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和平走進全球化與多元化時代▪P2

  ..續本文上一頁看,整個世界萬物都是無常的,皆處于一個生住住異滅的變化狀態之中。所以“普世化”的特點也是符合佛教的教義理論的。

  宗教的核心是崇拜,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在精神層面上的信仰。既有信仰就必有崇拜的對象,于是那些具有超自然位格的對象被奉爲神明,神在宗教中是至高無上的力量,是人們追求或效仿並爲之獻身的超自然的存在,他不可缺少,又無處不在,于是宗教也就往往變成了“以神爲本”的特點。

  但是到了近現代,世界的宗教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在宗教生活中最主要的變化之一,就是宗教在肯定超驗的神的信仰的情況下,又産生了以自我爲中心而體驗得救的一種新的宗教信仰趨勢。換句話說,人們信仰宗教,可以直接與所信仰的對象,甚至不需要與信仰對象溝通來完成自己的宗教體驗,從而得到自我的救贖或自我的實現。西方學者將這種近現代出現宗教信仰的變化,稱之爲是一種變得直接、沒有目的、僅僅是在人們生存論和倫理上付出的宗教。所以這樣的宗教沒有信念,是完全自發的,沒有束縛,沒有內疚,沒有原罪,沒有前世業報等古代傳統倫理的束縛,宗教到了這時,它能予人的就是非常實際的和充滿快樂的實踐,人們信仰宗教也僅僅是爲了得到這些回報。簡而言之,現在的宗教就是一種生活的宗教,其救贖予人解脫的最終目的雖然仍然沒有改變,但是它的內容與形式已經有了絕大的變化了。

  生活的宗教,強調的是以“我”爲中心而得到內心的釋放或精神的滿足,它有可能不再是以神爲信仰的中心或救贖作爲其根本的特色了。生活的宗教可以說是體現了當代人的自信與信仰的自救形式,改變了以往的“他救”形式。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宗教變得“以人爲本”了。神仍然是高高在上的,但是他與教徒之間的溝通並不是非有不可,教徒對他仍然充滿了敬畏,但是並不一定非要祈求神的恩寵。教徒可以把握自己的宗教生活,也可以讓神從自我心中流出。神與人可以直接溝通,二者之間甚至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于是神人之間的中介——僧侶的作用有所消減,這就是近現代宗教特有的表現之一。宗教信仰從“以神爲本”到“以人爲本”的變化,將神人關系變得更加簡單與直接,這表明了隨著人類物質生活程度的提高,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促使人們的宗教的觀念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宗教與社會始終是同步發展的。

  世界多元化時代所帶給宗教的影響,主要是針對各個宗教內部的情況而言,各種傳統宗教內的派系整合,信衆之間的重新分配與爭奪,以及不斷出現新興的宗教與教派,宗教各系統內部的凝聚力或影響有進一步下降的情況。由于信徒對傳統信仰的淡化,由于信徒對某宗教或現實不滿意,由于信徒對某些思想理論的推崇,都可能會讓信徒流失的情況發生,這在東西方國家的信徒中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東方人抛棄了傳統的宗教信仰,去改宗西方的宗教;反之,西方人不願意信仰傳統的宗教,轉而信仰東方的宗教,總之,多元化的時代對傳統宗教的沖擊是最大的。

  從當前世界宗教的發展趨勢來看,宗教“世俗化”的成份的確正在進一步增大,每個宗教爲了生存與發展,都在試圖盡量向社會靠攏,盡量爭取更多的信衆,盡量擴大自己的地盤,盡量産生更大的影響,同時也想盡量抵禦外來的其它宗教向自己的傳統地盤滲透,于是就出現了西方學者所說的“文明沖突”越來越激烈的現象,雖然對這個問題當前世界各國學者,尤其是東西方學者有著截然對立的不同看法,但是由于因宗教和民族的問題而産生的“文明沖突”的情況的確是存在的,只不過它們更多的是通過政治或經濟等世俗的領域裏表現出來的,但是其根源應該受到宗教的影響必是無疑的。例如,當前世界發生的巴以沖突,印度的教派沖突等等,就與宗教的原因有著某種重要程度的聯系。雖然我們現在無法對此能去予以根本的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對話來進一步化解,通過溝能理解來盡可能實現公平競爭,最後達到天下大同。

  對話亦好,溝通亦好,大家必須處在一個公平的話語環境下才可以實施,然而由于世界各國經濟的發達程度不一樣,它又往往影響了宗教與文化的交流,由此又會出現了不平等的霸權語境情形下的對話,例如當代世界由于西方國家經濟發達,人文科學包括宗教的研究都是處在西方語境的影響下而進行操作,學術對話無疑受到了西方治學方法的影響,像佛教中的一些理論,如對唯識、般若的理解,西方學者往往將其分割成宇宙觀、認識論等等各種範疇,這種分類法,雖然有助于更好地從深度和廣度來認識佛教,但是它卻破壞了佛教原有,並且一直強調的整體地認識觀,肢解了佛教的原意。

  所以,當代世界上不管在經濟還是宗教,絕對平等的對話是沒有的,對此,人們往往只能采取一種辦法,就是求“同”存“異”,在大家共同認可的框架下,盡可能找到一個平衡點或支撐點,製訂出一個盡可能讓大家接受的規則來,例如當前世界宗教界以倫理來作爲對話的基礎,因爲揚善卻惡這一倫理思想是各個宗教都要強調的,從這點出發,或許可以找到一個契入的對話路徑。

