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步指出,曆史上發生過的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後周世宗皇帝迫害佛教的事件,都是因爲佛教的清規戒律被破壞了,給了別人毀佛的口實。 “金剛”是武器和寶石的比喻,因其堅固、銳利,能摧毀一切,萬物又不能破壞它。所以持戒清淨就是永不毀壞的金剛佛法。佛教有佛、法、僧叁寶,僧人是叁寶之一。但是現在的佛教只有僧人沒有僧寶,其原因還是因爲清規戒律被破壞了,以至于連寺廟和菩薩像都被徹底毀壞。阿羅漢是佛教聲聞乘四果之一,如來的十個名號之一,泛指大小乘佛教中最高的果位。通常是斷盡一切煩惱而得盡智,值得受世人供養的聖者。但是從佛教般若思想的角度來看,有離欲阿羅漢的想法仍然是一種執著,正確的是不可說、不可取思想。此處桂侖的意思是說離欲阿羅漢是僧寶,然而現在“出家也好,不出家也好,都不曉得現在寺廟不同,出家也不同;所以現在廟不像廟,僧不像僧。”離欲阿羅漢的僧寶已經不複存在。所以包括他在內,都是墮阿羅漢倒,名字羅漢,破戒比丘,色中餓鬼,地獄種子。僧道門前地獄多,出家人離欲解脫的生死大病就很難治愈了。有鑒于此,桂侖才強調釋迦佛用功的理路《金剛經》,它包含了僧人的日常生活和實踐修行,只有“勤修戒定慧,來滅貪嗔癡”,特別是“行無所住應生其心”的“應”字,是必須應該做的法門,而以無所住心來降伏的那顆執有爲實的顛倒心,遠離我、人、衆生、壽者相,以不住相發菩提心、菩薩心。虛空不可測量,不住相布施不可計量,佛正是以此來“如所教住”,但是現在還有多少人聽從這種“如所教住”呢,所以桂侖才強調世上人看《金剛經》是能得到大利益的。
五 與觀世音菩薩法門
觀音菩薩在佛教裏代表了慈悲。觀音是“觀世音”的簡稱,意思是觀照世間衆生痛苦,念頌觀音的名號,就會得到觀音菩薩的解救。正是由于觀音有解人于厄的大慈大悲精神,被人們看做救苦救難的救世主,人們親切地稱他爲“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桂侖因到普陀山觀音道場禮拜,從此與觀音菩薩結緣,並且成爲他一生的觀音情結。他初到七塔寺,在大殿當香燈,一天到晚坐與吃都在殿上,陪伴著千手觀音菩薩,耳濡目染,佛性流出,隨口誦出:
得優遊處且優遊,雲自高飛水自流。
哪怕惡風翻大浪,未聞沈著般若舟。
世人學仙無別法,慈氏歡喜無生尤。
擡頭見喜向上宗, 當來下生大肚佛。
大悲道場觀自在,殿堂文殊普賢王。
香敬叁賢悲智願,燈光遍照十方佛。
佛教是一個講智慧的宗教,教人如何認識人生,怎樣去建立一個良好的心態。凡事不去執著,無所得的般若認識是佛教強調的一個重要的生活態度。世界的事物是有自己的運行法則,是按規律來運轉的。雲高水流,都是自然界自己運動的結果,人們沒有必要去爲此擔憂。桂侖看到了這一點,強調衆生要建立這一認識的必要性,指出有了這一認識,就能有一個“且優遊”的心態,而佛教正是因爲有了這一認識,所以才能在惡風大浪中自如應對,以不變應萬變。
