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义学大师溥常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到的,他的榜样至今还值得今人学习,令人赞叹。

  六

   溥常法师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对儒家经典和古代文学都有深厚的基础,以后又学习佛教,因此他不仅内外学俱通,而且人做得好,修行好。他还做得一手好诗,经常与宁波城内的文人学士来往,大家在一起吟诗作画,讨论学问,互相唱和。在四明诗坛上溥常法师也算是一位有名气诗人。时人诸暨陈锦文赞曰:“溥常上人承师意,托钵补陀高纵寄。德行高超工文字,创辑寺志求精致。”

  溥常法师的写的是古体诗,对仗工整,用典熟练,不管是抒景还是咏物,都包含了禅味,尤具特色。如《步陆放翁自规原》曰:

   雪山苦行是何人,自愧当思莫记贫。粗饭布衣施主汗,清心寡欲比丘身。

  浮生梦幻空劳力,着意经藏必有邻。欣赏寒梅香扑鼻,残冬方过又新春。

  诗的第一句是谈佛教创始人佛陀在雪山苦行六年的事迹,第二句是作者将自己与佛陀作了比较后而得出的感受,即与伟大的佛陀苦行相比,我肯定是不如他的,但是我还是应该满足了。三四句是将世俗之人与出家人的生活做了比较。一般的俗人,吃着粗茶淡饭,身穿布衣,整天忙忙碌碌的,流下了辛勤的汗水,这都是由于欲望所引起的,而出家人,即比丘没有这么我世俗的欲望,奉行的是清心寡欲的生活。通过两者的比较,就可以知道人们仍然是愚痴的,并不知道却除欲望对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前面只是一般现象层面的比较,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比较,于是再引出五六两句的更深层思想上的比较。由于欲望的使然,世俗之人一生在不断的劳作,但是最终都是浮云而过,也如梦幻一般,醒来才知空劳作一场。但是如果你将自己的注意力引向到无边的佛教里,著意于佛教经藏所说的一言一语,那么你就会发现,在你身边还有更好的东西存在。所以最后两句对全诗做了一个精辟的总结,亦即,在冬天百花凋零的时节,只有梅花绽放,香味朴鼻,它揭示了寒冷残酷的冬天马上就要过去,又一个新的春天将会来临。全诗既有描述人生的感受,既有形象的比喻,还含有深刻的哲理,最后又给人以希望。特别是其虽然谈人生,但是并不着眼于人生是苦的基调,指出人生虚幻不实,但是又有未来的美好希望,虚实结合,真俗相交,深浅适当,而且还蕴有禅宗所说的经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更高的境界。再看一首《辛酉元日五律》:

   欢饮屠苏酒,微阳始布春。谈经席欲夺,化鹤过凝神

  五木香汤浴,三朝物色新。游人登佛殿,闻梵乐天真。

  这是在过年时作的一首五律诗。屠苏是一种植物做的酒,宋代诗人王安石曾说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就是说在鞭炮声中,又过了一年。喝着屠苏酒品味春风的温暖。本诗头两句是说开始过年了,欢快地痛饮屠苏酒,感受春天带来的阳光,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快乐心情。这里的“欢饮”并不是说真要饮酒,而是一种比喻,表示新年到来的节日气氛。因为佛教戒律规定不能饮酒。“化鹤”是指千年老鹤。陆游的诗中曾多次说到“化鹤”,如“慵追万里骑鲸客,且伴千年化鹤仙。”(《待青城道人不至》)、“牧羝未乳身先老,化鹤重归语更悲”。(《独登东岩》)、“犹胜辽东丁,化鹤还故乡。”(《贫歌》、“中夜饭牛初上阪,千年化鹤复还乡。”(《秋晚书懹》)、“羁宦一周星,归如化鹤丁。”(《衰病有感》、“辽海曾从化鹤丁,百年尘土污巾瓶。”(《夜梦遇老人于松石间若旧尝从其游者,再拜叙间阔老人亦酬接甚至云》)等。“凝神”,指超越了思维,进入了更高的境界。陆游有“凝神超事物,观妙极希夷。”(《考宗皇帝挽词》)所以三四句是说讲经说法的席位欲被夺走,千年的化鹤进入了超越的境界。这两句是接着前面的新年送春风之后,感叹又长大了一年的心态表露。“五木”,是指农历四月八日举浴佛会时作为香水香汤的五种材料,即桃、李、松、柏、柳等。“三朝”是指清朝、北洋政府和民国三个朝代,因为溥常法师正好经历了这三个时期。所以五六句是说虽然每年举行浴佛会的内容仍然没有变,佛教仍然存在于人民中间,但是作为其存在的历史时代,已经发生了新变化。最后两句是说,在新年之际,游人来庙里烧香,登上了佛殿,听见梵乐声后变得天真起来。这首诗是溥常法师借咏叹新年而抒发自己的感受,所以重点是作者的感受心情。随着岁数的增长,人也逐渐变老,讲经的位置也该让给人家(因为讲经是溥常法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他每年都要少要办一次讲经会。),不要再去考虑更多的事情了。这里之所以要选用“夺”而不用“让”字,可能是溥常法师是舍不得放弃讲经的权利的,又不得不让别人去做,所以用了一个“夺”字来表示自己的无奈。人生虽然苦短,新的朝代也不断建立,而佛法却是长存的。每个在新年进寺烧香的游人,一进佛殿后,不都是又重新受到了洗礼了吗?又如《人日偶 五律》云:

  交情犹素白,惟德乃成邻。极目登高望,知心道宿因。

  同岑苔本异,淡水味尝新。值七灵辰日,题诗寄故人。

  头两句是说人与人之交往的问题。人们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在溥常法师看来,朋友之间的交情就是白绢一样,没有任何染污和利益在内。能够长时间交往的只有以德而论,这也是交朋友的唯一的标准。三四句是前两句的延伸,继续谈交友的事情。站得高,看得远,到了更高的境界,朋友之间才能谈心道事,所以溥常法师强调的“知心”和重要性。五六句还是谈的与人交往的事情,以岑苔作比喻,说虽是同根也长得不一样,淡水中更能显出常新的味道,这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更高的总结。最后两句是说在打七的日子里,我以此诗来纪念已故的朋友。这道诗反映了溥常法师的高尚人格和他的朋友观,人贵在长期交往,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人贵在于德,朋友之间往往是在那看拟是淡淡的友情中,才能显示示出更长久的一片深情。这也是佛教的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精神的体现吗。再如《凭栏晚眺》:

   闲步平楼上,江山一览收。空怀千古事,枯骨满荒邱。

  得意春风笑,无情野鹤游。相邀狂客至,细话写心尤。

  前两句是说作者的感觉,没有压力时,闲适地踱着方步,漫步在城楼或塔楼上,登高极目远望,大好江山全纳入眼底,这是一个多么让人心旷神怡的时候,仿佛整个世界就在自己的手中,正是古人常说的“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但是,美好的景色并没有让作者得到美好的享受,反而又勾起了他的无限哀思。三四句是说在空旷的荒野,想到了千古咏叹的旧事,看到了荒郊野外撒满的枯骨,这无不又引起了作者的伤感,佛教不是说整个世间的事事物物都是无常,众生都在生死轮回中流转,这一切难道不都是佛家“空”的表现吗。这可能是作者的自叹,想到了年青时建功立业,修齐治平的理想,但是还是回天无力,只面对空门枯骨发出了感叹!五六句说人的性格,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在得意时满面春风,笑口常开,情绪不佳,没有心情独自出游,作者勾勒了一般人的心态。最后两句又回到了作者的感受,互相受请相聚,心情变得疯狂起来,但是就在这时,还会细细地写出自己的感想。这首诗从景色写到心情,又从心情描述到人性的特点,再予以总结拔高,很耐人寻味。与此类似的还有《春夜感怀》一首:

  

  喜看平沙逐浪鸥,故乡空忆枉低头。黄金宝地随缘住,白玉冰心慕计秋。

  颠倒四生谁救苦,了然一句我忘(酉+守)。袈裟下事横担去,碧眼胡僧笑未休。

  这首诗与前一首一样,都是作者的感悟诗,而且两首都是写的夜晚感受,所以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是包含了不少深邃的佛理。这首诗大概是作者晚年之作,因为在诗里从看海边沙滩海岸逐浪嬉水、自由自在的海鸥,联想到了远方的故土(作者家在湖南)。“故乡空忆”是说作者心里空空失落又不得不回忆念想的难受心情。“枉低头”则是动作的具体描写,因为想到了远方的家乡,于是情不自禁地把头低了下来,与李白的名句“低头思故乡”是一样的写法。三四句是用佛教的道理来释然自己的心情,佛教要人不要执着,提倡随缘所住,世间虽有黄金宝地,但在佛家眼里也不过是生住异灭的无常之物,更是身外之物,所以面对这些东西,也不要去看重它。佛家更追求的是心澄如水的一种清净境界,“白玉冰心”就是清净如水的象征,既然到了这个境界,还有什么暮秋的感觉呢,显然作者是在用佛家的义理来安慰自己的惆怅的思乡感情。五六句还是用佛教的道理来继续释然自己的心情,佛教说我们生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颠倒的世界,一切众生均由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四生而生,同时又受迷界生死之苦,彼此轮回转生,但是众生不知道这个道理,老是幻想有什么救世主来解救自己离苦脱苦,因此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迷妄。“(酉+守)”是“酬”的异体字,这里的意思是“守望”或“实现”,所以第六句是说,既然是认识上的迷妄,那么我也就什么也不去想了。最后两句是说出家人的本分,穿上袈裟就放下心来,以豁达心态来对待世事,落得一个常乐的境界。溥常法师通过佛理将自己的心态描述出来,达到了超脱的境界,这真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最后两句,把作为一个出家人的大自在和大自由的洒脱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了,起到了寓教于人的特殊效果。用佛理入诗的诗在溥常这里还有许多,如《以七塔为题》:

  传灯无缝塔,卓立四衢前。寺建江东地,僧游极乐天。

  路桥横水直,船客寸心悬。所对菩提树,共谈不二禅。

  佛教将传法于他人,譬为灯灯相传,心心相印,故曰“传灯”。七塔寺的开山祖师是唐心镜藏奂禅师,他的舍利塔,即祖塔至今仍然还在。“四衢”是宁波的代名词,所以…

《义学大师溥常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