  佛教是講平等的宗教。佛教主張各宗教之間可以通過對話來建立密切地合作關系,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是佛教一貫的做法。我們要講的競爭,不是通過互相之間的貶損而實現的,而是經過各自的模範作用,取得人們的尊重與理解,獲得社會的承認。

  總之,當前世界宗教發生的事件給了我們一個啓示,即我們對宗教要采取一個比較全面的看法,要認識到它的長期性、群衆性,也要看到它的複雜性和國際性。佛教不能離開事物的發展規律,同時也受到了內外緣的牽製。由于信息交通技術的發展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今天我們所面對的時代,各個宗教已經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樣坐享其成,固守著自己的傳統地盤,接受固有的傳統信徒。宗教內外未來的競爭的勢態已不可避免,重新調整或組合的現象勢必要會發生,我們應該怎麼辦?答案只有一個,積極參與,在動態的變化中調整自己,在現代競爭社會的形勢下,發揮傳統優勢,更好地去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走出一條新路。

  當前,世界和平重點是反對戰爭,反對種族仇殺,尊重生命,尊重每一個人。佛教的“佛法不殺”的思想基礎是佛教教義不殺生的理論,因爲佛教認爲,殺害生命是一種罪過,要受到懲罰,從而不能獲得脫。所以佛教是明確反對戰爭的。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難尊者,以博聞強記,知識淵博而著名于世。摩揭陀國王和吠舍離國王都仰慕他的名聲,在恒河邊上派兵前來搶他。阿難爲了避免兩國兵戎相見,于是在船上自焚,以生命保衛了和平。

  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經是一位暴君,在戰爭中一次就濫殺無辜10萬余人,後來他受到佛教徒的感化,翻然悔悟,虔信佛法,從此不再濫開殺戒。還宣布鴛鴦、鹦鹉、鵝、(秋鳥路鳥)、蝙蝠、鼈、龜、豪豬、犀、白鸠等23種生物和其它四足生物都禁止食用。懷孕中和哺乳中的母羊、母豬也不准殺,羊等生下來的動物未滿6個月遙也在禁屠之列等。並取消了一般帝王的狩獵行樂的活動。

  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後趙政權的石勒、石虎等人以暴虐濫殺著稱,佛教僧人佛圖澄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一次,石虎曾經帶有挑釁地問:“佛法本旨爲何?”佛圖澄直截了當地回答:“佛法不殺。”一句“佛法不殺”,概括了佛教的和平慈悲精神之本懷,明確地表達了反對使用暴力的不人道行爲。也正因爲他的規勸,使得“凡應被誅余殘,蒙其益者,十有八九。”

  值得指出的是,佛教所說的“不殺”,並不是沒有原則的濫用。在佛教經典《大薩遮尼乾子受記經》裏講述,嚴熾大王曾經問大薩遮尼乾子:“大師,如果有外國的國王率軍來侵略,將引起一場大的戰爭,我們應該怎樣與他們進行鬥爭呢?”尼遮子回答說:“首先應當找到這位國王的親友和有知識的人去勸國王,讓他放棄這種打算,實現和解。如果這樣做不成的話,那麼就只好與他作戰了。”石虎認爲自己是天下之王,統治國家要以刑罰當依,既然已經開了殺戒,也就不在乎得到將來的福報了。佛圖澄在對石虎解釋“佛法不殺”時說,“不殺”是指不要去濫殺無辜的一般民衆,對那些行惡多端,十惡不赦的壞人,危及于政權之人,則應殺就殺,應刑就刑。所以君王奉佛不是說一點不殺,關鍵是不要去濫殺無辜。君王只要內心有佛,認真奉持叁寶,仍然會得到果報的。

  “佛法不殺”是有針對性的,具體地說,只要有利于衆生,有利于國家,有利于佛教的是“不殺”,反之則“可殺”。例如,在20世紀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戰爭中,中國佛教徒于國家危急,民族存亡的關頭,挺身而出參加了救亡運動。佛教僧人提出了“上馬殺賊,下馬學佛”的口號,這是從事的正義事業,是保衛世界和平,懲罰惡魔的活動,它雖是“可殺”,但最終目的是爲了永遠“不殺”的千秋和平偉業,當然應屬于“正行”了。佛教的“佛法不殺”,勸人慈悲的和平思想並沒有過時,仍然有其存在的曆史價值,被人們重視。

  今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達已經完全不能與過去同日而語了,然而可悲的是,那些古代早已有之戰爭屠殺的悲慘的曆史仍然重演,並沒有因物質、精神、科技的巨大改變而停止。現在,人們仍然是無可奈何地面對因戰爭而造成的急待赈濟的饑民,枯瘦如柴,營養失調的兒童,流離失所的難民潮滾動在世界各地。高科技發展而來的尖端武器原子彈、氫彈,乃至所謂的“常規武器”坦克、飛機、大炮,軍艦,導彈包括手槍、步槍、機關槍等的殺傷力,遠遠超過了我們古代祖先使用的騎兵馬隊,刀光劍影威力百倍、千倍、萬倍、幾十萬倍、幾百萬倍,其範圍也從地面擴展到天空、水下,變成全方位的立體層面,更加使人…

《佛教和平走進全球化與多元化時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