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取一砖在庵前石上磨。道一看见觉得奇怪,问:“磨砖作什么?”怀让回答:“磨作镜子。”道一说:“磨砖岂得成镜耶?”怀让答:“是呀,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道一恍然大醒,向怀让请教,怀让问:“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道一无法回答。怀让又说:“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道一听后方知学佛关键是要领悟,而不追求形式。这段磨砖作镜的故事,一直在禅门广泛流传,作为典型的公案教示后来人。怀让的磨镜台正位于南岳半山亭中心景区,上面保存有“祖源”石刻二个大字。“青山绿水本来真,满面松风不染尘”就是揭示的自心所住,万事皆有其理的道理,磨砖千古传奇,永远充满了生命力,指示着后人去怎样走解脱的道路。又《游南台寺回望岳市》二首云:
福严邻近又南台,天柱峰前掷钵(峰名)来。梁朝建置後迁祖,洞上儿孙震法雷。
肩舆探胜转南台,放眼平铺岳市开。休话石头行路滑,愧输飞鸟去还来。
南台寺在福严寺下方两里许,是“天下法源”。梁天监年间,海印和尚在寺院后边的南山岩壁像桌台的大石坐禅念经,而得寺名。但是,此寺著名于佛教界,皆因为与著名高僧石头希迁禅师有关。石头希迁是与马祖并列的禅宗两大巨匠,他的禅法是绵薄细滑,弟子创立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三派,其中曹洞宗更为昌盛,形成南宗禅,成为中国佛教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主流,法嗣遍布天下。日本佛教界曹洞宗一直视南台寺为祖庭。故有“天下法院”之称。溥常法师从福严寺来到南台寺谒拜,站在南台寺的法堂平台远眺山下市井西镇,想到石头和尚建立的大业,洞上儿孙的发扬光大,心潮此起彼伏,石头路滑的禅风,就象候鸟一样,去了再来,来了再去,尽寻“溪水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感觉
探亲访友,朝山问道的日子是很惬意的,别多聚少,终有一别,最快乐的生活也会很快就结束的。溥常法师在南岳的生活最后到了尾声,在南岳山下最大的佛寺——祝圣寺,溥常法师终于要向各位法侣告别了,他写下了最后一首感人肺腑的深情诗《别祝圣寺灵涛诸禅友步憨山韵》:
我家葬亲来,(五月由宁波回俗家湘乡)特地访诸老。乘车望岳山,青插云霄好。挂搭古胜叶,举供忆奇(竹+亻+条)。(民国七年岳山小竹出米放饥)披阅图经志,寻幽时稽考。列祖圣道场,归来迟未早。法王狮子窟,名贤留鸿爪。学校滋化雨,灵苗未枯槁(设学校年馀,学僧廿馀人),蒙众欢迎意,登台反热恼。欣遇涛法师,相慰出海岛。愿坐深岩下,讨论穷微渺。避暑两蟾圆,香积厨厚扰。毗卢开顶眼(回南京毗卢寺),又取江南道。因缘各有定,亲爱舒怀抱。暂向离亭去,情境心未了。汽车声催促,翻忆南山獠。染污即不得,古语常时保。但留窗前云,待我归来扫。
祝圣寺位于南岳大庙的东南侧,是南岳五大佛教丛林之一。唐代高僧承远(712-802)创建,初名弥陀台。唐代宗闻承远之德,赐寺名“般舟道场”。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诏为“弥陀寺”。 五代十国时(930-960),楚王马殷赐名“报国寺”。宋代改名胜业寺。清代才确立今名。祝圣寺是南岳朝山的起点,也是终点,溥常法师从祝融峰一路而下,以祝圣寺作为回乡访友的终点,他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他想到了乘车在路上看到南岳群山时的激动时刻,想到了不久以前在祝圣寺(胜叶)赈灾救饥民的事情;想到了在山上循书图志稽考祖圣道场的学术活动;想到了历代先贤高僧来山开山、访道参学的事迹,现在又看到了佛学院办教育红红火火,他受到了教师与学僧热烈欢迎,以致于他登台讲话时一时语塞……,所有这一切给他留下深深的印象,让他回味无穷,时时铭刻在心。在祝圣寺里,他与禅友涛法师见面,大家回忆了过去的往事,在山岩下讨论穷生去死的深奥妙义,彼此欣慰走上了正路。舒适的住宿和美味佳宥,还是留不住人,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又要重新踏上去江南的旅途。人生的因缘早已前定,门外的汽车喇叭声声催促,最后离别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大家彼此拥抱告别,互相道一声珍重,这只是暂时离别,期待着下次聚会的到来。溥常法师在这首诗里将自己的终惜离别的心情描述出来,非常感人。人生难得,会友不易,路途遥遥,是没有几次这样的机会,因之又读之令人感伤。
八
寺院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历史文化积存所在地。一个寺院能在历史上被人们记住,被人们怀念,被学者们研究,依靠的是什么?依靠的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正是这一点,佛教才以其独特的形态广留世间,受到了历代人士的尊崇,被士大夫们不断的地研究。七塔寺的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七塔寺的历史文化是丰厚的,但是真正对七塔寺的历史文化进行整理和发掘,注重七塔寺的佛教教育,致力于培养人才,提高佛教徒素质的人,溥常法师是一个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他在任期间,整理了寺志,修续了宗谱,出版了佛学院院落刊,使七塔寺的学术文化勃勃生机,开创了一代新风。所以他赢得了时人的称赞:“绵延一脉源流远,中兴从渠说报恩。传记荒疏考证难,铭沈搜逸意初安。一编草创丛林志,迈进当如百尺竿。”“修词垂范记群公”。溥常法师饱藏内外学,佛学底子深厚,文学素养高超,观念超前,人格高尚,因此使他能在主持七塔寺的工作时,使寺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他的那些佛学思想,那些对佛教与政治的看法,那些对当代佛教命运关怀的情怀,至今看来还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只是他本人正处在时不逢时的时候,佛教时值末法,缺少内外缘,他许多想法和思想固然很好,但最终没有实现,这时非常可惜的事情。
水有源头莲有根,砂盆无底养儿孙。分来滴滴曹溪乳,始信僧家解报恩。(师方创宗谱,寺内设报恩佛学院,即师所主持。)
沧海横流辨道难,栖心何处觅心安。(寺旧名,栖心)劳师拈出金刚眼,重向毫端竖刹竿。(时有创修寺志之议。)
此诗道出了时人对溥常法师的一生的评价,值得我们深思,溥常法师对七塔寺所做的贡献,更值得后人纪念,永不铭忘。
《义学大师溥常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