中國傳統的宗教有道教和佛教。道教講成仙,要人不死,佛教講成佛,要人無生。因爲有無生就有無滅,在佛教看來,世界萬事萬物是沒有實體的,本性是空,所以諸法之實相是無生無滅的。但是世人不知道這個真理,妄見有滅,迷戀生死,因而才有了生滅的煩惱,流轉于生死之間,如果認識到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即可破除生滅之煩惱,擺脫生死輪回。掌握了無生的道理,就是“擡頭見喜”,向上一步,即可升到彌勒佛的世界。所以桂侖總結說:“善淨其心,人息忍地,住無生法,出止觀門。”也就是說,常做到清淨心,遇事要忍讓,堅持無生的認識,修止觀法,這是佛教的基礎。
現在的“七塔報恩禅寺”的名字是清末光緒年間慈運老法師得到皇帝的賜額後而取的。在明代時,七塔寺被稱爲“補陀寺”,是普陀山的前山,凡是到普陀拜觀音菩薩的人,都先來此拜過之後,再坐船到普陀山禮拜。所以七塔寺是觀音菩薩的道場。七塔寺的大雄寶殿原名圓通寶殿,是主供千手觀音的殿堂。光緒十七年,慈運長老重修,改爲今名。圓通殿廣五間,中間供千手觀音菩薩,左供文殊菩薩菩薩右供普賢菩薩,殿後又有觀音菩薩像,五百羅漢石刻分于左右及後壁上。大殿爲兩重躐角式,周圍均系方石柱,上镌各種聯語。桂侖厮守著觀音、文殊和普賢諸菩薩,終日上香點燈,敬拜觀音菩薩的悲,文殊菩薩的智,普賢菩薩的行,因此由他點亮的燈光,不僅是對菩薩們的敬意,而且還照亮了十方佛界的道場。桂侖的寥寥數句法語,語言通俗,不僅包含了深邃的佛理,還將七塔寺大殿的特點和它的宗教意義,以及他的工作性質全部點出來了,這不是言簡意赅嗎
桂侖對觀音菩薩充滿了深厚的感情,到七塔寺後,曾經專修觀世音菩薩法門,頌念觀音名號。他在西方殿當香燈,坐參觀音如來名號,即觀世音菩薩,心裏從此豁達,感到“過去正法明如來,進了門梵音、海潮音勝比世間音。心裏清淨故。心清淨比海還深,比海還寬。如俗所喻;宰相肚裏能撐船,心是沒有底的。”他不識字,對經文雖不能完全掌握,但是他認爲只要專心頌念,就能得到解脫開悟。他強調:“我念心經常念不好,念了上句忘了下句,或念下句記不起上句。我自思觀察我的心念比天上的星還多,與心經不相應,即自知心在菩薩在,心觀自在觀自在,了無自在無自在。心在菩薩在,心不在菩薩不在。”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予人解脫,到達解脫的境界,就是得到了大自在。佛教認爲,境由心造,衆生的業皆由心起,因心所做,因心所報,因果關系始終存在,絲毫不爽。因此,心存正念,就是生起正信的基礎。信仰觀音菩薩無論是對己自利或是對他利人,都能得到大自在。桂侖用自己的實踐來證明了這一道理, “叁門常清淨,寺中觀自在。叁門不清淨,何處有自在
”他得到了大自在,自作詩石:
久聞蓮池水,腳跟爛汙泥。
欲念洗一洗,蓮子十萬生。
妄想淹死您,二手抱虛空。
拆開漫開狂,去了當明士。
打破虛寶殿,遍見觀自在。
心在菩薩在,念佛田是水。
眼聞釋迦佛,耳見觀世音。
門口彌勒佛,叁門叁世佛。
一切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密。
