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義學大師溥常法師▪P9

  ..續本文上一頁取一磚在庵前石上磨。道一看見覺得奇怪,問:“磨磚作什麼?”懷讓回答:“磨作鏡子。”道一說:“磨磚豈得成鏡耶?”懷讓答:“是呀,磨磚既不成鏡,坐禅豈得作佛?”道一恍然大醒,向懷讓請教,懷讓問:“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道一無法回答。懷讓又說:“若學坐禅,禅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于無住法不應取舍。……”道一聽後方知學佛關鍵是要領悟,而不追求形式。這段磨磚作鏡的故事,一直在禅門廣泛流傳,作爲典型的公案教示後來人。懷讓的磨鏡臺正位于南嶽半山亭中心景區,上面保存有“祖源”石刻二個大字。“青山綠水本來真,滿面松風不染塵”就是揭示的自心所住,萬事皆有其理的道理,磨磚千古傳奇,永遠充滿了生命力,指示著後人去怎樣走解脫的道路。又《遊南臺寺回望嶽市》二首雲:

   福嚴鄰近又南臺,天柱峰前擲缽(峰名)來。梁朝建置後遷祖,洞上兒孫震法雷。

   肩輿探勝轉南臺,放眼平鋪嶽市開。休話石頭行路滑,愧輸飛鳥去還來。

  南臺寺在福嚴寺下方兩裏許,是“天下法源”。梁天監年間,海印和尚在寺院後邊的南山岩壁像桌臺的大石坐禅念經,而得寺名。但是,此寺著名于佛教界,皆因爲與著名高僧石頭希遷禅師有關。石頭希遷是與馬祖並列的禅宗兩大巨匠,他的禅法是綿薄細滑,弟子創立了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叁派,其中曹洞宗更爲昌盛,形成南宗禅,成爲中國佛教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主流,法嗣遍布天下。日本佛教界曹洞宗一直視南臺寺爲祖庭。故有“天下法院”之稱。溥常法師從福嚴寺來到南臺寺谒拜,站在南臺寺的法堂平臺遠眺山下市井西鎮,想到石頭和尚建立的大業,洞上兒孫的發揚光大,心潮此起彼伏,石頭路滑的禅風,就象候鳥一樣,去了再來,來了再去,盡尋“溪水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的感覺

  探親訪友,朝山問道的日子是很惬意的,別多聚少,終有一別,最快樂的生活也會很快就結束的。溥常法師在南嶽的生活最後到了尾聲,在南嶽山下最大的佛寺——祝聖寺,溥常法師終于要向各位法侶告別了,他寫下了最後一首感人肺腑的深情詩《別祝聖寺靈濤諸禅友步憨山韻》:

  我家葬親來,(五月由甯波回俗家湘鄉)特地訪諸老。乘車望嶽山,青插雲霄好。挂搭古勝葉,舉供憶奇(竹+亻+條)。(民國七年嶽山小竹出米放饑)披閱圖經志,尋幽時稽考。列祖聖道場,歸來遲未早。法王獅子窟,名賢留鴻爪。學校滋化雨,靈苗未枯槁(設學校年馀,學僧廿馀人),蒙衆歡迎意,登臺反熱惱。欣遇濤法師,相慰出海島。願坐深岩下,討論窮微渺。避暑兩蟾圓,香積廚厚擾。毗盧開頂眼(回南京毗盧寺),又取江南道。因緣各有定,親愛舒懷抱。暫向離亭去,情境心未了。汽車聲催促,翻憶南山獠。染汙即不得,古語常時保。但留窗前雲,待我歸來掃。

  祝聖寺位于南嶽大廟的東南側,是南嶽五大佛教叢林之一。唐代高僧承遠(712-802)創建,初名彌陀臺。唐代宗聞承遠之德,賜寺名“般舟道場”。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诏爲“彌陀寺”。 五代十國時(930-960),楚王馬殷賜名“報國寺”。宋代改名勝業寺。清代才確立今名。祝聖寺是南嶽朝山的起點,也是終點,溥常法師從祝融峰一路而下,以祝聖寺作爲回鄉訪友的終點,他的心情是很複雜的。他想到了乘車在路上看到南嶽群山時的激動時刻,想到了不久以前在祝聖寺(勝葉)赈災救饑民的事情;想到了在山上循書圖志稽考祖聖道場的學術活動;想到了曆代先賢高僧來山開山、訪道參學的事迹,現在又看到了佛學院辦教育紅紅火火,他受到了教師與學僧熱烈歡迎,以致于他登臺講話時一時語塞……,所有這一切給他留下深深的印象,讓他回味無窮,時時銘刻在心。在祝聖寺裏,他與禅友濤法師見面,大家回憶了過去的往事,在山岩下討論窮生去死的深奧妙義,彼此欣慰走上了正路。舒適的住宿和美味佳宥,還是留不住人,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又要重新踏上去江南的旅途。人生的因緣早已前定,門外的汽車喇叭聲聲催促,最後離別的時刻終于到來了!大家彼此擁抱告別,互相道一聲珍重,這只是暫時離別,期待著下次聚會的到來。溥常法師在這首詩裏將自己的終惜離別的心情描述出來,非常感人。人生難得,會友不易,路途遙遙,是沒有幾次這樣的機會,因之又讀之令人感傷。

  八

  寺院是宗教活動的中心,也是曆史文化積存所在地。一個寺院能在曆史上被人們記住,被人們懷念,被學者們研究,依靠的是什麼?依靠的是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正是這一點,佛教才以其獨特的形態廣留世間,受到了曆代人士的尊崇,被士大夫們不斷的地研究。七塔寺的曆史也說明了這一點。七塔寺的曆史文化是豐厚的,但是真正對七塔寺的曆史文化進行整理和發掘,注重七塔寺的佛教教育,致力于培養人才,提高佛教徒素質的人,溥常法師是一個有突出貢獻的人物。他在任期間,整理了寺志,修續了宗譜,出版了佛學院院落刊,使七塔寺的學術文化勃勃生機,開創了一代新風。所以他贏得了時人的稱贊:“綿延一脈源流遠,中興從渠說報恩。傳記荒疏考證難,銘沈搜逸意初安。一編草創叢林志,邁進當如百尺竿。”“修詞垂範記群公”。溥常法師飽藏內外學,佛學底子深厚,文學素養高超,觀念超前,人格高尚,因此使他能在主持七塔寺的工作時,使寺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特別是他的那些佛學思想,那些對佛教與政治的看法,那些對當代佛教命運關懷的情懷,至今看來還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價值,只是他本人正處在時不逢時的時候,佛教時值末法,缺少內外緣,他許多想法和思想固然很好,但最終沒有實現,這時非常可惜的事情。

  水有源頭蓮有根,砂盆無底養兒孫。分來滴滴曹溪乳,始信僧家解報恩。(師方創宗譜,寺內設報恩佛學院,即師所主持。)

  滄海橫流辨道難,棲心何處覓心安。(寺舊名,棲心)勞師拈出金剛眼,重向毫端豎刹竿。(時有創修寺志之議。)

  此詩道出了時人對溥常法師的一生的評價,值得我們深思,溥常法師對七塔寺所做的貢獻,更值得後人紀念,永不銘忘。

  

  

《義學大師溥常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