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惟賢法師與七塔寺

  惟賢法師與七塔寺

  

  黃夏年

  四川和重慶地區,佛教界人才輩出,釋惟賢法師就是當代衆多高僧中的一名佼佼者。他的傳奇經曆和豐富的學識,以及深厚的文化素養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吸引了衆多的僧俗兩界大衆。其實惟賢法師不僅是巴蜀名僧,就是在全國也是非常有影響的高僧,他老人家與甯波七塔寺就有非常深的因緣,受到浙江甯波地區的佛教信衆的尊崇。

  一、古寺出高僧

  惟賢法師是四川蓬溪縣人。蓬溪原名唐興縣,東晉就開始建縣,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取流經縣城的蓬水和溪水二水之名而更名,立縣至今1300多年。蓬溪縣地處川中,東與南充、武勝相連,東南角相接于合川市、南交遂甯市中區、潼南縣,西與大英縣隔江相望,北依射洪、西充縣。涪江縱貫南北,川鄂公路、達成鐵路、成南高速公路橫跨東西。

  蓬溪曆史悠久,人傑地靈。唐代著名詩人杜甫、賈島、張船山等曆代詩人都曾爲蓬溪留下優美的詩篇。縣內人文景觀衆多,有古墓、古寺、古建築、古寨、古戰場等等,讓人憑吊,抒發情懷。古迹名勝有唐代禅院常樂寺、南宋白塔、清代奎閣、川中“水上明珠”的赤城湖等。蓬溪人現在自創的“川中大樂”威振四海,業余書法創作群體活躍全國,最近又被文化部命名爲“中國特色藝術之鄉”。

  曆史上佛道教盛行蓬溪,馳名川中的道教勝地高峰山就在縣境。蓬溪縣城奎閣壩內的奎閣,建于清嘉慶上(1801)。閣高26米,開窗104道,懸鈴40響,爲重檐盔頂井幹式結構,按五行八卦六十四爻建造,祀奎星、倉颉二神故得名奎星閣。奎閣建築精巧,閣內立八根內柱,直通閣頂承馭諸角,又以柱群爲主,采用穿逗擡梁結構造型,全閣共五層,造型雄建。閣頂砌玉欄蓮座接寶瓶冠以爲脊峰,呈八角攢尖與盔頂結合造型。奎閣外觀典雅氣勢巍峨,堪稱川中木閣建築之上品。

  佛教傳入四川是在東晉時期,大行的時代是在隋唐,特別是經過了唐代的安史之亂後,來蜀地避難的人增多,四川佛教有了一個突起的發展,僅成都城當時就有佛寺五十余所。著名寺院大慈寺有96院,每天寺院的僧人的垃圾糞便要用專船運走。[1]唐宋以後,四川籍的僧人在中國佛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地位,其中以禅宗和密宗的僧人最爲著名。漢州(今什邡)的馬祖道一是禅宗臨濟宗的創立者,對後世影響巨大,甯波七塔寺的一派就是他的門人。果州(今西充)的圭峰宗密是中國佛教史上的著名的佛教學者,被尊爲華嚴宗五祖、禅宗下荷澤宗四祖,他融華嚴與禅一起,是最早提倡禅教一致思想的先驅。簡州(今簡陽)的德山宣鑒是著名的禅師,他所創的“德山棒”禅法,掀動了禅宗界。資州(今資陽)智诜和綿州(今綿陽)處寂等人創立了禅宗的淨衆--保唐一系。五代宋時期的密宗的僧人柳本尊和趙智鳳等人則在大足發展密教,建立了佛教藝術史上的豐碑--大足石刻。此外還有一些外省的僧人也在四川傳法,四川的佛教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開始有了新的氣象!

