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飯不忘,而存夫軌度焉。”其中強調,“祝釐”就是報君,而且“朝夕必祝,一飯不忘”,成爲一種製度。中國佛教的發展,與皇室朝廷有密切的關系,僧人報君,實爲佛教“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的具體體現,這也是中國佛教的特點之一。在明代時,祝釐儀式已經在佛門內外普遍實行。《大明高僧傳卷第二》載:釋融照,字慧光,世家越之南明。早歲受業于華藏,刻意修習天臺教觀于臺之安國山及杭之天竺。後從淵叟湛法師居華亭延慶寺,力精教乘勤修禅定,燃膏繼晷旦夕無間。故學由志臻,表于叢席職跻衆右,四十祀矣名聞京師,诏嘉獎賜師號。每歲元日率衆修金光明忏祝釐君上,說法之外力事忏摩,與諸衆生掃除塵翳攝入善根。既老而彌勤,得其法者叁人。曰居簡、曰宗[矩/木]、曰宗權,皆法門之龍象也。《釋氏稽古略》雲:太子少師姚廣孝卒,追封榮國公谥恭靖,有《道余錄》見前。十二月敕修武當山宮觀成,賜名曰太嶽太和之山。山有七十二峰,叁十六岩,二十四澗。峰之最高者曰天柱,境之最勝者曰紫霄。南岩上轶雲氣,下臨絕[堅-臣+(虍-七+(一/谷))]。舊皆有宮爲祀神祝釐之所。元季兵毀,至是悉新之。癸亥八年,王振作大第于皇城,又作智化等于居東,以祝釐,追封元儒吳澄,爲臨川郡公,從祀孔子廟庭。《補陀洛伽山傳》卷一曰:大德五年,集賢學士張蓬山,奉旨祝釐潮音洞,見大士相好,彷佛在洞壁。次至善財洞,童子倏現。頂上端藹中,大士再現,寶冠璎珞,手執楊枝,碧玻璃碗。護法大神,衛翊其前久之。如風中煙漸向鎖沒,但祥光滿洞;如霭霞映月,見數尊小佛,作禮慰快而去。
對于這種已經實行了幾百年曆史的“祝釐”儀式,到了民國時期,受共和思想的影響,被視爲封建糟粕,遭人唾棄,在佛門裏自然也會有人對這種與封建製度相聯系的傳統儀式提出非議。溥常法師撰文是反對取消“祝釐”儀式的。他認爲,一,佛教儀式的特點就是“祈禳必成”,所以作爲“自古清規,聖節祝釐”已經成爲佛教的傳統之一,其特點並沒有改變。二、“祝釐”儀式的對象是君主帝王,滿清滅亡,民國建立,只是“主名之變更,的在權勢之競爭,究竟于國家之本體,又何在有損減毫末乎。”對百姓而言,“民以國爲家,一家誰無主,無主何爲家?家必有主,國必有君,斯明極矣。皇帝君主也,總統民主也。”也就是說,從滿清到民國,只是國家換了名,實質並沒有改變,換言之,換湯不換藥也。他又說,既然國家主體者是民,僧人也是民中的一份子,其責任是使民向善,“導民于無數之化,跻世于仁壽之域”,國家對佛教的態度,是“不以世禮相待,重其道也。”所以佛教仍然應以“吾道至誠感其內”,不必“而反以外之權勢虛實名爲向背。”耶教(基督宗教)也舉行祈禱,受到了各界致敬。當前戰爭不斷,人心思定,佛教舉行祈祝儀式,“有益于世道人心,決定獲社會歡迎”。有人反對舉行這種儀式,認爲只要有“功課祝願足矣,何拘拘于朔望節例。”這是不對的。叁、從經典上看,“祝釐”儀式在藏經中早已明文具載,“正五九月治南,(克+寸)期雲集僧衆,理宜誠心懇求,更須逐日祝贊。每飯不忘。”從佛教的義理上看,“未思至理,缺少誠意”,感應道交不應,這在《百丈清規》裏已經“正理昭彰”。舉行“祝釐”儀式,實際體現的是佛法的“諸佛妙用,真俗圓融,被俗之儀,不壞假名而談實相;悟真之法,必由假相以闡實性,正《法華》所謂,是法住法故,世間相常住也。”所以從“維持教道”的角度,“祝釐”儀式不宜取消。溥常法師反對取消“祝釐”的儀式的想法,還是與他的根深蒂固的退化論思想有關系,但是他在裏面做了一些修改,如他將“祝釐”是爲皇帝祝福的特點,轉換爲“民以國爲本”的民本思想,強調國民的普遍性,這樣就較好地合理地解釋了在新體製下的“祝釐”儀式的特點,跟上了時代的潮流。同時他又從教理和經典上強調了“祝釐”的重要性,較好地體現了佛教的特點,做到了如法的要求,這些都是應該予以肯定的地方。
四
以上概述了溥常法師的振興佛教和佛教教育思想,以及對當代佛教儀式的看法。可以看出,溥常法師的思想的基礎是來自于“退化論”,他的一切思想的出發點都是與他的“今不如昔”的看法有重要的關系。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振興佛教的主張,興辦佛教教育的思想,堅持原有的佛教禮儀的看法,這些主張、思想、看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如用佛教思想來挽回人心;培養人才,振興佛教;強調儀式,如法如禮等,對佛教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寶貴的意見。但是在他的這些思想與看法中,也有一些是不一定恰當或者不切實際的,如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以春夏秋冬的自然觀來解釋,提倡“教産共和說”等等,總之。這些既有他的以佛教爲本位的思想感情使然,也與他的理念有關,還有他對新思潮的接受和理解有關。溥常法師的思想雖然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上不像太虛、圓瑛等人的思想影響大,但是它也有其特殊之處,今天我們研究他的思想,就是對中國近代佛教的發展曆史給予一個更加全面的說明,就此而言,溥常法師的思想與主張,也值得重視與研究。
作者:黃夏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文化》主編。
《七塔寺溥常法師的振興佛教與佛教教育思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