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第一二句是指七塔寺在历史和位置。第三句具体指出七塔寺在甬江东面,因为寺院常被人们称为清净地方,在佛教徒眼里是乐土,所以第四句是说住在寺院里的僧人生活在一个快乐的世界。七塔寺前身叫崇寿寺,座落在河边,边上还有一座崇寿桥,1934年崇寿桥被拆毁,填寺前河造屋。因之第五六句是讲情景,路桥横在水中,穿桥而过的船客提心吊胆,生怕与船与桥相撞。最后两句是与三四句相呼应。七塔寺里有一颗粗状的菩提树,僧人坐在菩提树下,饮茗乘凉,相聚谈禅。佛教把真实不虚之理称为“不二”,因为这是对一切现象无分别,超越各种区别的一种认识。禅宗认为,禅已经超越了认识,达到了不二极理,所以“不二禅”,就禅的最高境界。溥常法师通过咏七塔,将寺外的世俗之相和寺内的僧人无欲无碍的清净生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做了对比和反差,旨在说明寺院生活的恬适和僧人得到的最高境界。再如《祝智圆退居六旬》:
镜台高筑认心真,巧把尘劳德润身。七塔曾经开大冶,四明久驻忆前因。
魔强法弱撑持过,明月清风伴侣亲。且尽南山延寿考,人间花甲乃弥旬。
沧海桑田变态多,大悲谁肯隐岩阿。庄生齐物还成梦,李氏葆真难免魔。
松柏岁寒清节操,市廛俗务念摩诃。吾侪庆祝今时少,头白苍苍几老哥。
《坛经》记载,五祖弘忍让手下人作偈,看看弟子是否堪验理会佛法,神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偈,心外觅心,提倡渐法。慧能反对,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直指本心,提倡顿法。至此佛教禅宗分殊,形成了南北两宗。溥常法师称赞智圆法师,将他的心境指为“镜台”,这里没有南北顿渐禅法的含义,只是借用禅宗的术语,旨在说明智圆法师心地高尚,认事较理的负责工作态度,当然里也有摆脱羈绊,心无旁鹜的赞词成分,而且正是有了这种心境,智圆法师才能将繁忙工作转化为一种高尚的德性,成为修身养性的润滑剂。七塔寺有过光辉的历史,它能在四明地区长期存在,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乃是因缘使然,有了好的因才会有好果。既使在魔力盛行时,佛教因而不显时代,还是能够撑持下来,于是才有了明月清风的平静时光。溥常法师又说,尽管人们都希望寿比南山,但是人的寿命最终是有数的,所以人们才把60岁时称为一个花甲,弥为珍视。对自然界而言,沧海变桑田,世界始终处在无常中,没有大悲心是不可能隐遁世间的。像庄子自称齐物,但还夜梦蝴蝶,唐朝李氏皇帝妄想长生葆真终被魔缠身。松柏在寒冷中傲立方显出清竦节操,混世市井俗尘中只能念佛,今天我们在一起庆祝的时候是很少的,而其中白发苍苍的就是我们几个老哥们。这首诗虽是一首贺诗,但是其中没有阿谀奉承之词,只是通过描写清新的心境和深邃的佛理,将智圆法师的高尚情操和人格特点表达出来,不愧为一首意境深长的好诗。
七
1932年,溥常法70岁,他回老家湖南,再到南岳衡山朝山。这次回老家是溥常法师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刻,他写下不少诗,抒发自己的感受。在《游九仙观步潘耒原》里,他的向道之心遗露:
吾游南岳山,参师来访道。乍过水帘洞,古迹任意考。
再往九仙观,福地净洒扫。羽客一二辈,发白无所祷。
接见款杯茶,深坞有幽讨。三丰修炼处,冈峦相环抱。
邻近洗心泉,请尝恒春草。天监年建立,岩栖未苗稿。
九真飞升迹,静观勿露爪。遗世高尚流,最爱此山好。
即今须三思,自古空四皓,且呼投机子,馀年终养老。
南岳衡山逶迤800里,中国五岳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名山,道教洞天之一。从南朝起,南岳就成为湖南佛教中心之一,寺庙林立,高僧辈出,曾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大放异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佛教。南岳民间一直流传“六大丛林,八百茅庵”的说法,有名的高僧有慧思、智顗、怀让、马祖、希迁、楚圆、慧南、承远、日晤、惠开、巨赞等人。高道有张三丰等人。溥常法师到南岳,参师访道,走过水帘洞、九仙观、洗心泉等名胜,见到了高道羽客,品尝了泉水好茶、恒春草,谒拜了张三丰修炼处,九真飞升迹,这些都是道教的观庵,法师虽为佛门弟子,但也有慕道之心流出,从而发出了“遗世高尚流,最爱此山好。即今须三思,自古空四皓,且呼投机子,馀年终养老”之感叹!法师又作《游祝融峰》云:
衡岳名山七二峰,祝融高出似飞龙。上苍静鉴无私照,殿宇宏开撞梵钟。
士女烧香登绝顶,名贤养道落芳踪。天晴喜望群峦翠,四面湘流洗我胸。