  蓬溪地處川中,與成都和南充、綿陽等大城市距離適中,這裏又有起伏的丘陵,清淨的溪水流淌,稻田仟陌,綠樹成蔭,是富庶的魚米之鄉。從隋唐起,這裏已經受到了佛教的薰陶,僧人的腳步留在了這裏,佛風廣扇。位于蓬溪縣古柏鄉龍歸山下的寂光寺,因寺內有古井一口,水如甘露,常年不枯,又名古井寺。寂光寺始建于隋大業叁年(617),明清兩代曾作重建,增修,現爲明清兩代古建築群。該寺座西向南,占地25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854平方米。沿中軸線上循山勢遞升,向前向後揭殿四重,依次爲魁星樓、彌勒殿、大雄殿、轉輪殿,並與配殿、經樓、僧房組成叁進院落。大雄殿前、右、左置鍾、鼓兩樓,每進置垂帶、拜臺,拾級而上,氣勢宏偉。魁星樓是寺院的山門),建于1843年,重檐歇山式筒瓦頂,進山門左側有清代古柏、銀杏,至今枝葉繁茂,與山門相映增輝。寺內有明碑兩塊,寺後龍歸山上有清同治十二年(1873)所築長341米、寬1.5米、高3米石砌牆,牆內環境優美,果樹成林。

  位于蓬溪縣文井鄉高峰山巅的高峰寺,據《四川通志》記載,始建于唐,重建于清末,擴建于民國。該寺座西面東,木結構迷宮式建築,山門、正殿、廂房合爲一體,計200余間,上下叁層。其間回廊連貫,樓閣勾連,曲徑通幽。殿堂多依山就勢靠山門、正殿。樓閣環繞,結構謹嚴。山門爲重檐叁滴水歇山寺頂,穿鬥式梁架,面闊十一間44米,進深叁間8米,通高10米,垂帶式踏道12級。門前有石獅一對,山門上镌刻人物花卉浮雕。正殿爲單檐懸山式頂,擡梁式梁架,居寺中,位置稍高。其它殿堂均依山就勢緊靠山門正殿。寺內多設暗室、暗道、隔壁牆、天橋、樓梯、有若迷宮。觀內有匾額叁百余塊,其中民國時軍政首腦人物林森、于右任、何應欽等的題贈現存有四十多塊。山上還建有清末道人王源清、民國道人範明清碑亭,亭內多刻戲劇人物浮雕,另有水墨畫六幅,系木結構單檐歇山式建築,穿鬥式梁架,面闊15間64.3米,進深六間10.5米,通高6.5米。

  蓬溪縣西25公裏的黃龍山麓有始建于唐貞觀年間的常樂寺,寺院名幽額有“黃龍吐瑞”四字。民國十年(1921)再立後殿,自立門面,亦稱常樂寺,與前殿老常樂寺平分秋色。寺址地處平坦,鄰常樂鎮百步,車馬通達,極利遊客及信衆禮佛。寺境幽深,靈木古樹達數百株,遮天蔽日,是旅遊避暑的福地。寺內藏經樓是文人聚會場所。四壁丹青詩文,樓儲名家宏篇,頗耐遊客品題。80年代被定爲“遂甯市文物保護單位”。清吳多讓在《藏經樓》詩中贊曰 :

  香氣佛樓侵,雲梯步步深。

  觀花初見柳,拜佛久無心。

  人語迷蕭寺,鍾聲答遠岑。

  此時春尚在,逸興滿山村。

  設計精細,結構嚴謹,形式美觀,基礎牢固的寶梵寺建築面積爲1852平方米,大雄殿氣宇軒昂,外形精美,爲木結構單檐歇山式頂,叁間四架椽擡梁式營造,占地縱橫約爲15.3米,通高8.5米,檐下置鬥拱18垛,前後施補間鋪作2朵,兩山牆各一垛,鬥拱作爲七鋪作單抄雙下昂,出昂作批竹狀,昂嘴伸出很長,昂尾直抵下平欄,屋面覆碧瓦,磚雕龍脊、仙臺、衛士及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卦象,四角飛薨系鐵馬。被譽爲明代中期建築的佳作。大殿兩側有明代十八羅漢壁畫,畫筆精巧,栩栩如生,近代著名漫畫家豐子恺曾經專程前往參觀,贊揚不絕。