佛教以蓮花爲其象征。據佛經記載,佛陀降生前,淨飯王的宮廷中現出八種瑞祥之相,百鳥群集在王宮頂上,鳴聲相和。四時花木,悉皆榮茂,池沼內突兀盛開大如車蓋的奇妙蓮花。王後摩耶夫人得到預感退人後宮,凝神靜思。這時,菩薩化作一頭六牙白象來人胎……佛陀成道後,轉*輪(布道)時坐的座位叫“蓮花座”,相應的坐勢叫“蓮花坐勢”,即兩腿交叉,雙腳放在相對的大腿上,足心向上。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坐在蓮花上,周圍有六牙小白象向她噴水,代表“人胎”,有時只用一朵蓮花代表。在轉*輪雕像中,佛陀端坐在一朵精雕細刻的大蓮花上,位于池中央,池中錦鱗閃閃,小蓮花圍繞著佛陀開放。其實,因爲印度炎熱,風土民俗及人們審美意識對綠蔭碧水尤有情踵。碧綠的荷葉托著粉紅、潔白的蓮花,給炎熱的夏天帶來了些許的涼意。佛陀創教以後利用民衆愛蓮的心理隨機施教,以荷花爲喻來演說佛法,因爲荷花有在汙不染、潔身自處的品格,可以教化衆生超凡脫俗。
蓮花因其潔白高雅,還象征著佛教的教義純潔高尚。 《華嚴經》說,大蓮花有四義:一、在泥不染,如法界真如,在世不爲世汙;二、自性開發,如真如自性開悟,衆生若證,則自性開發;叁、爲群蜂所采,如真如爲衆聖所用;四、有香、淨、柔軟、可愛四性,如常、樂、我、淨涅架四德。觀音菩薩就是來自于《妙法蓮華經》的《普門品》,這部經則更是對蓮花稱贊有加,認爲花必有蓮,因含萬行,果圓萬德。因蓮有花時,是佛法方便的顯示,無能知者。花開蓮現時,是方便之中有真實不變,而不能知。花落蓮成時,是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叁乘中唯有一佛乘爲最高,圓滿上地。
此外,佛門還用蓮花來比喻菩薩有十種善法,即:一、離諸染汙。菩薩能以智慧觀一切法,不生貪愛,雖處五濁①生死流中,而不爲生死過失所染,比喻蓮花出于水而不爲汙坭所染。二、不與惡俱。菩薩唯欲滅一切惡,生一切善,于身口意,守護清淨,不與纖毫之惡共俱,比喻蓮花,雖微滴之水,而不停留。叁、戒香充滿。菩薩于諸戒律堅持無犯,以戒能滅身口之惡,猶香能除糞穢之氣。比喻蓮花開敷,妙香廣布,遐迩皆聞。四、本體清淨。菩薩身心清淨,無染無著,比喻蓮花生時雖處汙坭濁水,而自然潔淨無所染。五、面相熙怡。菩薩心常禅悅,諸相圓滿,見者悉皆歡喜,比喻蓮花開時,令諸見者心意快然,而生喜悅。六、柔軟不澀。菩薩于諸法無所滯礙,充于內而形于外,比喻蓮花,體性柔軟而複潤澤。七、見者皆吉。菩薩形相美妙,見者鹹獲吉祥,比喻蓮花,芬馥美妙,人或眼見及夢見者皆吉祥也。八、開敷具足。菩薩智慧福德、莊嚴具足,比喻蓮花開敷而華果具足。九、成熟清淨。菩薩妙果成熟,六根清淨,比喻蓮花成熟,眼睹其色,鼻聞其香,則諸根示得清淨。十、生已有想。菩薩證菩提果,比喻蓮花初生之時,雖未見花,已有蓮花之想。
桂侖在詩中充分表達了蓮花的潔淨品格,蓮池泥汙水清。用清淨的蓮池水來洗去邪惡的欲念,就可以獲得正果,就像因有蓮花而生出衆多的蓮子果實。人之所以有各種煩惱,就是因爲有了妄想,其實這是一種假象,妄想太多,能讓人窒息,就像江海一樣,把人淹沒死。也像用兩只手去擁抱虛空,什麼也撈不到。只有用分拆的方法,將這些原本十分明白的道理一一講出來,去掉了我執,才能當個明白之士。打破了虛空的樊籬,無處不見觀自在,心裏有菩薩,菩薩才與你同在,所以念佛田就是蓮池水。衆生用眼見釋迦佛,耳聞觀世音菩薩,人寺先見的是彌勒佛,寺院的叁門就是…
《從羅漢寺走出的一代大師——桂侖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