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義學大師溥常法師▪P8

  ..續本文上一頁第一二句是指七塔寺在曆史和位置。第叁句具體指出七塔寺在甬江東面,因爲寺院常被人們稱爲清淨地方,在佛教徒眼裏是樂土,所以第四句是說住在寺院裏的僧人生活在一個快樂的世界。七塔寺前身叫崇壽寺,座落在河邊,邊上還有一座崇壽橋,1934年崇壽橋被拆毀,填寺前河造屋。因之第五六句是講情景,路橋橫在水中,穿橋而過的船客提心吊膽,生怕與船與橋相撞。最後兩句是與叁四句相呼應。七塔寺裏有一顆粗狀的菩提樹,僧人坐在菩提樹下,飲茗乘涼,相聚談禅。佛教把真實不虛之理稱爲“不二”,因爲這是對一切現象無分別,超越各種區別的一種認識。禅宗認爲,禅已經超越了認識,達到了不二極理,所以“不二禅”,就禅的最高境界。溥常法師通過詠七塔,將寺外的世俗之相和寺內的僧人無欲無礙的清淨生活巧妙地聯系在一起,並且做了對比和反差,旨在說明寺院生活的恬適和僧人得到的最高境界。再如《祝智圓退居六旬》:

  鏡臺高築認心真,巧把塵勞德潤身。七塔曾經開大冶,四明久駐憶前因。

  魔強法弱撐持過,明月清風伴侶親。且盡南山延壽考,人間花甲乃彌旬。

  滄海桑田變態多,大悲誰肯隱岩阿。莊生齊物還成夢,李氏葆真難免魔。

  松柏歲寒清節操,市廛俗務念摩诃。吾侪慶祝今時少,頭白蒼蒼幾老哥。

  《壇經》記載,五祖弘忍讓手下人作偈,看看弟子是否堪驗理會佛法,神秀作“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一偈,心外覓心,提倡漸法。慧能反對,作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直指本心,提倡頓法。至此佛教禅宗分殊,形成了南北兩宗。溥常法師稱贊智圓法師,將他的心境指爲“鏡臺”,這裏沒有南北頓漸禅法的含義,只是借用禅宗的術語,旨在說明智圓法師心地高尚,認事較理的負責工作態度,當然裏也有擺脫羈絆,心無旁鹜的贊詞成分,而且正是有了這種心境,智圓法師才能將繁忙工作轉化爲一種高尚的德性,成爲修身養性的潤滑劑。七塔寺有過光輝的曆史,它能在四明地區長期存在,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乃是因緣使然,有了好的因才會有好果。既使在魔力盛行時,佛教因而不顯時代,還是能夠撐持下來,于是才有了明月清風的平靜時光。溥常法師又說,盡管人們都希望壽比南山,但是人的壽命最終是有數的,所以人們才把60歲時稱爲一個花甲,彌爲珍視。對自然界而言,滄海變桑田,世界始終處在無常中,沒有大悲心是不可能隱遁世間的。像莊子自稱齊物,但還夜夢蝴蝶,唐朝李氏皇帝妄想長生葆真終被魔纏身。松柏在寒冷中傲立方顯出清竦節操,混世市井俗塵中只能念佛,今天我們在一起慶祝的時候是很少的,而其中白發蒼蒼的就是我們幾個老哥們。這首詩雖是一首賀詩,但是其中沒有阿谀奉承之詞,只是通過描寫清新的心境和深邃的佛理,將智圓法師的高尚情操和人格特點表達出來,不愧爲一首意境深長的好詩。

  七

  1932年,溥常法70歲,他回老家湖南,再到南嶽衡山朝山。這次回老家是溥常法師一生中最高興的時刻,他寫下不少詩,抒發自己的感受。在《遊九仙觀步潘耒原》裏,他的向道之心遺露:

