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平走進全球化與多元化時代
黃夏年
當前,世界已經進入了全球化與多元化的時代,中國佛教協會對新世紀佛教徒提出的要求是:開展與全世界各國佛教界的友好交流與合作,實現全世界佛教徒的大團結,大聯合,弘揚佛教慈悲喜舍的偉大精神,宣傳佛教的和平教義,反對暴力,抵製邪教;反對戰爭,維護和平;反對汙染,保護環境。繼續加強與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國家和人民的友好交流與合作,始終高舉和平的大旗,爲維護世界持久和平,爲創造友好、合作、和平、和睦和幸福、繁榮的新世界而精進不懈。中國佛教界應該怎樣順應曆史潮流,攜手創造世界和平,筆者略抒管見,與同道分享。
一、保持佛教本色 順應時代潮流
當代世界在整體上處在一個科技進步化,信息自動化,生活物質化,交通現代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正在改變的社會,一個正在取得改革進步,同時還是一個有待完善的時代。
現代化是指作爲一個曆史進程,人類社會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過渡時發生的一個具體變化過程。就中國來說,我們的現代化就是在走完過去的農業社會之後,進入工業社會,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入高級階段的一個發展過程。現代化的過程應該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僅僅是經濟性質的改變,還牽涉到政治、經濟、文化等一系列的變革。但是在人們的心目中,宗教的影響太深, 傳統氣息太濃厚,現代化本身就是一種革命的行爲,它對傳統的東西破壞太多,宗教因現代化而受到的沖擊太大,許多傳統的東西都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被自覺或不自覺地改變和消失了。因之有的人就認爲,宗教是傳統文明的傳承與標志,宗教如果太現代化了,就缺少了神聖性,于是宗教就變得世俗化了。
宗教傳統是悠久的,而且表現得比較固化,不會輕易改變。但是宗教也有他的靈活一面,因爲宗教是隨順世間的,是跟著世間的發展而變化的,沒有發展和變化的宗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在現代社會,宗教就是要跟上現代人的思想,要爲現代人服務。當代的社會走的是市場經濟的模式,在市場經濟觀念的影響下,人們對神的訴求肯定也會發生一些變化,例如在農業社會,人們希望神能賜予風調雨順,祈求農業豐收。而在工業社會,人是經濟人,窮算命,富燒香,反映了經濟人的功利性特征,求神賜予發財,全家平安,成爲現代人的心理訴求。現代化社會的宗教世俗化,不是因爲宗教要變得世俗化,而是因爲人們對神的要求變得非常世俗化了。
現代化已經成爲當前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現代化的進程已經變得不可逆轉,宗教只能在這個態勢下,與現代化一同並進。因現代化帶來的變化必然要深刻地影響宗教的變化,所以宗教只能跟上現代化發展的步伐,如此說來,宗教現代化已經成爲新世紀應有之議和成立之題了。
現在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的發展,地球對我們而言,真的變得越來越小了,大家生活在一個地球村的說法已經被事實證實,在這個時候,我們真的很難想像不同的人種還會爲了各自的一己利益在爭得死去活來的,唯有和平相處,唯有互相接納,人類才能生存下來,人們的生活才會變得越來越絢麗多彩。
佛教文化是最悠久的曆史文化現象之一,也是古老的東方傳統文化之一。新世紀佛教及其文化在社會文化體系中的定位如何,肯定與未來的大文化環境有密切地關聯。從世界大文化的背景來看,種族與種族之間,民族文化與民族文化之間的沖突並沒有停止,但是這些都是局部的現象,還沒有出現形成大規模的對抗,世界文化發展的總趨勢是融和與創新,當然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肯定不會消失,但也會發生一些大的變化,例如在吸收了其它民族文化先進思想下,民族文化會變得更加完善與充實。從中國現在的社會思想文化的形勢來看,新世紀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將會出現在堅持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有批判地吸取外來的西方思想文化,所以未來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大環境就是一種以中國傳統文化爲主,兼攝西方先進文化因素等形成的一種特色的中國思想文化。佛教在這種背景下,將表現的也是與此相適應的一種以堅持佛教本位文化爲前提,有選擇地吸納對佛教有增益的其它各種思想文化的情形,例如,中國佛教將會堅持原有的農禅並重、學術研究、國際交往叁大優良傳統,充分發掘佛教主張的懲惡揚善的道德觀,繼續提倡愛國愛教、行菩薩道、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精神,發揚人間佛教思想,積極進取,更加面向社會。同時也會適度地利用外緣來補充自己的不足,例如借鑒其它宗教的參與社會的組織模式,采用先進的學術研究的方法,使用更加合理的內部管理形式,使之能更加適合未來的中國社會現實,適合未來的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在未來的社會文化中正確地給自己找出一個合理的定位。