“祝融”是民间传说的真人,受黄帝的委托,管理南方,任他为南方司徒。祝融峰是南岳七十二峰中最高峰,相传是安葬他的地方。山脉绵延,挺拔突起,形似长龙,故名飞龙。所以前一二句谈祝融峰的地势险拔高峻,点出它的“飞龙”特点。祝融峰上有祝融殿,里面供奉了祝融大神。人类发明钻木取火后却不会保存火种和不会用火,祝融由于跟火亲近,成了管火用火的能手。黄帝就任命他为管火的火正官。祝融峰附近寺庙林立,其南面有上封寺。三四句就是根据传说来说明黄帝起用祝融的明鉴和无私,以及峰上寺庙香火繁荣的情景。特别是一个“宏”字,一个“撞”字,点明了祝融峰的宗教气息及特点。南岳地区一直流行着民间上香的活动,特别是是在每年春节时达到高峰。届时许多虔诚的善男信女,特别是农村老太太们背着香袋从各地汇集到南岳,他们从山下结队烧香烧到山顶,非常感人。南岳的独特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一直吸引着文墨客,像宋代张栻、朱熹,明代张居正等人都曾来此游览并留下了墨宝,所以五六句是说南岳得到了朝野的瞩目,特别是祝愿融峰顶的人气尽旺的景象。最后两句是抒发了作者的感受,站在峰顶,又碰到天晴空朗的好日子,极目远望,群山叠嶂,翠峰起伏,将湘楚大地尽揽心中,气势是何等的庞大,心胸又如此的宽广,人间哪能几回闻!这首诗从描景,到写物,再述人,最后发感观,一气呵成,可以认为这是溥常法师的代表作之一。
位于祝融峰与紫盖峰两山之间峡谷里的广济寺是南岳佛教的一所大寺。寺内曾供毗卢遮那佛像一尊。据佛经解释,毗卢遮那佛的佛身的智慧能光明遍照一切。所以广济寺又叫毗佛洞。 溥常法师来到寺里参拜诸佛,写下了观感《游广济寺》:
游峰先过岭,深坞寺罗青。古木撑天翠,故人墓地灵。
刚来询长老,同去写心铭。生死皆如梦,休言我独醒。
广济寺峡谷长约20华里,终日雨雾,一年中只有六十天左右是晴朗的天,其他时间都是阴云蔽天,白雾弥漫。寺周围。三面有高山环绕,石岩壁立。岩石上古藤蔓生,青苔覆盖。寺后有一片原始次森林。有枫、栎、楠、松等树木,枝叶繁茂,广济寺就是隐藏在深山老林里的一座深幽的古寺。特别是距寺院西北方向30余米的地方,长流的溪涧边有一株绒毛皂荚树,高达12米,胸径24厘米,是世界上罕见的珍贵古树。溥常法师尽览了祝融峰的秀色后,来到了广济寺礼佛,看到了寺周古木撑天,满目青翠的怡人景象,瞩拜了广济寺的创始人明代无碍和尚等人的祖塔,特别指出 ,好山好水好树出好寺,广济寺用青砖砌成,花岗岩石柱,建筑古朴庄雅,皆有赖于古代的先师在这里开山,正是他们的灵气,给后人留下了一块用之不尽的宝藏。在寺里,溥常法师受到了常住的盛情接待,相互问道对法,互书留笔珍藏,参观古人留下的“禹王城”、“洞水逆流”、“忽然广博” 、“龙吟雾起”、“南无阿弥陀佛”等石刻书法,在这时候,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佛教视人生为空幻,人生如梦,主张超脱生死,作者与众人在一起,置身深幽古寺,书趣人生丹青,此时此刻,佛家的空理义趣已经忘掉,法师沉浸在喜悦之中。这种感受同样带来了福严寺,溥常法师《游福严寺》三首云:
南岳家风三击钟,主宾相见喜相逢,陈朝古刹今犹在,老友(妙严长老、圆安退居)倾谈带笑容。
思祖开创(陈朝光大五年)厌道流,可怜羽客暗含羞。三生愿力英雄胆,吾侪如何懒牧牛。
让祖重兴此道场,曹溪一滴水流香。儿孙大树荫天下,痛棒当头见法王。
溥常法师到福严寺,受到传统的南岳家风、击钟磬三通的隆重接待。在寺里他与老朋友妙严长老、圆安老和尚相见了,相互之间笑谈古今,共同忆旧。福严寺是南岳六大丛林中第一名刹,号称“六朝古刹,七祖道场”,属于现存较早的寺院。慧思大师在陈光大元年(567)开始建成此寺时,在这里宣讲《般若经》,当时被称为“大般若寺”,又名般若台。南岳最早是道教的洞天福地,慧思大师在这里开出了佛教道场,又以佛教玄思独树南岳,令道教徒汉颜。慧思大师的三生愿力和英雄胆识及禅学思想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和指点迷津,开创了先风。“牧牛”是佛教坐禅的一种譬方法,这里的意思是说,慧思大师创立的禅法,后人是永远是没有办法超越了。福严寺到了唐先天二年(713),由怀让禅师辟为禅宗道场,弟子道一禅师传法,将南宗曹溪的“顿悟”佛法弘传天下,该寺作为传法的佛院,在南宗中地位显赫。宋代,石霜楚圆大师主持福严寺,他的门下出了黄龙慧南和杨歧方会两位一代宗师。马祖道一的禅法特点是大机大用,机锋棒喝,拳打脚踏并行,开启后人。所以这首诗里,将福严寺的历史基本描述出来,同时对祖师们的奉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赞叹。作为禅宗弟子,溥常法师对怀让和马祖是非常崇敬的,《游磨镜台礼让祖塔》曰:
青山绿水本来真,满面松风不染尘。且看磨砖千古话,曹溪一滴四时春。
马祖道一在般若寺学习,一心想成佛,终日坐禅打座。怀让法师见他是一位有出息的人,于是想办法让他觉悟。怀让…
《义学大师溥常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