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罗汉寺走出的一代大师——桂仑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步指出,历史上发生过的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后周世宗皇帝迫害佛教的事件,都是因为佛教的清规戒律被破坏了,给了别人毁佛的口实。 “金刚”是武器和宝石的比喻,因其坚固、锐利,能摧毁一切,万物又不能破坏它。所以持戒清净就是永不毁坏的金刚佛法。佛教有佛、法、僧三宝,僧人是三宝之一。但是现在的佛教只有僧人没有僧宝,其原因还是因为清规戒律被破坏了,以至于连寺庙和菩萨像都被彻底毁坏。阿罗汉是佛教声闻乘四果之一,如来的十个名号之一,泛指大小乘佛教中最高的果位。通常是断尽一切烦恼而得尽智,值得受世人供养的圣者。但是从佛教般若思想的角度来看,有离欲阿罗汉的想法仍然是一种执著,正确的是不可说、不可取思想。此处桂仑的意思是说离欲阿罗汉是僧宝,然而现在“出家也好,不出家也好,都不晓得现在寺庙不同,出家也不同;所以现在庙不像庙,僧不像僧。”离欲阿罗汉的僧宝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包括他在内,都是堕阿罗汉倒,名字罗汉,破戒比丘,色中饿鬼,地狱种子。僧道门前地狱多,出家人离欲解脱的生死大病就很难治愈了。有鉴于此,桂仑才强调释迦佛用功的理路《金刚经》,它包含了僧人的日常生活和实践修行,只有“勤修戒定慧,来灭贪嗔痴”,特别是“行无所住应生其心”的“应”字,是必须应该做的法门,而以无所住心来降伏的那颗执有为实的颠倒心,远离我、人、众生、寿者相,以不住相发菩提心、菩萨心。虚空不可测量,不住相布施不可计量,佛正是以此来“如所教住”,但是现在还有多少人听从这种“如所教住”呢,所以桂仑才强调世上人看《金刚经》是能得到大利益的。

  五 与观世音菩萨法门

  观音菩萨在佛教里代表了慈悲。观音是“观世音”的简称,意思是观照世间众生痛苦,念颂观音的名号,就会得到观音菩萨的解救。正是由于观音有解人于厄的大慈大悲精神,被人们看做救苦救难的救世主,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桂仑因到普陀山观音道场礼拜,从此与观音菩萨结缘,并且成为他一生的观音情结。他初到七塔寺,在大殿当香灯,一天到晚坐与吃都在殿上,陪伴着千手观音菩萨,耳濡目染,佛性流出,随口诵出:

  得优游处且优游,云自高飞水自流。

  哪怕恶风翻大浪,未闻沉着般若舟。

  世人学仙无别法,慈氏欢喜无生尤。

  抬头见喜向上宗, 当来下生大肚佛。

  大悲道场观自在,殿堂文殊普贤王。

  香敬三贤悲智愿,灯光遍照十方佛。

  佛教是一个讲智慧的宗教,教人如何认识人生,怎样去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凡事不去执著,无所得的般若认识是佛教强调的一个重要的生活态度。世界的事物是有自己的运行法则,是按规律来运转的。云高水流,都是自然界自己运动的结果,人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担忧。桂仑看到了这一点,强调众生要建立这一认识的必要性,指出有了这一认识,就能有一个“且优游”的心态,而佛教正是因为有了这一认识,所以才能在恶风大浪中自如应对,以不变应万变。

  中国传统的宗教有道教和佛教。道教讲成仙,要人不死,佛教讲成佛,要人无生。因为有无生就有无灭,在佛教看来,世界万事万物是没有实体的,本性是空,所以诸法之实相是无生无灭的。但是世人不知道这个真理,妄见有灭,迷恋生死,因而才有了生灭的烦恼,流转于生死之间,如果认识到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即可破除生灭之烦恼,摆脱生死轮回。掌握了无生的道理,就是“抬头见喜”,向上一步,即可升到弥勒佛的世界。所以桂仑总结说:“善净其心,人息忍地,住无生法,出止观门。”也就是说,常做到清净心,遇事要忍让,坚持无生的认识,修止观法,这是佛教的基础。

  现在的“七塔报恩禅寺”的名字是清末光绪年间慈运老法师得到皇帝的赐额后而取的。在明代时,七塔寺被称为“补陀寺”,是普陀山的前山,凡是到普陀拜观音菩萨的人,都先来此拜过之后,再坐船到普陀山礼拜。所以七塔寺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七塔寺的大雄宝殿原名圆通宝殿,是主供千手观音的殿堂。光绪十七年,慈运长老重修,改为今名。圆通殿广五间,中间供千手观音菩萨,左供文殊菩萨菩萨右供普贤菩萨,殿后又有观音菩萨像,五百罗汉石刻分于左右及后壁上。大殿为两重躐角式,周围均系方石柱,上镌各种联语。桂仑厮守着观音、文殊和普贤诸菩萨,终日上香点灯,敬拜观音菩萨的悲,文殊菩萨的智,普贤菩萨的行,因此由他点亮的灯光,不仅是对菩萨们的敬意,而且还照亮了十方佛界的道场。桂仑的寥寥数句法语,语言通俗,不仅包含了深邃的佛理,还将七塔寺大殿的特点和它的宗教意义,以及他的工作性质全部点出来了,这不是言简意赅吗

