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義學大師溥常法師▪P7

  ..續本文上一頁到的,他的榜樣至今還值得今人學習,令人贊歎。

  六

   溥常法師從小接受傳統教育,對儒家經典和古代文學都有深厚的基礎,以後又學習佛教,因此他不僅內外學俱通,而且人做得好,修行好。他還做得一手好詩,經常與甯波城內的文人學士來往,大家在一起吟詩作畫,討論學問,互相唱和。在四明詩壇上溥常法師也算是一位有名氣詩人。時人諸暨陳錦文贊曰:“溥常上人承師意,托缽補陀高縱寄。德行高超工文字,創輯寺志求精致。”

  溥常法師的寫的是古體詩,對仗工整,用典熟練,不管是抒景還是詠物,都包含了禅味,尤具特色。如《步陸放翁自規原》曰:

   雪山苦行是何人,自愧當思莫記貧。粗飯布衣施主汗,清心寡欲比丘身。

  浮生夢幻空勞力,著意經藏必有鄰。欣賞寒梅香撲鼻,殘冬方過又新春。

  詩的第一句是談佛教創始人佛陀在雪山苦行六年的事迹,第二句是作者將自己與佛陀作了比較後而得出的感受,即與偉大的佛陀苦行相比,我肯定是不如他的,但是我還是應該滿足了。叁四句是將世俗之人與出家人的生活做了比較。一般的俗人,吃著粗茶淡飯,身穿布衣,整天忙忙碌碌的,流下了辛勤的汗水,這都是由于欲望所引起的,而出家人,即比丘沒有這麼我世俗的欲望,奉行的是清心寡欲的生活。通過兩者的比較,就可以知道人們仍然是愚癡的,並不知道卻除欲望對人來說是多麼重要。前面只是一般現象層面的比較,正是由于有了這種比較,于是再引出五六兩句的更深層思想上的比較。由于欲望的使然,世俗之人一生在不斷的勞作,但是最終都是浮雲而過,也如夢幻一般,醒來才知空勞作一場。但是如果你將自己的注意力引向到無邊的佛教裏,著意于佛教經藏所說的一言一語,那麼你就會發現,在你身邊還有更好的東西存在。所以最後兩句對全詩做了一個精辟的總結,亦即,在冬天百花凋零的時節,只有梅花綻放,香味樸鼻,它揭示了寒冷殘酷的冬天馬上就要過去,又一個新的春天將會來臨。全詩既有描述人生的感受,既有形象的比喻,還含有深刻的哲理,最後又給人以希望。特別是其雖然談人生,但是並不著眼于人生是苦的基調,指出人生虛幻不實,但是又有未來的美好希望,虛實結合,真俗相交,深淺適當,而且還蘊有禅宗所說的經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更高的境界。再看一首《辛酉元日五律》:

   歡飲屠蘇酒,微陽始布春。談經席欲奪,化鶴過凝神

  五木香湯浴,叁朝物色新。遊人登佛殿,聞梵樂天真。

  這是在過年時作的一首五律詩。屠蘇是一種植物做的酒,宋代詩人王安石曾說過:“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就是說在鞭炮聲中,又過了一年。喝著屠蘇酒品味春風的溫暖。本詩頭兩句是說開始過年了,歡快地痛飲屠蘇酒,感受春天帶來的陽光,春回大地,萬物複蘇的快樂心情。這裏的“歡飲”並不是說真要飲酒,而是一種比喻,表示新年到來的節日氣氛。因爲佛教戒律規定不能飲酒。“化鶴”是指千年老鶴。陸遊的詩中曾多次說到“化鶴”,如“慵追萬裏騎鯨客,且伴千年化鶴仙。”(《待青城道人不至》)、“牧羝未乳身先老,化鶴重歸語更悲”。(《獨登東岩》)、“猶勝遼東丁,化鶴還故鄉。”(《貧歌》、“中夜飯牛初上阪,千年化鶴複還鄉。”(《秋晚書懹》)、“羁宦一周星,歸如化鶴丁。”(《衰病有感》、“遼海曾從化鶴丁,百年塵土汙巾瓶。”(《夜夢遇老人于松石間若舊嘗從其遊者,再拜敘間闊老人亦酬接甚至雲》)等。“凝神”,指超越了思維,進入了更高的境界。陸遊有“凝神超事物,觀妙極希夷。”(《考宗皇帝挽詞》)所以叁四句是說講經說法的席位欲被奪走,千年的化鶴進入了超越的境界。這兩句是接著前面的新年送春風之後,感歎又長大了一年的心態表露。“五木”,是指農曆四月八日舉浴佛會時作爲香水香湯的五種材料,即桃、李、松、柏、柳等。“叁朝”是指清朝、北洋政府和民國叁個朝代,因爲溥常法師正好經曆了這叁個時期。所以五六句是說雖然每年舉行浴佛會的內容仍然沒有變,佛教仍然存在于人民中間,但是作爲其存在的曆史時代,已經發生了新變化。最後兩句是說,在新年之際,遊人來廟裏燒香,登上了佛殿,聽見梵樂聲後變得天真起來。這首詩是溥常法師借詠歎新年而抒發自己的感受,所以重點是作者的感受心情。隨著歲數的增長,人也逐漸變老,講經的位置也該讓給人家(因爲講經是溥常法師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他每年都要少要辦一次講經會。),不要再去考慮更多的事情了。這裏之所以要選用“奪”而不用“讓”字,可能是溥常法師是舍不得放棄講經的權利的,又不得不讓別人去做,所以用了一個“奪”字來表示自己的無奈。人生雖然苦短,新的朝代也不斷建立,而佛法卻是長存的。每個在新年進寺燒香的遊人,一進佛殿後,不都是又重新受到了洗禮了嗎?又如《人日偶 五律》雲:

