢固的宝梵寺建筑面积为1852平方米,大雄殿气宇轩昂,外形精美,为木结构单檐歇山式顶,三间四架椽抬梁式营造,占地纵横约为15.3米,通高8.5米,檐下置斗拱18垛,前后施补间铺作2朵,两山墙各一垛,斗拱作为七铺作单抄双下昂,出昂作批竹状,昂嘴伸出很长,昂尾直抵下平栏,屋面覆碧瓦,砖雕龙脊、仙台、卫士及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卦象,四角飞薨系铁马。被誉为明代中期建筑的佳作。大殿两侧有明代十八罗汉壁画,画笔精巧,栩栩如生,近代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曾经专程前往参观,赞扬不绝。

  此外,蓬溪县西40公里红江镇,古称康家渡,是蓬溪涪江良港。山镇屹立涪江滨岸,悬崖百丈,气势颇雄。镇中景物有仙人洞,烟波楼,席公祠墓,崖壁石刻,法华寺,五显寺,紫云宫,玉屏寺,走马窑等,均为邑中名胜。治官莅此咏题甚多。如清·文棨有《康家渡景观》、清·沈贤修有《烟波楼(十首)》,周彦威有《玉漏迟·晓行由明月至康家渡有月韵》和《丁香结·晚过康家渡望贾祠有清真韵》。玉屏寺文昌殿清人撰写楹联 :

  取士不独文章,品德端方登榜上;

  求名休推命运,本身培植占鳌头。

  在人文气息浓厚,历史底蕴深广的蓬溪城,最具特色的无疑就是建于鹫峰山阿的鹫峰寺,它座落灵鹫之首,山形拱秀,草木郁葱,宛若灵鹫。寺座北面南,占地面积3724平方米,建筑面积760平方米。室雅不须大,花香不在多,鹫峰寺全部建筑集宋、元、明、清四代特色,集殿、堂、楼、阁、园林于一体。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著的《中国建筑史》专门对其进行了介绍。

  塔、寺结合是古刹丛林鹫峰寺的又一大特色。禅院佛顶的十三级舍利古塔,是南宋嘉泰四年(1204)由县彦李白琳创建于蓬溪县鹫峰山,重建于宋庆元年间(1196-1200),此后元、明、清各代均有扩建。佛塔为四方形仿楼阁式砖塔,高13层,总高36米。各层仿木结构为四柱三间,柱有明显侧足。撩檐枋上棱砌砖二层,再叠涩五层,使塔檐深远厚实,一至六层头,补间施装饰性斗拱,每层2.4米,为一斗三升,拱间篆花形,底层塔门向西开设,余为三方设假门。各层每边置拱门三个,中有方形心轴,缘石砌梯道盘旋至顶,每层塔心壁施斗拱三升承托穹隆顶形为得龛,穹壁彩绘壁画,前塑佛像为一佛二弟子,共十三身。底层四柱镌缠龙四条,塔刹为宝瓶顶,施五级球形葫芦攒尘收结,有诗曰:“直凌汉宵三千尺,阁尽沧叠八百年。”由于整个塔身上下雪白一体,故此塔亦名白塔,寺亦在近代称为白塔寺。名寺出高僧,惟贤法师的佛缘就是从这里开始走出的。

  二、苦难人生

  惟贤法师,俗名邱兆红,1920年农历五月21日生于人文井镇新林黑堡堰村(今徐家湾)。人文井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镇,平常人气不旺,只有在初五初十的赶场天,各村人来经贸易交换时,才把整个乡场挤得水泄不通,店铺毗邻大开张,趁此机会可以做上一把生意。镇上的那条石板路永远默默无言地忍受着这一切,用它的全部身体,不停地承载着故老乡亲来来回回的匆忙脚步……

  黑堡堰村离镇上不算太远,一条小溪是全村人的生命线,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和种田的用水都要依靠它了。要是碰上天气不好,对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只能坐以待毙了!在这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村庄里,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子教女顺,气氛祥和。住在村里的乡亲大多数都是邱姓本家,邻里之间常来常往,不亦乐乎。惟贤的父亲邱炳贵,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从没有非份之想,只知道依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全家,生儿育女,接续香火。为了生活,他从早到晚在地里辛勤劳作,像一只蜜蜂,不知疲倦地工作。妻子贤慧,不仅要在家里带几个未成年的孩子,而且也要和丈夫一起在地里操劳,然而就是这样拼死拼活的干,还是不能解决温饱,全家一直处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之中。

  中国农民,一直奉守“多子多福”的…

《惟贤法师与七塔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