  桂仑对观音菩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到七塔寺后,曾经专修观世音菩萨法门,颂念观音名号。他在西方殿当香灯,坐参观音如来名号,即观世音菩萨,心里从此豁达,感到“过去正法明如来,进了门梵音、海潮音胜比世间音。心里清净故。心清净比海还深,比海还宽。如俗所喻;宰相肚里能撑船,心是没有底的。”他不识字,对经文虽不能完全掌握,但是他认为只要专心颂念,就能得到解脱开悟。他强调:“我念心经常念不好,念了上句忘了下句,或念下句记不起上句。我自思观察我的心念比天上的星还多,与心经不相应,即自知心在菩萨在,心观自在观自在,了无自在无自在。心在菩萨在,心不在菩萨不在。”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予人解脱,到达解脱的境界,就是得到了大自在。佛教认为,境由心造,众生的业皆由心起,因心所做,因心所报,因果关系始终存在,丝毫不爽。因此,心存正念,就是生起正信的基础。信仰观音菩萨无论是对己自利或是对他利人,都能得到大自在。桂仑用自己的实践来证明了这一道理, “三门常清净,寺中观自在。三门不清净,何处有自在

  ”他得到了大自在,自作诗石:

  久闻莲池水,脚跟烂污泥。

  欲念洗一洗,莲子十万生。

  妄想淹死您,二手抱虚空。

  拆开漫开狂,去了当明士。

  打破虚宝殿,遍见观自在。

  心在菩萨在,念佛田是水。

  眼闻释迦佛,耳见观世音。

  门口弥勒佛,三门三世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佛教以莲花为其象征。据佛经记载,佛陀降生前,净饭王的宫廷中现出八种瑞祥之相,百鸟群集在王宫顶上,鸣声相和。四时花木,悉皆荣茂,池沼内突兀盛开大如车盖的奇妙莲花。王后摩耶夫人得到预感退人后宫,凝神静思。这时,菩萨化作一头六牙白象来人胎……佛陀成道后,转*轮(布道)时坐的座位叫“莲花座”,相应的坐势叫“莲花坐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坐在莲花上,周围有六牙小白象向她喷水,代表“人胎”,有时只用一朵莲花代表。在转*轮雕像中,佛陀端坐在一朵精雕细刻的大莲花上,位于池中央,池中锦鳞闪闪,小莲花围绕着佛陀开放。其实,因为印度炎热,风土民俗及人们审美意识对绿荫碧水尤有情踵。碧绿的荷叶托着粉红、洁白的莲花,给炎热的夏天带来了些许的凉意。佛陀创教以后利用民众爱莲的心理随机施教,以荷花为喻来演说佛法,因为荷花有在污不染、洁身自处的品格,可以教化众生超凡脱俗。

  莲花因其洁白高雅,还象征着佛教的教义纯洁高尚。 《华严经》说,大莲花有四义:一、在泥不染,如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污;二、自性开发,如真如自性开悟,众生若证,则自性开发;三、为群蜂所采,如真如为众圣所用;四、有香、净、柔软、可爱四性,如常、乐、我、净涅架四德。观音菩萨就是来自于《妙法莲华经》的《普门品》,这部经则更是对莲花称赞有加,认为花必有莲,因含万行,果圆万德。因莲有花时,是佛法方便的显示,无能知者。花开莲现时,是方便之中有真实不变,而不能知。花落莲成时,是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三乘中唯有一佛乘为最高,圆满上地。

  此外,佛门还用莲花来比喻菩萨有十种善法,即:一、离诸染污。菩萨能以智慧观一切法,不生贪爱,虽处五浊①生死流中,而不为生死过失所染,比喻莲花出于水而不为污坭所染。二、不与恶俱。菩萨唯欲灭一切恶,生一切善,于身口意,守护清净,不与纤毫之恶共俱,比喻莲花,虽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三、戒香充满。菩萨于诸戒律坚持无犯,以戒能灭身口之恶,犹香能除粪秽之气。比喻莲花开敷,妙香广布,遐迩皆闻。四、本体清净。菩萨身心清净,无染无著,比喻莲花生时虽处污坭浊水,而自然洁净无所染。五、面相熙怡。菩萨心常禅悦,诸相圆满,见者悉皆欢喜,比喻莲花开时,令诸见者心意快然,而生喜悦。六、柔软不涩。菩萨于诸法无所滞碍,充于内而形于外,比喻莲花,体性柔软而复润泽。七、见者皆吉。菩萨形相美妙,见者咸获吉祥,比喻莲花,芬馥美妙,人或眼见及梦见者皆吉祥也。八、开敷具足。菩萨智慧福德、庄严具足,比喻莲花开敷而华果具足。九、成熟清净。菩萨妙果成熟,六根清净,比喻莲花成熟,眼睹其色,鼻闻其香,则诸根示得清净。十、生已有想。菩萨证菩提果,比喻莲花初生之时,虽未见花,已有莲花之想。

  桂仑在诗中充分表达了莲花的洁净品格,莲池泥污水清。用清净的莲池水来洗去邪恶的欲念,就可以获得正果,就像因有莲花而生出众多的莲子果实。人之所以有各种烦恼,就是因为有了妄想,其实这是一种假象,妄想太多,能让人窒息,就像江海一样,把人淹没死。也像用两只手去拥抱虚空,什么也捞不到。只有用分拆的方法,将这些原本十分明白的道理一一讲出来,去掉了我执,才能当个明白之士。打破了虚空的樊篱,无处不见观自在,心里有菩萨,菩萨才与你同在,所以念佛田就是莲池水。众生用眼见释迦佛,耳闻观世音菩萨,人寺先见的是弥勒佛,寺院的三门就是…

《从罗汉寺走出的一代大师——桂仑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