  交情猶素白,惟德乃成鄰。極目登高望,知心道宿因。

  同岑苔本異,淡水味嘗新。值七靈辰日,題詩寄故人。

  頭兩句是說人與人之交往的問題。人們常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在溥常法師看來,朋友之間的交情就是白絹一樣,沒有任何染汙和利益在內。能夠長時間交往的只有以德而論,這也是交朋友的唯一的標准。叁四句是前兩句的延伸,繼續談交友的事情。站得高,看得遠,到了更高的境界,朋友之間才能談心道事,所以溥常法師強調的“知心”和重要性。五六句還是談的與人交往的事情,以岑苔作比喻,說雖是同根也長得不一樣,淡水中更能顯出常新的味道,這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更高的總結。最後兩句是說在打七的日子裏,我以此詩來紀念已故的朋友。這道詩反映了溥常法師的高尚人格和他的朋友觀,人貴在長期交往,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人貴在于德,朋友之間往往是在那看擬是淡淡的友情中,才能顯示示出更長久的一片深情。這也是佛教的出汙泥而不染的崇高精神的體現嗎。再如《憑欄晚眺》:

   閑步平樓上,江山一覽收。空懷千古事,枯骨滿荒邱。

  得意春風笑,無情野鶴遊。相邀狂客至,細話寫心尤。

  前兩句是說作者的感覺,沒有壓力時,閑適地踱著方步,漫步在城樓或塔樓上,登高極目遠望,大好江山全納入眼底,這是一個多麼讓人心曠神怡的時候,仿佛整個世界就在自己的手中,正是古人常說的“一覽衆山小”的境界。但是,美好的景色並沒有讓作者得到美好的享受,反而又勾起了他的無限哀思。叁四句是說在空曠的荒野,想到了千古詠歎的舊事,看到了荒郊野外撒滿的枯骨,這無不又引起了作者的傷感,佛教不是說整個世間的事事物物都是無常,衆生都在生死輪回中流轉,這一切難道不都是佛家“空”的表現嗎。這可能是作者的自歎,想到了年青時建功立業,修齊治平的理想,但是還是回天無力,只面對空門枯骨發出了感歎!五六句說人的性格,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在得意時滿面春風,笑口常開,情緒不佳,沒有心情獨自出遊,作者勾勒了一般人的心態。最後兩句又回到了作者的感受,互相受請相聚,心情變得瘋狂起來,但是就在這時,還會細細地寫出自己的感想。這首詩從景色寫到心情,又從心情描述到人性的特點,再予以總結拔高,很耐人尋味。與此類似的還有《春夜感懷》一首:

  

  喜看平沙逐浪鷗,故鄉空憶枉低頭。黃金寶地隨緣住,白玉冰心慕計秋。

  顛倒四生誰救苦,了然一句我忘(酉+守)。袈裟下事橫擔去,碧眼胡僧笑未休。

  這首詩與前一首一樣,都是作者的感悟詩,而且兩首都是寫的夜晚感受,所以有異曲同工之處。不同的是包含了不少深邃的佛理。這首詩大概是作者晚年之作,因爲在詩裏從看海邊沙灘海岸逐浪嬉水、自由自在的海鷗,聯想到了遠方的故土(作者家在湖南)。“故鄉空憶”是說作者心裏空空失落又不得不回憶念想的難受心情。“枉低頭”則是動作的具體描寫,因爲想到了遠方的家鄉,于是情不自禁地把頭低了下來,與李白的名句“低頭思故鄉”是一樣的寫法。叁四句是用佛教的道理來釋然自己的心情,佛教要人不要執著,提倡隨緣所住,世間雖有黃金寶地,但在佛家眼裏也不過是生住異滅的無常之物,更是身外之物,所以面對這些東西,也不要去看重它。佛家更追求的是心澄如水的一種清淨境界,“白玉冰心”就是清淨如水的象征,既然到了這個境界,還有什麼暮秋的感覺呢,顯然作者是在用佛家的義理來安慰自己的惆怅的思鄉感情。五六句還是用佛教的道理來繼續釋然自己的心情,佛教說我們生活的整個世界是一個顛倒的世界,一切衆生均由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等四生而生,同時又受迷界生死之苦,彼此輪回轉生,但是衆生不知道這個道理,老是幻想有什麼救世主來解救自己離苦脫苦,因此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迷妄。“(酉+守)”是“酬”的異體字,這裏的意思是“守望”或“實現”,所以第六句是說,既然是認識上的迷妄,那麼我也就什麼也不去想了。最後兩句是說出家人的本分,穿上袈裟就放下心來,以豁達心態來對待世事,落得一個常樂的境界。溥常法師通過佛理將自己的心態描述出來,達到了超脫的境界,這真是難能可貴的,特別是最後兩句,把作爲一個出家人的大自在和大自由的灑脫形象鮮明地刻畫出來了,起到了寓教于人的特殊效果。用佛理入詩的詩在溥常這裏還有許多,如《以七塔爲題》:

  傳燈無縫塔,卓立四衢前。寺建江東地,僧遊極樂天。

  路橋橫水直,船客寸心懸。所對菩提樹,共談不二禅。

  佛教將傳法于他人,譬爲燈燈相傳,心心相印,故曰“傳燈”。七塔寺的開山祖師是唐心鏡藏奂禅師,他的舍利塔,即祖塔至今仍然還在。“四衢”是甯波的代名詞,所以…

《義學大師溥常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