   吾遊南嶽山,參師來訪道。乍過水簾洞,古迹任意考。

  再往九仙觀,福地淨灑掃。羽客一二輩,發白無所禱。

  接見款杯茶,深塢有幽討。叁豐修煉處,岡巒相環抱。

  鄰近洗心泉,請嘗恒春草。天監年建立,岩棲未苗稿。

  九真飛升迹,靜觀勿露爪。遺世高尚流,最愛此山好。

  即今須叁思,自古空四皓,且呼投機子,馀年終養老。

  南嶽衡山逶迤800裏,中國五嶽之一。也是中國佛教名山,道教洞天之一。從南朝起,南嶽就成爲湖南佛教中心之一,寺廟林立,高僧輩出,曾經在中國佛教史上大放異彩,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佛教。南嶽民間一直流傳“六大叢林,八百茅庵”的說法,有名的高僧有慧思、智顗、懷讓、馬祖、希遷、楚圓、慧南、承遠、日晤、惠開、巨贊等人。高道有張叁豐等人。溥常法師到南嶽,參師訪道,走過水簾洞、九仙觀、洗心泉等名勝,見到了高道羽客,品嘗了泉水好茶、恒春草,谒拜了張叁豐修煉處,九真飛升迹,這些都是道教的觀庵,法師雖爲佛門弟子,但也有慕道之心流出,從而發出了“遺世高尚流,最愛此山好。即今須叁思,自古空四皓,且呼投機子,馀年終養老”之感歎!法師又作《遊祝融峰》雲:

  衡嶽名山七二峰,祝融高出似飛龍。上蒼靜鑒無私照,殿宇宏開撞梵鍾。

  士女燒香登絕頂,名賢養道落芳蹤。天晴喜望群巒翠,四面湘流洗我胸。

  “祝融”是民間傳說的真人,受黃帝的委托,管理南方,任他爲南方司徒。祝融峰是南嶽七十二峰中最高峰,相傳是安葬他的地方。山脈綿延,挺拔突起,形似長龍,故名飛龍。所以前一二句談祝融峰的地勢險拔高峻,點出它的“飛龍”特點。祝融峰上有祝融殿,裏面供奉了祝融大神。人類發明鑽木取火後卻不會保存火種和不會用火,祝融由于跟火親近,成了管火用火的能手。黃帝就任命他爲管火的火正官。祝融峰附近寺廟林立,其南面有上封寺。叁四句就是根據傳說來說明黃帝起用祝融的明鑒和無私,以及峰上寺廟香火繁榮的情景。特別是一個“宏”字,一個“撞”字,點明了祝融峰的宗教氣息及特點。南嶽地區一直流行著民間上香的活動,特別是是在每年春節時達到高峰。屆時許多虔誠的善男信女,特別是農村老太太們背著香袋從各地彙集到南嶽,他們從山下結隊燒香燒到山頂,非常感人。南嶽的獨特地理環境和人文曆史,一直吸引著文墨客,像宋代張栻、朱熹,明代張居正等人都曾來此遊覽並留下了墨寶,所以五六句是說南嶽得到了朝野的矚目,特別是祝願融峰頂的人氣盡旺的景象。最後兩句是抒發了作者的感受,站在峰頂,又碰到天晴空朗的好日子,極目遠望,群山疊嶂,翠峰起伏,將湘楚大地盡攬心中,氣勢是何等的龐大,心胸又如此的寬廣,人間哪能幾回聞!這首詩從描景,到寫物,再述人,最後發感觀,一氣呵成,可以認爲這是溥常法師的代表作之一。

  位于祝融峰與紫蓋峰兩山之間峽谷裏的廣濟寺是南嶽佛教的一所大寺。寺內曾供毗盧遮那佛像一尊。據佛經解釋,毗盧遮那佛的佛身的智慧能光明遍照一切。所以廣濟寺又叫毗佛洞。 溥常法師來到寺裏參拜諸佛,寫下了觀感《遊廣濟寺》:

   遊峰先過嶺,深塢寺羅青。古木撐天翠,故人墓地靈。

  剛來詢長老,同去寫心銘。生死皆如夢,休言我獨醒。

  廣濟寺峽谷長約20華裏,終日雨霧,一年中只有六十天左右是晴朗的天,其他時間都是陰雲蔽天,白霧彌漫。寺周圍。叁面有高山環繞,石岩壁立。岩石上古藤蔓生,青苔覆蓋。寺後有一片原始次森林。有楓、栎、楠、松等樹木,枝葉繁茂,廣濟寺就是隱藏在深山老林裏的一座深幽的古寺。特別是距寺院西北方向30余米的地方,長流的溪澗邊有一株絨毛皂莢樹,高達12米,胸徑24厘米,是世界上罕見的珍貴古樹。溥常法師盡覽了祝融峰的秀色後,來到了廣濟寺禮佛,看到了寺周古木撐天,滿目青翠的怡人景象,矚拜了廣濟寺的創始人明代無礙和尚等人的祖塔,特別指出 ,好山好水好樹出好寺,廣濟寺用青磚砌成,花崗岩石柱,建築古樸莊雅,皆有賴于古代的先師在這裏開山,正是他們的靈氣,給後人留下了一塊用之不盡的寶藏。在寺裏,溥常法師受到了常住的盛情接待,相互問道對法,互書留筆珍藏,參觀古人留下的“禹王城”、“洞水逆流”、“忽然廣博” 、“龍吟霧起”、“南無阿彌陀佛”等石刻書法,在這時候,更容易引起人們的聯想,佛教視人生爲空幻,人生如夢,主張超脫生死,作者與衆人在一起,置身深幽古寺,書趣人生丹青,此時此刻,佛家的空理義趣已經忘掉,法師沈浸在喜悅之中。這種感受同樣帶來了福嚴寺,溥常法師《遊福嚴寺》叁首雲:

   南嶽家風叁擊鍾,主賓相見喜相逢,陳朝古刹今猶在,老友(妙嚴長老、圓安退居)傾談帶笑容。

  思祖開創(陳朝光大五年)厭道流,可憐羽客暗含羞。叁生願力英雄膽,吾侪如何懶牧牛。

   讓祖重興此道場,曹溪一滴水流香。兒孫大樹蔭天下,痛棒當頭見法王。

  溥常法師到福嚴寺,受到傳統的南嶽家風、擊鍾磬叁通的隆重接待。在寺裏他與老朋友妙嚴長老、圓安老和尚相見了,相互之間笑談古今,共同憶舊。福嚴寺是南嶽六大叢林中第一名刹,號稱“六朝古刹,七祖道場”,屬于現存較早的寺院。慧思大師在陳光大元年(567)開始建成此寺時,在這裏宣講《般若經》,當時被稱爲“大般若寺”,又名般若臺。南嶽最早是道教的洞天福地,慧思大師在這裏開出了佛教道場,又以佛教玄思獨樹南嶽,令道教徒漢顔。慧思大師的叁生願力和英雄膽識及禅學思想爲後人樹立了榜樣和指點迷津,開創了先風。“牧牛”是佛教坐禅的一種譬方法,這裏的意思是說,慧思大師創立的禅法,後人是永遠是沒有辦法超越了。福嚴寺到了唐先天二年(713),由懷讓禅師辟爲禅宗道場,弟子道一禅師傳法,將南宗曹溪的“頓悟”佛法弘傳天下,該寺作爲傳法的佛院,在南宗中地位顯赫。宋代,石霜楚圓大師主持福嚴寺,他的門下出了黃龍慧南和楊歧方會兩位一代宗師。馬祖道一的禅法特點是大機大用,機鋒棒喝,拳打腳踏並行,開啓後人。所以這首詩裏,將福嚴寺的曆史基本描述出來,同時對祖師們的奉獻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贊歎。作爲禅宗弟子,溥常法師對懷讓和馬祖是非常崇敬的,《遊磨鏡臺禮讓祖塔》曰:

   青山綠水本來真,滿面松風不染塵。且看磨磚千古話,曹溪一滴四時春。

  馬祖道一在般若寺學習,一心想成佛,終日坐禅打座。懷讓法師見他是一位有出息的人,于是想辦法讓他覺悟。懷讓…

《義學大師溥常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