  此外,蓬溪縣西40公裏紅江鎮,古稱康家渡,是蓬溪涪江良港。山鎮屹立涪江濱岸,懸崖百丈,氣勢頗雄。鎮中景物有仙人洞,煙波樓,席公祠墓,崖壁石刻,法華寺,五顯寺,紫雲宮,玉屏寺,走馬窯等,均爲邑中名勝。治官莅此詠題甚多。如清·文棨有《康家渡景觀》、清·沈賢修有《煙波樓(十首)》,周彥威有《玉漏遲·曉行由明月至康家渡有月韻》和《丁香結·晚過康家渡望賈祠有清真韻》。玉屏寺文昌殿清人撰寫楹聯 :

  取士不獨文章,品德端方登榜上;

  求名休推命運,本身培植占鳌頭。

  在人文氣息濃厚,曆史底蘊深廣的蓬溪城,最具特色的無疑就是建于鹫峰山阿的鹫峰寺,它座落靈鹫之首,山形拱秀,草木郁蔥,宛若靈鹫。寺座北面南,占地面積3724平方米,建築面積760平方米。室雅不須大,花香不在多,鹫峰寺全部建築集宋、元、明、清四代特色,集殿、堂、樓、閣、園林于一體。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著的《中國建築史》專門對其進行了介紹。

  塔、寺結合是古刹叢林鹫峰寺的又一大特色。禅院佛頂的十叁級舍利古塔,是南宋嘉泰四年(1204)由縣彥李白琳創建于蓬溪縣鹫峰山,重建于宋慶元年間(1196-1200),此後元、明、清各代均有擴建。佛塔爲四方形仿樓閣式磚塔,高13層,總高36米。各層仿木結構爲四柱叁間,柱有明顯側足。撩檐枋上棱砌磚二層,再疊澀五層,使塔檐深遠厚實,一至六層頭,補間施裝飾性鬥拱,每層2.4米,爲一鬥叁升,拱間篆花形,底層塔門向西開設,余爲叁方設假門。各層每邊置拱門叁個,中有方形心軸,緣石砌梯道盤旋至頂,每層塔心壁施鬥拱叁升承托穹隆頂形爲得龛,穹壁彩繪壁畫,前塑佛像爲一佛二弟子,共十叁身。底層四柱镌纏龍四條,塔刹爲寶瓶頂,施五級球形葫蘆攢塵收結,有詩曰:“直淩漢宵叁千尺,閣盡滄疊八百年。”由于整個塔身上下雪白一體,故此塔亦名白塔,寺亦在近代稱爲白塔寺。名寺出高僧,惟賢法師的佛緣就是從這裏開始走出的。

  二、苦難人生

  惟賢法師,俗名邱兆紅,1920年農曆五月21日生于人文井鎮新林黑堡堰村(今徐家灣)。人文井鎮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鄉鎮,平常人氣不旺,只有在初五初十的趕場天,各村人來經貿易交換時,才把整個鄉場擠得水泄不通,店鋪毗鄰大開張,趁此機會可以做上一把生意。鎮上的那條石板路永遠默默無言地忍受著這一切,用它的全部身體,不停地承載著故老鄉親來來回回的匆忙腳步……

  黑堡堰村離鎮上不算太遠,一條小溪是全村人的生命線,人們的日常生活用水和種田的用水都要依靠它了。要是碰上天氣不好,對靠天吃飯的農民來說,只能坐以待斃了!在這個深受傳統文化浸潤的村莊裏,尊老愛幼,夫妻和睦,子教女順,氣氛祥和。住在村裏的鄉親大多數都是邱姓本家,鄰裏之間常來常往,不亦樂乎。惟賢的父親邱炳貴,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從沒有非份之想,只知道依靠自己的勞動來養活全家,生兒育女,接續香火。爲了生活,他從早到晚在地裏辛勤勞作,像一只蜜蜂,不知疲倦地工作。妻子賢慧,不僅要在家裏帶幾個未成年的孩子,而且也要和丈夫一起在地裏操勞,然而就是這樣拼死拼活的幹,還是不能解決溫飽,全家一直處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之中。

  中國農民,一直奉守“多子多福”的…

《惟賢法師與七塔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