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七塔寺溥常法师的振兴佛教与佛教教育思想▪P3

  ..续本文上一页一饭不忘,而存夫轨度焉。”其中强调,“祝釐”就是报君,而且“朝夕必祝,一饭不忘”,成为一种制度。中国佛教的发展,与皇室朝廷有密切的关系,僧人报君,实为佛教“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具体体现,这也是中国佛教的特点之一。在明代时,祝釐仪式已经在佛门内外普遍实行。《大明高僧传卷第二》载:释融照,字慧光,世家越之南明。早岁受业于华藏,刻意修习天台教观于台之安国山及杭之天竺。后从渊叟湛法师居华亭延庆寺,力精教乘勤修禅定,燃膏继晷旦夕无间。故学由志臻,表于丛席职跻众右,四十祀矣名闻京师,诏嘉奖赐师号。每岁元日率众修金光明忏祝釐君上,说法之外力事忏摩,与诸众生扫除尘翳摄入善根。既老而弥勤,得其法者三人。曰居简、曰宗[矩/木]、曰宗权,皆法门之龙象也。《释氏稽古略》云:太子少师姚广孝卒,追封荣国公谥恭靖,有《道余录》见前。十二月敕修武当山宫观成,赐名曰太岳太和之山。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峰之最高者曰天柱,境之最胜者曰紫霄。南岩上轶云气,下临绝[坚-臣+(虍-七+(一/谷))]。旧皆有宫为祀神祝釐之所。元季兵毁,至是悉新之。癸亥八年,王振作大第于皇城,又作智化等于居东,以祝釐,追封元儒吴澄,为临川郡公,从祀孔子庙庭。《补陀洛伽山传》卷一曰:大德五年,集贤学士张蓬山,奉旨祝釐潮音洞,见大士相好,彷佛在洞壁。次至善财洞,童子倏现。顶上端蔼中,大士再现,宝冠璎珞,手执杨枝,碧玻璃碗。护法大神,卫翊其前久之。如风中烟渐向锁没,但祥光满洞;如霭霞映月,见数尊小佛,作礼慰快而去。

  对于这种已经实行了几百年历史的“祝釐”仪式,到了民国时期,受共和思想的影响,被视为封建糟粕,遭人唾弃,在佛门里自然也会有人对这种与封建制度相联系的传统仪式提出非议。溥常法师撰文是反对取消“祝釐”仪式的。他认为,一,佛教仪式的特点就是“祈禳必成”,所以作为“自古清规,圣节祝釐”已经成为佛教的传统之一,其特点并没有改变。二、“祝釐”仪式的对象是君主帝王,满清灭亡,民国建立,只是“主名之变更,的在权势之竞争,究竟于国家之本体,又何在有损减毫末乎。”对百姓而言,“民以国为家,一家谁无主,无主何为家?家必有主,国必有君,斯明极矣。皇帝君主也,总统民主也。”也就是说,从满清到民国,只是国家换了名,实质并没有改变,换言之,换汤不换药也。他又说,既然国家主体者是民,僧人也是民中的一份子,其责任是使民向善,“导民于无数之化,跻世于仁寿之域”,国家对佛教的态度,是“不以世礼相待,重其道也。”所以佛教仍然应以“吾道至诚感其内”,不必“而反以外之权势虚实名为向背。”耶教(基督宗教)也举行祈祷,受到了各界致敬。当前战争不断,人心思定,佛教举行祈祝仪式,“有益于世道人心,决定获社会欢迎”。有人反对举行这种仪式,认为只要有“功课祝愿足矣,何拘拘于朔望节例。”这是不对的。三、从经典上看,“祝釐”仪式在藏经中早已明文具载,“正五九月治南,(克+寸)期云集僧众,理宜诚心恳求,更须逐日祝赞。每饭不忘。”从佛教的义理上看,“未思至理,缺少诚意”,感应道交不应,这在《百丈清规》里已经“正理昭彰”。举行“祝釐”仪式,实际体现的是佛法的“诸佛妙用,真俗圆融,被俗之仪,不坏假名而谈实相;悟真之法,必由假相以阐实性,正《法华》所谓,是法住法故,世间相常住也。”所以从“维持教道”的角度,“祝釐”仪式不宜取消。溥常法师反对取消“祝釐”的仪式的想法,还是与他的根深蒂固的退化论思想有关系,但是他在里面做了一些修改,如他将“祝釐”是为皇帝祝福的特点,转换为“民以国为本”的民本思想,强调国民的普遍性,这样就较好地合理地解释了在新体制下的“祝釐”仪式的特点,跟上了时代的潮流。同时他又从教理和经典上强调了“祝釐”的重要性,较好地体现了佛教的特点,做到了如法的要求,这些都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地方。

  四

  以上概述了溥常法师的振兴佛教和佛教教育思想,以及对当代佛教仪式的看法。可以看出,溥常法师的思想的基础是来自于“退化论”,他的一切思想的出发点都是与他的“今不如昔”的看法有重要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振兴佛教的主张,兴办佛教教育的思想,坚持原有的佛教礼仪的看法,这些主张、思想、看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如用佛教思想来挽回人心;培养人才,振兴佛教;强调仪式,如法如礼等,对佛教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但是在他的这些思想与看法中,也有一些是不一定恰当或者不切实际的,如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以春夏秋冬的自然观来解释,提倡“教产共和说”等等,总之。这些既有他的以佛教为本位的思想感情使然,也与他的理念有关,还有他对新思潮的接受和理解有关。溥常法师的思想虽然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不像太虚、圆瑛等人的思想影响大,但是它也有其特殊之处,今天我们研究他的思想,就是对中国近代佛教的发展历史给予一个更加全面的说明,就此而言,溥常法师的思想与主张,也值得重视与研究。

  作者:黄夏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文化》主编。

  

《七塔寺溥常法师的振兴佛教与佛教教育思想》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