現在世界的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很多是根本性的變化。過去那種冷戰時期已經結束,代之而起的是一個面對全球的“全球化”的時代到來,正在迅猛發展的高科技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一臺計算機將我們與世界各地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人們就像生活在一個地球村裏,彼此之間正在開始變得非常熟悉。“全球化”的問題也相應地帶來了“多元化”和“社會化”等等現代文明時代的特點,而宗教特別是佛教在這一時代應該怎樣面對,此一問題在古來未有,今天又無現成參考的情況下,已經成爲一個非常現實的重大課題,它牽涉了當今的中國佛教界要走什麼樣的道路,怎樣利用高科技手段來爲自己服務,讓未來的佛教在新形勢下更好地發揮應有的作用,等等一系列現實的問題,用佛教的話說,此乃“己躬大事”,關系到未來的法脈法運相續之大事,也是我們必須要正視的一件大事。
回顧曆史,展望未來,我們既面臨空前機遇,又面臨嚴峻挑戰。由于世界範圍內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的經濟全球化趨勢,給傳統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觀念以極大影響。爲了繼承傳統,面向當代,開拓未來,必須遵照與時俱進的精神,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新世紀的中國,是一個更加堅持改革開放的國家,中國未來的經濟與世界的經濟將會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2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表明,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引起政治和社會的深刻變革,這是擋不住的潮流,不可逆轉。如今我們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世界經濟走向一體化的的形勢下,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有進無退。面對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佛教沒有退路,也不能等靠,只能自己主動地去適應社會主義社會,主動地爲自己找一條合適的道路。
二、開展與不同宗教之間的對話,爲世界和平作貢獻
“發展與和平”是當前世界發展的主題。有發展就有沖突,有沖突就有戰爭,有戰爭就有反對戰爭的和平呼聲,于是世界呈現了多元的複雜情況,這些情況由多種因素組成,其中包括了政治、經濟、種族和文化的原因。
全球化的浪潮,就像近來出現的海嘯是無法避免的,我們只能去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動力是市場競爭,市場是廣大的,它包含了人才、思想和文化的市場,也包含了人才、思想觀念以及文化的競爭。規則是保持市場有序競爭的唯一標准,但是製定規則的主體是按經濟實力的強弱而定的,簡言之,實力強的占有的市場就大,實力弱的只能聽憑強者的分配。要想改變規則,你必須要有實力,只有發展了自己的實力,才能擁有發言權。這就像體育競賽的規則一樣,給有實力的人開了方便,後來者要想改變規則,必須在實力上超過別人,這樣才能取得應有的發言權。宗教離不開競爭,不僅不同的宗教之間有競爭,宗教內部也有競爭。宗教也要靠實力,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實力。
今天的全球化與多元化的時代,勢必造成了一個競爭的時代。當前我們會不自覺地感受到,整個世界都處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形勢下,各國之間在這方面的的競爭,可以說已經到了白熱化的情況了。就世界各國宗教而言,不管是傳統的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還是伊斯蘭教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戰,每個宗教都在爲了適應日新月益,變化劇烈的時代,使盡了手段,想盡了辦法。例如,面對各種宗教的競爭,各個大宗教的不同派別聯合起來,成立世界性的統一組織,試圖加強本宗教的團結,增加凝聚力。至今已有50年曆史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就是在世界宗教競爭的背景下,佛教界聯合起來成立了世界性的組織。
應該看到,每個宗教都想保存自己的勢力,保持自己的特點,並在充滿巨變的情況下來圖生存的願望。當前的信徒在面對五花八門的各種不同的宗教面前,他們的視野進一步擴大,既感到無所適從,又有了一個可以充分選擇的機會,信仰的轉化是必然存在的,所以,當前世界的宗教與世界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進程一樣,走進了一個競爭時代。。
宗教及其所産生的文化現象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積澱,是一個民族精神的精華所在,屬于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它是古老的文明代表這一!宗教並不是一成不變,它始終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做出自己的調適行爲,並且善于將傳統的思想文化與某一時代的精神相協調起來,由此開拓出新的生存空間,爲信衆的精神追求給出一個既現實又合理的答案。但是不管怎樣變,宗教的核心——基本信仰是不會變的,如果這個變了,就不會稱其爲某一宗教了。
當前的宗教是處在一個“普世化”的時代,這主要時針對各個宗教所處的時代外部環境而言的。所謂的“普世”,就是在世界上廣泛地傳教,盡力普及自己的宗教,其結果是造成了各種宗教力量內外之間的重新整合,重新分配信仰地盤,重新分配信衆的情況,換言之,各種宗教再次發起一輪新的信仰競爭活動,傳統宗教如此,新興宗教也是如此,大家都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當中。從佛教的觀點來…
《佛教和平走進全球化與多元化時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